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从观察入手,指导学生认识周围事物。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儿童要写所见所闻,经历过的事,必须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周围的事物,必须要从观察入手。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年级的一堂观察作文指导课,是写“一串红”,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从比较开始,有比较,就能认识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初中数学教学如何通过比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得更快,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试就运用对比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一粗浅的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课涉及的知识广泛,蕴涵有丰富的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因此在自然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自然课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人们在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比较、归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是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密切联系着的,但各有其特点。比较和归类比较是认识事物彼此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在观察自然事物和现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观点,对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是大有益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总是把特殊的事物作为认识的出发点,认识这些事物的具体属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逐步扩大到认识同类事物一般的、普遍的本质。并以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去认识那些尚未研究或尚未深入研究的个别事物,进一步检验、丰富、纠正和发展原有的认识。例如初中…  相似文献   

5.
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思维是衡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学生思维发展了,不仅可以认识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事物,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6.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是对各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其异同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发现其本质及其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历史教学离不开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结束了,而是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完善,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从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简单地说,观,就是“看”;察,就是“分析”。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来认识事物,联想问题,发现规律。观察是一种能力,具有敏锐、深刻观察能力的人,对事物看得全面,能迅速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相似文献   

9.
一、注重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章才会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10.
<正>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人们很早就已发现学习数学可以训练逻辑思维,思维与感知一样都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这种认识是不全面、不深入的。只有通过思维,人的认识才能深入到人的感官所不能达到的事物内部,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所以,思维作为一种人脑的反映活动与感知是有  相似文献   

11.
郑荣伟 《教书育人》2001,(11):19-20
在现代汉语里,主体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对客休来说,指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二是相对事物整体来说,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主导一词则有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意思。有时是指起主导作用的事物。我国教育理论界选用这二词,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一条经典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简称“双主”原则)。其内含要求是:一、相对于教材这一客体来说,学生是学习教材的主体,即课堂教学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认识活动(或说学习活动)。二、相对课堂教学整体来说,学生学习教材的学习活动应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课堂中的其他活动包括教师的…  相似文献   

12.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较 ,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方法。地理学习范围的广泛和学生生活环境的狭小存在着不少矛盾。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获得感受 ,也不可能经常到野外去实地观察。运用比较法可以解决这些矛盾。通过地区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成因及相互关系。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 ,又可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一、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既可巩固旧知可获得新知。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 ,把已有…  相似文献   

13.
《蛇与庄稼》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它们的联系又是有一定规律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根据课文特点,抓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识是立意之本,取神之源。学生认识的来源,一是通过家长、老师的指导,同社会人、事、物的接触影响,逐渐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有所认识;一是从书本上学会了认识事物的知识与方法,从而对事物有了认识。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只注意强调从现实生活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而没有或者没很好重视从书本上的文章中,教给学生学会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从而写成文  相似文献   

15.
列表比较法     
<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认识各种事物的固有特点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列表比较法分析概念、现象或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一、列表比较法的含义与功能列表比较法是将列表和比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事物性质、特征、成因及发展演变规律的方  相似文献   

16.
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跳水》(八册)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分析人与猴子间的联系,可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呢? 一、弄清文章的线索,让学生懂得事物是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一、提供必要的感觉材料,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必须有一定的感性材料.有了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并将这些个别属性结合起来考虑,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就是感知阶段.感知过的事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是表象.感知和表象都属干认识的感性阶段,是形成观念的基础.再通过对一类事物属性的分析、比较,认识它们共同的特有属性,舍弃它们非共同的特有属性,然后把这些属性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概念.这就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18.
运用投影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宋翠霞一、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促进积极思维心理学上讲:“人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获得系统的知识,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而观察作为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知觉手段是和思维过程密切联系的,是在思维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因而指导学生认...  相似文献   

19.
肖德梅 《语文天地》2013,(17):17-18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事物,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在现代文教学中多比较、多归纳,是指导学生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它不但能使学生对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这里把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突出起来,有利于实现作文教学发展学生心理机制,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