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追逐"朝阳"--桂林历史文化旅游30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历史起源早,文化开发早,文化密集,文化质量高,在中国的南疆撑起了一个国务院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从政治转向经济建设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桂林以山水的名望赢得了旅游业的辉煌,形成了桂林人对旅游业发展思想认识的基础。桂林发展旅游业,从山水风光旅游到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化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全面总结桂林30年进行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的经验教训,构筑与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相称的桂林历史文化旅游体系,迎接新世纪桂林旅游业全面发展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桂林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但却很少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世人所知晓。她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华南边陲的百越之地,一步步地发展成著名的西南会府,成为让世人趋之若鹜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呢?钟文典教授主编的《桂林通史》一书,穿越时空隧道,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桂林的历史文化,重现了桂林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3.
桂林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抗战文化和当代文化,把桂林文化数字化,不仅是文化、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小康桂林的需要。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桂林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把桂林文化数字化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清代桂林文化世家及其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清代桂林十数家有代表性的文化世家的情况,对这些文化世家家庭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说明桂林浓厚的人文环境,优良的教育传统是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以及我国西南、广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不是以阶级斗争为主流,而是以和谐、团结、凝聚为主流,而桂林的历史是一个典型。桂林两千年历史上的和谐特征主要表现为山水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和谐结合,各民族人民的和谐相处,从而创造了桂林的历史文明。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资源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明显不相符,这与桂林没有建立具体的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符号有关。为改变文化名城"无文化"的消极印象,桂林市应建立以抗战文化为主题,以抗战博物馆为载体,以西山公园为依托的桂林文化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7.
发展桂林文化游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的思考和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誉满全球,又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将桂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是全市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桂林的建设不能忽视丰厚的历史文化。保护并有选择性地恢复历史文物古迹,兴建历史文化博览城,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博物馆的作用,加强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出桂北五条历史文化线路,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遵循旅游发展中的历史文化性,将为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开辟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吉铠东 《文教资料》2015,(4):161-162,191
桂林历史文化悠久、遗址遗迹众多,将桂林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具有拓展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作用。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融合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与教学手段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采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若将桂林地方文化资源与《纲要》教学有效融合,能提高我校学生对《纲要》课程学习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桂林渔鼓作为历史悠久的地域性文化资源,是以桂柳方言进行说唱的优秀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民族曲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历史记忆,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共生、人与社会共生、人与文化共生的深刻内涵。渔鼓文化作为桂林人民的文化图腾,其共生内涵贯穿于渔鼓制作、渔鼓表演和渔鼓鉴赏的始终。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结构变迁,渔鼓文化逐渐失去传承的传统场域;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传媒的渗透和共生内涵的遮蔽,渔鼓文化日渐式微。因此,桂林渔鼓文化如果要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进一步彰显自身的共生文化内涵,而且需要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承机制来加以实施,主要措施包括确立桂林渔鼓文化传承的共生教育理念、开发桂林渔鼓文化的共生校本课程、实施桂林渔鼓文化的共生教学。  相似文献   

10.
桂林米粉是桂林历史,桂林文化,桂林名片,是桂林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桂林米粉这个品牌,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力,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也有很大的名气与美誉度。但就桂林米粉经营而言,缺乏品牌意识,且各自为政,缺乏行业竞争力。要树立桂林米粉品牌,需从米粉的店面设计、多种经营、标准化作业、行业整合、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品牌经营以及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试析桂林旅游“黄金名片”的打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打造和精制桂林旅游的四张黄金名片——安全桂林、山水桂林、文化桂林、国际桂林入手,探讨和分析了桂林旅游的市场现状、发展目标和发展前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以期桂林早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为广西旅游增添新的亮点和闪光点,从而促进和带动整个广西旅游总体上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创造以漓江文化为龙头的多层次文化品牌,是发展桂林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和战略举措。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观.搭建“社会化、规范化、网络化”的文化产业平台,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桂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对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数量规模、类型分布、特征与生存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结论表明: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深受百越文化、巫教文化和儒家、道教的影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保存较为完好,是桂林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桂林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和庸俗化.  相似文献   

14.
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基础,了解游客和当地居民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行为偏好,以及保护和开发现状,以便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拓展市场。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因战争因素、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而兴,也因战争因素、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的丧失而衰,创造过持续而相对独立发展的奇迹,形成过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在戎马倥惚的战争岁月中,桂林文化城曾经发挥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作用,具有文化抗战的军事意义,世移时易,它的文化作用和价值也越来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关于桂林抗战文化活动下限的时间,过去一般都以1944年秋桂林大疏散为止。现在看来,下限时间还是以延伸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1945年为宜。文章以大量的事实证明,1944年秋桂林大疏散以后,虽然桂林陷落了,而桂林抗战文化仍在延伸,革命文化的火种燃遍了八桂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