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兴起,一批批高职高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关注。2013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而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从学风、教材、教师三方面着手探索提高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运用管理学的绩效理论,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际,从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四个方面建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指标,以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针对性,切实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变革、高职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因子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双向互动作用关系三个方面。但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现实性挑战,制约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针对上述挑战,需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更新高职教育育人理念;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和规范高职教育“出海”行为;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社会效益;多措并举,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提高;推进职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消除高职学生层次差异化。  相似文献   

4.
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职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改变教育观念,确定职业定向;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双师型”队伍;合理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结合,走校企合作道路.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是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反顾传统,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活动,具有和谐性、伦理性和继承性的特点.现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已经发生某些偏向,如专业技能至上的价值偏差、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倾向和避实就虚的形式主义.对于缺乏历史积淀、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职教育来说,我们要全面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正确解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真总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高职教育带来高技能人才需求和职业培训与技术服务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内驱力增强和高职办学环境优化等良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采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智力保障;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策略来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和实施,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引擎、新动能。信息化2.0时代,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时代定位、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文章提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三条路径:以信息化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塑造高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信息化增进高职教育资源共享,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以信息化促进高职教育生态融合,完善高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职教育尽管在我国有较快的发展,但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仍深深地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改变这种状况,高职网络营销精品课程要立足岗位,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模式;教学内容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董仁忠 《职教论坛》2012,(10):18-21
教育公平是高等职业教育决策的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若干教育不公平问题,已经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平等的功能未能充分彰显,并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推进追求教育公平价值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文章具体地提出要制定高职生生均拨款的基本标准,鼓励各地提高高职生生均拨款;调整和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大量增加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数量;确立公平优先原则,转变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扩大高职生专升本规模,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重构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关系,加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结合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际,对农业高职教育办学及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认为以理念为先导丰富高职教育文化内涵,以农为本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以校企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社会提高办学功能,是农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工学结合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阐述设计方法和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公平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高职教育公平偏轨已经成为教育界必须研究和破解的难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于教育公平的内涵,对高职教育公平偏轨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践,提出了实现我国高职教育公平和谐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出发,阐述了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阶段,从招生总量看,高职教百已成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高职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要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要从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改革,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职教育的期望,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14.
王培  张凤生 《职教论坛》2012,(24):16-19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职教育自身建设,都要求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指导思想的滞后则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的主要因素。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以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支撑,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先导,逐步发展成为依托行业产业链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张林 《职教论坛》2012,(32):27-29
分析了高职评估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和办学导向作用,总结了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弊端;对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介绍和对比,分析了其对国内高职教育的启示,探讨了如何以评估为契机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企业发展的对接,提出了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奚立平 《高教论坛》2006,(5):193-195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着最为直接,并且最为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其自身发展及经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从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人才培养方案,论述了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改革走向的SWOT分析,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整合思路为,以培养银领、灰领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废除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国家标准类"规章制度,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调整高职教育的主要载体,拓展高职院校的职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孤残学生身为高职院校中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职业品质更是各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职业素质,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孤残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心理健康水平与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申峻松 《文教资料》2010,(33):232-234
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学生中出现了旷课严重、网络成瘾等问题.严重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各类问题的成因.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广东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社会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广东的经济和高职教育发展情况,在宏观和中观层面比较分析广东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社会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东发展高职教育的三点建议:加快发展高职教育,增加教育产品供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各区域的高职教育资源,以教育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改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广东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