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乡土情怀是爱国情怀的基础,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要从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入手。为此,我们组织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怀"课题组并积极开展了初期活动。以湖南新宁为基地,分别在高中、初中安排了实验班,并发放了《传统文化调查表》《本土传统文化习俗调查表》和《本土传统文化调查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优秀的乡土传统文化已经消失或者正在走向消失;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许多本土优秀传统习俗找不到皈依;中考、高考的功利影响,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没有探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一切都导致了学生乡土情怀的严重缺失,因此,语文教师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培养"根"基。  相似文献   

2.
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对他们未来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且愿意扎根乡村将产生直接影响,高师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情怀的渗透.笔者通过对H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和教师的调查发现,在公费师范生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情怀的一些情况不尽人意,存在教师主动渗透乡土情怀的意识不够,自身乡土文化素养缺失;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不足,乡土情怀相...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各册教材,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何为乡土情怀?乡土情怀就是指一个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块土地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情的人、事、景、物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我们要用好手头的教材,让学生感受作者在文本...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的语文情怀影响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更影响学生未来的情感思想,生活与职业。语文教师的语文情怀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捷径。  相似文献   

6.
乡土情怀在当前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能够促进乡村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能力,更好推进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主要从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两者的内涵,阐明了乡村教师生成乡土情怀的重要性,还从乡村教师个人方面和外部环境因素方面提出了培养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策略,为更好推进乡村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块短板,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农村语文教师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中,并进行多角度的积极引导,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8.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其工具性,而忽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学语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学重心仍有较大的偏离;教师的教学缺乏创新;校园周边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作用等。为改变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学生人文情怀缺失的现象,应采取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意识,注重引导学生较系统地继承经典文化,有针对性地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多项对策,以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将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以乡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是:掌握本土历史文化渊源,走进本土自然人文景观,参与乡土风俗活动,借用网站整合学习乡土文化与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1.
立足乡土大地、厚植乡土情怀、赋能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地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文章明确了农村地理教师乡土情怀的内涵,即坚守乡村教育初心、增强乡土教育智慧、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融入乡土文化生活,指出乡村教育的异化、乡村生活的逃离、乡土文化的割裂是当前农村地理教师乡土情怀失落的主要原因,而强化责任自觉、能力自觉、行动自觉、文...  相似文献   

12.
乡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气息、意蕴和内涵,是当地中学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把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激发初中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思想情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深入挖掘本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积极探究各种融合策略,把乡土文化资源与校木课程开发、综合性学习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将小学语文与乡土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其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加强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二,能够有效挖掘教育工作者的潜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作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能够将乡土文化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中,使得零散的乡土文化资源得到传承,且能够在民间传承。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是将共性化教育理念与乡土化教育特质统整融合,在回应全球教育趋势和乡村教育诉求中促成乡村教师发展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感等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向度表现为秉持“嵌入乡土”的发展理念、优化“取材乡土”的知识结构、强化“回应乡土”的教学能力和培育“热爱乡土”的教育情怀等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困境在于发展理念失真,专业化思维制约着公共精神的扩散;知识结构失衡,乡土知识被挤压排除在专业知识体系外;能力养成失准,过于重视对教学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乡土文化失落,教育情怀在向乡土社会扩散中面临枯竭。回归乡土世界以彰显乡村教师的公共责任担当、补充乡土知识以完善乡村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乡土智慧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回应能力、厚植乡土情怀以涵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品性,是破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困境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97):43-44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工作更加突出人文理念、乡土情怀,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成为教师的关注重点。文章首先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应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价值,然后介绍了福建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最后阐述了中学语文课程中对福建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乡土情怀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热爱、扎根乡村教育的精神动力,是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坚实之基。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健全、自我参与乡土文化建设不多等原因,导致其乡土认同感缺失、乡土归属感孱弱、乡土使命感不强。基于此,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和自我内生式成长。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建设者与受益者,也是乡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目前,在城镇化的不断进程中,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面临极大的挑战,乡土文化的退隐向势与乡村教育边缘化使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逐渐淡化与稀释,农村中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与眷恋日渐式微。重塑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需要优化乡土情怀培育环境,唤醒乡土教育功能,提高在外人员的返乡意识,激发农村教师的教育热情,以及发挥本土化人才和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师培育学生情感与人格的重心和关键。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撷诗引歌入课,唤醒家国情怀;对话、牵手历史名人,渗透家国情怀;弘扬乡土教育,提升家国情怀;找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升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家国情怀既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教学核心内容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既具备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也能真正担当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积极运用本地域的乡土历史资源不断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还要借此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使学生能够在更多的乡土历史资源学习中形成浓郁的家国情怀,并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为进一步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作为“乡土情怀”培育的主位因素,起着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乡土教育信念不足,缺乏乡土文化自信”与“寻根意识亟须唤醒,乡土文脉亟须传承”的问题,教师应以“幼儿文学”课程为载体,从儿歌、幼儿诗、童话、绘本等各种体裁入手,唤醒其乡土记忆,追忆其乡土情怀,培育和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教师可以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为魂,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从“目标重塑,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实践育人”“资源组建,群体认同”三方面着手,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