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的产生,有其文化的本质因素,即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的包容、改造和创新的文化基因以及民族特色。通过第一次碰撞即儒学与佛教的交流碰撞,形成了理学;通过第二次交流碰撞即与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教文化、资产阶级文化、马克思主义等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文化碰撞及其结果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碰撞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及其过程表明。一个民族只有在交流、碰撞甚至冲突中,始终保持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独立性,并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2.
与很多文化现象一样,日本关于牛的民间信仰与民俗亦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与日本传统社会文化相融合,体现出多元化的信仰形态,赋予并反映着日本文化的基本性格。本文拟通过探讨日本牛信仰的发端、形态和内涵,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文化形成的历史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以促进中日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唐朝时期,中日交流是迄今为止两国交流史上的高潮。中国彪炳千秋的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教育、文化、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中国古代先进的文明,使日本历史“蛙跳式”地直接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并成为日本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维系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传到日本,通过其本土文化语境的吸收与融合,最终形成自身的文化传统。而中华文化传入的路径,都是通过东亚海域交流得以实现的。对于日本来说,宁波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日本学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积累,2005年实施的一项以宁波为中心的特定领域研究。以这一研究为基础,分析宁波地区与日本文化的渊源,总结了宁波研究发展的历史和成果,并指出区域研究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5.
由李培栋副教授负责的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诸外来因素关系研究》,日前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是一个被重视而未被系统地从专门角度阐述的研究领域.该课题拟着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受能力;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消化能力;外来诸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形成一部约七十万字的专著.其理论意义在于用历史的实际,论证中国文化并非封闭发展的,长期以来是在内外交流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文化是在这一过程中层迭地堆积、淘汰、筛选、  相似文献   

6.
现代日本企业文化有稳定,节俭,团结,诚信等几个特点,而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必然有其滋生和成长的土壤,通过对日本地理,历史,思潮等和日本商业和经济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分析得出,培育出日本企业文化的土壤有地理因素,心学的影响,报德思想等等.除了地理因素,日本的心学,报德思想等思想多是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中国的儒家文化流传到日本,在日本广泛传播后,日本人依从自己的生活习惯,经济规律逐渐发展形成了石田梅岩的心学和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这两种思想直接影响了日本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使日本商人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到日本现在企业文化的形成.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企业的文化现象的进行总结并分析,来探究日本企业文化产生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浅谈日本初中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瀛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形成了日本与我国悠久而深刻的文化交流历史。日本文化,素以善于包容外来文化,并创造自己的新鲜血液而著称于世。郭沫若曾说:“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是从中国流到日本,资本主义以后的文化,是从日本流到中国。”日本美术教育正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段历史。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作用 美术教育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作为造型活动的入门之径,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审美意识、一定造型感和造型技能的生产劳动者;二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整体教育环境中…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和日本,有许多文化现象极其近似。这是汉唐以来,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频繁交流的结果。在这中间,特别是两国人民在长期历史中所创造的口头文学,相互影响的现象更多有表现。这点已经引起中、日两国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日本学者尤其注重研究我国南方稻作文化的习俗特点对日本的影响,并从中探讨日本文化源流的根源。其中,我国稻作文化区域的民间文学形态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也更多有体现。它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虽于1972年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但这一重大决定并没有使两国的文学思想和文化创作得到正常交流和传播,直到4年以后的1976年,中国有关日本的文学译介才逐渐展开。本文通过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以两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和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三岛由纪夫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历程为例,阐述了日本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1.历史交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独特的地理因缘,使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各自具有其独特性的文化风俗。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严重逆差。中国的文化逆差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近现代历史上的"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是中西文化交流中文化逆差的症结所在。导致文化逆差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还有因为中西文化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误读,更有由于西方媒体不实报道在西方民众中引起的对中国的不解和误解。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文化必须与政治、经济同时强大。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后日本企业迅速崛起于全球展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其关键的因素就是日本形成了一套支撑和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日本本身的政治、历史、社会、自然、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习俗等密切相关,也和日本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战略眼光有关.日本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体系,包括了柔性的精神理念文化、硬性的三大制度文化和外在的经得起世界检验的物质形态文化.这些文化对当今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诸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久远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因此,在社会文化特征上,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但是,日本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不理解这些,就不能顺利的和日本人进行交流,甚至会产生误解.本文就加强日本文化导入,如何课外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通过日本留学僧在大唐的见闻感受,呈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论文试图运用形象学理论,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并结合作者创作的现实与历史语境,进一步探讨这一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独立的,而又没有完全封闭对外交流,对外交流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只能使中国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是主要的,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在不断吸收新的成分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水旱灾害的频繁使封建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从而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6.
日本法制史是一部法律移植的历史,外来化是贯穿整个日本法律历史的主线.通过法律移植的三阶段可找到日本法文化形成的一条基本脉络,这即是它的双重结构.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证明,任何一种活力的文明都必须与异质文化不断沟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历史传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格特点,并结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揭示了文化沉淀所形成的负效应给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带来的邪恶思想、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文化因生存方式差异体现出不同形态,文化形成会对民族生存方式具有一定约束作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互联网、通讯方式、交通工具以惊人速度建立发展时,人与人之间距离缩小,进而超越民族与国家的限制。中国与日本在文化、历史、风俗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语言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环节,其差异性体现出文化的差异。阐述中日跨文化交际意义,分析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研究中日语言存在差异性,推进两国之间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顾长江 《文教资料》2010,(25):98-100
日本作为东方国家,自古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但近代以来又转而学习西方,这使日本文化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因此,日本文化论的研究一直深受各方关注。本文分析了日本在各主要历史时期对于本国文化的认知,并阐述了日本对本国文化定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余殊 《文教资料》2014,(3):39-40
千年瓷都景德镇,其陶瓷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最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然而,在历史上,因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其在对外交流方面,毫无优势可言。本文从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入手,主要分析了如今制约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主要因素,说明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及作为表述陶瓷术语专门用途的陶瓷英语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