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数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数学知识,其中度量知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度量知识的教学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能力。在量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再深化实践认知,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帮助学生实现从量的理解到量的准确感知,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文章将从量感培养的意义着手,深入分析量感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其关键是度量单位的建立,具体操作路径是度量单位的累加。“度”是角的单位,教学时要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引领学生经历单位多样化、统一化和合适化的全过程。通过摆、找、画、量、猜和赏等活动,促使学生对度量单位的认知由模糊变清晰、从特殊到一般,进而有序发展其量感和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3.
量感是数学学科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借助情境设计、实验组织、合作活动、实践探索、叠加尝试等学习手段,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量感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中形成量感认知。“公顷和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度量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量感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针对学生量感认知培养展开教程安排,以提升量感培养效率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正>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度量经验来把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走向度量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5.
邹立坝 《天津教育》2023,(32):11-13
<正>量感是学生对数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缺乏量感问题,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制约了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程度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度量的本质,让量感培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6.
陈翔燕 《福建教育》2023,(45):48-49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度量单位、运用度量单位、联系度量单位,使其逐步理解什么是“量”,进而在深化对“量”的感知的基础上构建度量认知结构,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7.
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分数是在分物、度量和计算中产生的。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不仅要从均分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还要从度量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的度量可以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度量情境,开展度量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从度量的角度感悟分数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度量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相似文献   

8.
思辨是一种高阶思维方式,学生数学学习展开思辨,会对学习内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生活中的比”教学前端,教师通过了解“比”的历史演变、把握“比”的数学本质、前测调查学生知识基础,设计出紧扣教学目标——“生活中的比”的学习路径。教学中创设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猜想、论证中理解两个同类量的“比”是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搭建引发认知冲突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判断、重构中沟通同类量与不同类的比,理解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是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设计提供概念正反例证,让学生在辨析、反思、解释说理中深度理解“比”的数学本质及关系结构,意义建构“比”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张明婵 《家长》2024,(8):68-70
<正>量感是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关键,数学量感的培养是关键的教学目标。学生具备良好的量感,能够将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数学成为认知、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有效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度量教学中需整体把握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整体推进中落实量感的培养。基于整体教学,教学中需重视单位表象建立,理解度量意义;重视单位换算体验,体悟度量方法;重视单位形成价值,渗透数学思想,在过程中逐步培育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量感”,要求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研究通过解析“量”的两个读音,阐释了“度量”“度量单位”的含义。新课标视野下的量感,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解度量及度量单位;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实现单位的灵活换算;感受度量的误差,学会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度量的历史,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经历直观感知、获得量感,利用多维度空间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3.
祁春芹 《小学生》2024,(3):124-126
量感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形状、大小、质量、尺度等的感性认知,是个体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新课标将“量感”确立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提出“能合理得到和估测度量的结果。”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认知,结合生活实际,搭建平台,助力学生构建对量的基本感知,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韩素平 《成长》2020,(4):121-121
在小学度量教学体系之中,“角的度量”通常是教学的重难点。量角是常用技能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角工具以及具体操作的本质。基于此,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这项技能,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经验,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对“角的度量”教学实践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望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角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形成依赖于感知经验的积累与理性的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实施“营造矛盾冲突场,具身感知统一标准的需求;强化感知交互场,具身体验标准单位的表象;建构问题生发场,具身理解单位的扩充过程;创设真实情境场,具身反思度量估测的经历;构筑隐喻联通场,具身表达度量单位的关联”等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学生与环境交互的真实体验和结构化反思,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与提升。  相似文献   

17.
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教学应该从“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和“对事物的大小及关系的直观感知”两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量感。深度理解“几何”与“量”的概念是量感发展的前提,丰富度量经验和描述量的大小的经历、提高合理选择和运用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量感培养的重要内涵,加强整体设计、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量感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为深入理解这一概念,我带领团队对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的《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李星云所长的《论小学生量感的认识及培养策略》等相关理论文章进行了认真研习,深深地认识到小学生的量感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赖于度量意识的培养,度量单位的厘清,还有赖于度量策略的完善,实现从经验到理性思辨的提升。我认为,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换言之,量感是一种对长度、质量、时间、面积、体积等可测量属性的感性认识。小学阶段强调学生能够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进行度量。在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学生对具体情境中事物的数量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师》2021,(2):23-23
"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频词,常见于度量领域。尽管关于"量感"一词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说法,但综观长期以来的实践摸索,可以确认无疑的是,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