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根源 《新闻大学》2012,(1):116-124
我国对“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研究集中在“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而对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旨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特征与社会成因的问卷,通过e-mail、论坛链接的方式随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36份.研究发现83.8%(114人)的受访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有14.7%的人(20人)承认是施暴者;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与网络暴力的参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而在受害者中,高二和大学低年级是遭受网络暴力的高峰期,到了大学高年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还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学或者有轻生的念头.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有关,更与青少年个体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夏艳 《新闻世界》2008,(8):106-107
本文以近年网络舆情传播中热点事件为例,主要阐述了网络舆情传播的两大对立面——正在成为中国式民主新通道的网上“正义民声”,以及使人憎恶并为之胆寒的网络“言论暴力”,引发出对网络民主之路的探讨,以及对网络暴民现象的警惕。同时,还对游走于善恶之间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最后,从技术管理、法制管理、道德自律、媒体引导等方面对网络舆情传播的规范化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蒋婷 《报刊之友》2013,(7):47-48
自媒体传播中网络舆论形成迅速,赞成一种观点的人迅速增多,成为优势观点,反对该观点的人会转向沉默或附和,形成语言暴力“一边倒”现象。本文通过材料收集、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结合国务院奥运首金贺电遭遇网络暴力的案例,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总结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2009,(12):27-27
如果说2008年“很黄、很暴力”“叉腰肌”“做俯卧撑”“打酱油”“范跑跑”等网络流行语让人觉得苦涩的话,那么2009年创造了高点击率的网络名词则让人觉得沉重。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种较为积极的正面力量,而网络暴力则成为一种消极表现,虽然网络暴力的本意也是希望通过网络舆论,监督那些有违社会道德和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但是在监督的过程中,舆论的作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与“监督”的初衷发生了背离,通过虚拟的舆论压力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将网络舆论监督异化为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6.
《时代》周刊近期的封面文章,让大家把视线聚焦到了“网络暴力”这个问题上。如何抵制暴力言论、保护受害者、完善法律监管,维持言论自由与个人名誉间的微妙问题,是摆在互联网使用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问题。要想制止网络暴力,首先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才能制止“恶”的循环。  相似文献   

7.
吕平 《新闻爱好者》2010,(5):169-170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因此,所谓的“镜中我”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界定网络舆论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力求从众多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可变性中寻找导致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网络舆论暴力的基本规律,并尝试构建出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龙卷风”模型,为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蔡震 《传媒观察》2015,(2):57-58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使“网络暴力”成为当下一大“奇观”。本文以最近几年的热点为例,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一些特点,以及“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网络暴力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但对其定义,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网络暴力其实是媒介审判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却是一种不健康、不积极、不道德、不理性的变异发展,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它所带有的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行为,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并侵犯其隐私权、人身安全权等。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一连串“网络暴力”事件,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孔子PK章子怡事件”等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固然应该对其中的极端事件予以谴责,对涉嫌违法的始作俑者应该依法惩治;但是社会舆论也不必反应过于激烈。其实许多“网络暴力”恰恰是被一些人过激的反应推波助澜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暴力”是最近人们普遍关注的网络传播的问题之一。所谓“网络暴力”其实就是网络话语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2.
文革为很多人提供了表演暴力的大舞台。 公开地拳打脚踢、棍棒交加,只能叫做野蛮,而比野蛮更卑劣的心思和行为尤令人寒心。我从一名被人崇敬的“好老师”,易为被“革命青少年”叫骂的“反革命”,只有几天。他们是怎样突然地“在灵魂深处爆发了革命”的?我茫然不解。我只是看到:他们挥起了拳头,举起了鞭子,  相似文献   

13.
秦振云  蒋丽红 《新闻世界》2009,(11):150-151
如今网络论坛已经成为网民们发表个人意见的重要场所,其开放的语言环境激发了个人表达的欲望,但同时语言暴力现象也在这种环境中滋生。在社会道德与正义的庇护下,许多网民恶意地使用污秽、诅咒、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发表与散布一些过激言论与情绪。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4.
常凌翀 《新闻窗》2010,(1):36-37
去年10月中旬,一则“‘艾滋女’开博曝光数百性接触者”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经过传统媒体与网络的交互放大,很快发展成为一则社会焦点事件。随着当事人闰德利体检正常和始作俑者杨某的落网,终于画上一个句号。一个人利用网络暴力,利用了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治理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18日,“网络暴力第一案”吸引了众多媒体。 一个死亡博客引出了网络的“人肉搜索”,并引发网民在现实中做出过激行为。2008年12月18日,被称作“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王菲告大旗网、天涯网与个人网站“北飞的候鸟”索赔名誉权、隐私权一案,在朝阳法院落槌。  相似文献   

17.
网络暴力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才走进人们视野的一个新词汇,人们熟悉的“虐猫事件”、“史上最毒的后妈”事件、以及去年年底刚刚发生的“林嘉祥酒后猥亵女童”事件都是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下文将从林嘉祥事件入手,探讨网络暴力的影响、避免网络暴力的办法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电影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部分,暴力以其炫目的形式感、震撼的节奏感成为当代电影表现的主体,而暴力美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电影暴力加以分析,指出暴力美学具有强烈的视听刺激性和艺术化、幽默化、正义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成人向国产动漫《画江湖之不良人》中的暴力场景进行了内容分析,以探究其暴力图景。研究发现,该国漫中暴力场景呈现以下特点:暴力内容与实施暴力人物较多,暴力手段易得;暴力实施方女性角色突出,受害方正面人物居多,暴力双方熟人关系较为显著;暴力场面血腥真切,偏不正义行为居多,幽默化暴力行为较为突出;暴力行为满意度高,暴力结果呈现缺失。  相似文献   

20.
黄璐 《东南传播》2011,(10):106-107
电影《维多利亚一号》讲述“我想有个家”的城市生活主题,两条并行叙事线索井然有序的展开。影片大肆渲染性、暴力、血腥要素,性所产生的主体间巅峰体验、审美快感和示范效应,辅以暴力血腥的审美张力,迁移对等于家的痴狂和不懈追求,将“我想有个家”城市生活背后的沉浮人生与酸甜苦辣,及主体占有欲的心路历程,用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力,描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