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丁文江不仅是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奠基者,而且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主张以科学观念更新人们的思想,以科学精神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强调科学在救亡图存中的决定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科学救国事业。为捍卫科学,他积极发起“科玄论战”。在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机构的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地质调查所的创建和“中央研究院”的改革方面,成就颇大。他为近代中国培育了第一代地质人才,为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尤其是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位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的科学家。他用自己行动上的积极奋斗努力实践其毕生倡导的科学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2.
他是中国数学地质的奠基者;他是获得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的亚洲第一人;他是2010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他是任期最长的大学校长;他是地质界的大师……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她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有许多学者孜孜不倦,努力探索矿产资源的奥秘。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地学高峰的跋涉者,中国矿产普查勘探的开路先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教育》2004,(3):11-13
[编者按]:黄汲清先生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地质工作和科学事业,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2004年6月7日,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曾培炎副总理高度评价了黄先生的优秀品格和为地质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号召大家向黄汲清学习,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发扬求实创新精神、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努力做好新时期的地质工作.本刊特摘登陈梦熊、王鸿祯、肖序常院士在纪念大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代表着近代科技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中国地质科学留学生构成了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的主体。在中国近代成就卓著的地质学家中,有留学经历的占72%;他们不仅把近代地质科学系统地引入中国和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地质地貌,还创建中国近代最早的地质科学社团和研究机构。开展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等。1909年成立的中国地学会,是中国第一个地质科学学术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从个人的学术研究,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学术研究;1913年成立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领导机构。科学社团和科研机构的建立是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最重要的标志,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体制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丁文江是我国近代地质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本文追述了丁文江科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地质教育和地质事业的贡献,旨在总结丁文江一生对中国地质事业做出的伟大成就和影响,他尊重科学、注重实践,在当今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科学的突飞猛进,心理和生理科学、人才科学的迅速发展,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先进国家的重视。陈鹤琴先生可说是这方面的中国的先知先觉,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他就立志把毕生精力献给幼儿教育事业,后来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7.
皮晋平 《初中生》2009,(9):18-19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这一理论的创立者就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李四光。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精心谋划中国地质事业的神笔。建立多渠道的地质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增大地质科技投入,必将提高地质科技创新能力,而大力发展地质教育事业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佚名 《高中生》2009,(17):14-14
李四光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他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14岁那年,他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一不小心,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面对这个错误,他灵机一动,将  相似文献   

10.
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在历史气候学、历史天文学、历史地震学、中国自然科学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办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使我国的自然国学研究走上了建制化的道路。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崇高的科学精神,但他是人不是神,他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摆脱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他曾提出过"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这是一种过分把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实验基础本质化的观念。另外,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思维特点,也限制了他对中国古代科学体系能够作出更高的认识。他奠基、开创和领导的"发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事业,其宗旨不是为了传统而研究传统,更大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即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的现代科技创新功能,这种开拓性贡献是无人能比的。为了继承他的精神,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在保持几十年来的分科传统的同时,还要开拓综合性研究,以发掘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宝贵矿藏,促进和实现全人类的现代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期,“德先生”作为一剂改造中国旧有的专制政治制度、拯救古老帝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最佳良药被请进国门,一时间“民主”的呼声四起。而仅隔十几年之后,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与之似乎针锋相对的主张,这就是丁文江、蒋廷黻等人提出的震动当时思想界的“新专制主义”。丁、蒋等人作为当时知识界的巨子、言论界的领袖人物发出如此声音,是在“权威真空”时期对真正权威的呼唤。是一种工具理性的表达,有一定的现实性,但是,其中所发生的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地质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对地质专业人才择业产生了影响,导致在某些领域地质专业人才的短缺,而能源与资源紧张的新形势又为地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遇。本文在论述学习兴趣重要性的基础上,认为应当从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用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保持学习兴趣等五个方面来培养地质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中科院研究生院课程设置历史及教学效果,探讨地质学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合理设置与研究生需求的关系。从而不断增加新的课程,涵盖地质学二级学科,使地质学成为一门有广泛应用前景与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以1928年为界,中国考古学可分为科学与历史两个阶段。早期考古学带有明显的科学化色彩,这与丁文江领导的地质调查所密不可分。仰韶文化的发现及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发掘,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丁文江本人所具备的地质学、古生物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知识,则是促成中国早期考古学科学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王鸿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地质学家。在近70年的地质生涯中,王鸿祯先生刻苦精进、慎思博学,不仅在地质科学诸多领域成果卓著,同时在地质教育、地质学史、地学思维方面耕耘育才,点引筹划,深思积虑,成为德高望重的地质大家。2006年王鸿祯先生90华诞,本文是作者几十年亲身经历,有感而发的行文,表现了王鸿祯先生的学术贡献、成长轨迹和学术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丁西林是一位由科学步人文学的戏剧艺术家。他所创作的独幕喜剧,既具有达观雅量、追求和谐的美学特征,又渗透着科学理性思维的色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喜剧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7.
作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王鸿祯先生在近70年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求学问道,厚积薄发,潜心治学,领悟科学的真谛,其治学道路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表现了一位献身科学事业的学者所走过的令人感悟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