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深度报道方式。它发端于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西方新闻界习惯将调查性报道与揭露、曝光划等号,如美同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一、精确新闻的概念在新的报道形式中,"精确新闻"应是比较成型的一种。一些报纸也使用不同的名称,例如"公众调查"值得指出的是,若将"精确新闻"称作"调查新闻"是不妥的,在概念上混淆了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在英语中有两个词:Probe和survey,翻泽过来都可称为"调查"但前者是指一种深入的探查,在媒体上使用其意是调查性新闻;后者则指公众调查,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精确新闻"。调查性新闻在西方新闻的概念中,已有特定的含义,是指那些经过记者深入调查而产生的揭露性报道,也有人称为揭丑性报道。如1972年《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导致了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在多样化探索和追求中走过了数十年,它以其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解释性满足了观众对于新闻质感的深度诉求。在这种全新的报道形式中,记者的话语介入和话语设计构筑了调查性报道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新闻媒介的介入姿态和介入方式。本文以文本为方向,以话语分析为基调和着眼点,通过对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新闻话语进行探讨,看出电视调查性报道存在着复杂的语言和权利关系结构,其中的记者话语既体现了权利对新闻话语的渐次介入、渗透及至最终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权利,通过其自有的话语逻辑积极地对权利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4.
能不能很好地利用电视新闻的背景材料,记者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当记者接受一项采访任务之后,针对这则新闻事件中存在的一些材料和事物都应该去认真地进行调查和了解,这样一来,记者就可以很好地对这则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样的话,对于这则新闻事件就会有更多的把握,也能够更好地将这则新闻事件报道出来,以免就事论事的单调性。  相似文献   

5.
调查性新闻的采写周胜林一、什么是调查性新闻调查性新闻,是记者通过深入调查、自己发掘出来的、某些个人或集团力图掩盖的内情和问题的报道。调查性新闻的采写,记者独立自主性强,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调查研究,不依赖政府部门提供现成材料和结论,而是自己...  相似文献   

6.
调查性报道是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旨在向人们展示新闻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它需要记者尽职尽责地展开调查工作,将新闻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在合理尺度内呈现给受众。真正的调查记者要怀有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审慎对待报道的选题和调查环节,既要质疑求证、深入挖掘,又要兼顾平衡、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7.
田华 《青年记者》2016,(20):13-14
伴随着我国社会法治进程的推进,调查性报道在新旧媒体的合力下呈现增长态势.然而,调查记者群体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成为法治既保护又搁浅的对象. 调查记者的概念界定 调查记者作为记者的一类,以做深度报道、揭黑报道为职业特征.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国内媒体上的广泛呈现,调查记者开始涌现.关于调查记者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定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调查记者王克勤认为“真正的调查记者是新闻人加法律人”,这点明了调查记者的职业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韩元  朱强 《新闻知识》2002,(12):13-14,36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①由于这一报道形式常见于西方的“揭丑报道”,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则多为批评报道,往往触及社会腐败问题,采访难度较大;但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同时又是媒体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手段,因此,该报道形式成为衡量一张报纸报道深度及记者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尺。很多媒体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不遗余力地鼓励记者采写调查性报道,以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赢取读者青睐,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及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不但能体现记者的知识积累、从业经历、新闻敏感、采访经验,还能体现其对一  相似文献   

10.
揭秘性:"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在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被关注的时候,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记下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所反映的可能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都是站在各自立场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需要"求证式"报道.目前,"求证式"新闻报道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我觉得"求证式"报道应该属于泛调查性报道的一种,它要求记者经过信息的收集和了解,不断求证新闻的内幕,最终获取新闻背后的事实.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记者调查围绕悬念展开,每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求证、解决来完成."揭秘性"理应是"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记者应该以层层剥笋的方式,构建独有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1.
"电视调查性报道就其严格的意义来说,是指电视新闻媒体独立开展的针对损害公共利益却又被势力集团极力掩盖的行为所做的调查报道,并通过电视媒体公布于众的新闻类型."①"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基本特征是故事化的叙事结构和以记者为主导的话语机制".②因此,不同于其他报道形式,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出镜记者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电视调查性报道就其严格的意义来说,是指电视新闻媒体独立开展的针对损害公共利益却又被势力集团极力掩盖的行为所做的调查报道,并通过电视媒体公布于众的新闻类型."①"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基本特征是故事化的叙事结构和以记者为主导的话语机制".②因此,不同于其他报道形式,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出镜记者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郭鸿燕  张淑玲 《传媒》2021,(5):74-76
社会调查报道是新闻中的"高精尖"产品,兼具新闻性与研究性.新闻性就是指调查报道是对社会中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挖掘,通过调查、报道,反映社会问题;研究性就是做社会调查报道需要记者透过现象,寻求事物来龙去脉、探究原因.社会调查报道要想出彩,需要记者以"四力"为方法论指导,才能明辨真相,呈现事实,写出深刻、有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刊林漫步     
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解释性报道,是介乎新闻与调查性新闻、新闻评论之间的中间型(边缘型)体裁,比纯新闻(客观报道)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有关背景材料,记者可以根据事实进行解释和议论,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本质意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调查记者是指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出镜或者出声的现场记者.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用调查记者这一表述比现场记者和出镜记者更准确和恰当.调查记者已经成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0,(12):24-24
理论修养对记者所具有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是不过分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者所承担的任务很多,但撮其大要,有三项是最突出的,即典型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要想完成好这三项任务,如果没有良好的理论素养作支撑,那是不可设想的。我们在评论某些新闻稿件时常常说:“这篇报道失之于浅。”那么,“浅”是怎样产生的?在与电视等电子媒体竞争的条件下,出于扬长避短的需要,当今的报纸新闻大量是分析性、透视性的,记者往往需要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调查性新闻和展示新闻的真实内在的涵义,成了记者着力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9.
张娜 《新闻知识》2006,(5):58-60
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调查为主要形式,对被遮蔽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理论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是报纸媒介扬长避短与电子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媒介开始尝试将深度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1):88-100
本文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运用各类文献材料考察了起源于美国的调查性报道导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观念、实践与话语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调查性报道观念经过语言转换被收编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语境之中,但并未被中国新闻业界和学界的主流所接纳。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业开展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调查性报道实践,这些实践大都在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的话语之下展开,调查性报道的独立话语尚未形成,记者也未能以调查性报道的规范性要求来反思自身行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闻调查》等调查性电视节目的创办以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向深度调查报道转型,中国新闻界的调查性报道实践日趋活跃,关于调查性报道的话语意识逐渐形成。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联系日益密切,借助共同体的话语建构,调查性报道的实践经验被提炼成公共知识得以传承和扩散,最终使得调查性报道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助推了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