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正在深入开展之际,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批判“四人帮”全面篡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是值得欢迎的。这本《文集》,选编了二十一篇文章,约二十五万字,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四人帮”全面篡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罪行,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理论战线揭批“四人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遭受多年迫害的老作家获得了解放,他们的作品应该再版,一些被害至死的老作家,更应该为他们编辑出版文集,被“四人帮”封锁了十几年的中外古典文学名著也要出版,这都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但是作为文学出版单位,我们还是应该以抓新的创作为主,首先应该出版反映当前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同体裁的新创作,例如揭露“四人帮”、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我想就三年来上海出书的情况,谈谈解放思想对于提高图书质量重要性的几点粗浅体会。一、解放思想,提高图书质量,首先要批判“四人帮”的极左路线,打碎精神枷锁,使出版物从各种禁区中解放出来。三年来,我们的思想是逐步解放的。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头一年,我们着重批判了“四人帮”的反革命的极左路线,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首先出版了外国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思》,接着又在较短的时间里出版了《外国短篇小说选》、《李贺诗歌集注》和《聊斋志异》等书。重版了一批被“四人帮”打成“大  相似文献   

4.
《我爱爸爸》是一本革命先辈子女的回忆集,出版后很受少年儿童的欢迎,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对如何根据少儿特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做了一些摸索。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1975年恢复工作的,粉碎“四人帮”以前,编辑室出版了宣传革命先烈的书《方志敏的故事》和《和少年朋友谈解放军的传统》等思想教育的读物,但是在社会上的影响甚微;最初我们以为是受“四人帮”干扰的结果,所以1976年  相似文献   

5.
黑纲领出笼的背景和经过十年前,陈伯达、姚文元合伙炮制了《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的名义出笼。这篇黑文(以下简称《到底》),是林彪反党集团和“四人帮”篡夺新闻舆论大权的黑纲领。揭露《到底》产生的背景,批判《到底》的谬论,肃清他们的流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斗任务。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有几部揭露“四人帮”罪行的电影,剧中人讲“记者给某某写了内参,结果,某某就挨了整”,还有一部中篇小说,篇名就叫《公开的内参》.这是向群众披露内参仅有的信息。那么在现实生  相似文献   

7.
一、几年来的发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中央书记处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和中央提出的“六五”发展计划,使黑龙江省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普及了市、县图书馆我省地处祖国北疆,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人,科学文化事业基础较差。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我省只有26  相似文献   

8.
在迎接八十年代的战歌声中,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文学丛刊《芙蓉》(每季一本,每本四十五万字左右)象一朵带着露珠的鲜花,开放在文艺春天的百花园中。孙健忠的中篇小说《甜甜的刺莓》,形象鲜明地揭露了那种迎合错誤潮流,违背客观规律,主观蛮干,唱高调,讲虛话的行为。张步真的中篇小说《老猎人的梦》,无情地揭露了“四人帮”给人民群众所造成的悲剧。水运宪的五幕话剧《为了幸福,干杯》,淋漓尽致地揭露和鞭挞了人事调动方面的不正之风。任光椿的长篇小说《戊戌喋血记》,以谭嗣同为中  相似文献   

9.
从1981年元月《中国青年报》在全国率先创办《星期刊》以来,在我国报坛上,已悄然兴起一股“周末”热。据统计,省以上报纸办“周末”已达40余家。其中,党报办“周末”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试就省级党报办“周末”作一些浅析。现状与趋势目前在报坛上出现的“周末”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部门团体的综合报或专业报办“周末”。就中央部门团体而言,如《经济参考报》周末版,《经济日报》星期刊,《科技日报》星期刊,《中国青年报》星期刊,《法制日报》周末版,《人民日报》周末版,《中国商报》、《中国体育报》、《金融时报》、《中国教育报》周末或星期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中央作出解决“法轮功”的决定以来,新闻媒体披露了大量有关“法轮功”的罪恶行径,其中也介绍了不少新闻单位因捍卫科学反对迷信而受到“法轮功”信众围攻的事例。1998年2月12日,由长江日报社主办的《文化报》,刊发了一篇《晨练“法轮功”———锻炼乎?迷信乎?》的报道。文章对武汉市一处晨练地群众练“法轮功”的情况作了如实的报道,对练功者信奉“命运是上天早就安排好了的”、“意念可以将体内病毒排空”等谬论进行了明确的揭露。没想到,一篇不到千字的短文,却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练“法轮功”的读者对该报道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自从《纸做的包子》这一虚假新闻被揭露以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打假的热潮,违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铁律的教训,让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应该说,像《纸做的包子》这种完全虚构、导演的假新闻,已经走到了新闻失实的极端,是非常恶劣的故意失实行径,这种情况并不是很普遍。但从无意失实走到蓄意泡制,从事实失察走到虚构导演,  相似文献   

12.
威尔斯被誉为科幻界的“莎士比亚”,我想除了他们都是英国杰出的作家外,主要是基于两人创作上的一些相似点:一是用作品揭露社会矛盾,抨击社会的罪恶。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麦克白》则揭示出个人野心的腐蚀作用;威尔斯  相似文献   

13.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一部神秘影片作为“四人帮”反党证据,在全国各电影院连映多日。从这部影片中,广大观众学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阴谋电影”。这部影片就是“四人帮”精心策划,用以炮轰周恩来、邓小平的《反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放映日本影片《望乡》,竟引起一场风波,不能不发人深思。林彪、“四人帮”垮台了,但其流毒好似冬天的烟雾,一时不易消失。进步影片《望乡》被有些人视为“黄色”,说成“反动落后”,甚至一度停映,不就是一个证明吗? 报刊上的文章颇及时,驳斥了横加给这部影片的诬陷不实之词,也触及了一些好心人少见多怪的保守思想,同时又涉及到被林彪、“四人帮”搞得十分混乱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黄色和黄色文艺?他们搞文化专制主义时用以查禁文艺作品的罪名之一,便是所谓“黄色”。我过去耳闻目睹有人读《简爱》而书被没收的  相似文献   

15.
近读几篇人物专访,受益之余,发现其中有如下疏漏: “告诉我们:长江1970年冬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新闻知识》1990年第10期《沿着长江的足迹——访范长江的胞弟范长城》)。“四人帮”的结成是在1973年党的“十大”使王洪文当上了党中央副主席以后的事。在此以前尚无这种特定含义的“四人帮”,故1970年范长江之死,应称被林彪、江青一伙迫害致死,不宜提“四人帮”。“张学良卫队团团长孙铭久”(同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西安事变纪实》(申伯纯著)一书中有“张的卫士营营长孙铭九”之说(p105、  相似文献   

16.
宋任穷同志在回忆录续集一书中,对“文革”期间“四人帮”成立专案对干部审查的情况作了揭露。回忆录还描述了“文革”以后的平反工作。 来认为“四人帮”办案是“独裁专案,为所欲为,残  相似文献   

17.
据报纸揭露,在一些地方发现一些小报,格调低下,趣味低级,有些内容污秽不堪,引起群众的义愤。特别值得新闻界注意的是,这些类似黄色小报的出版物,都是打着“知识性”、“趣味性”的招牌出现的。因此,有必要提请大家:要警惕有些人把“知识性”、“趣味性”作为幌子,来散布精神污染。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清除了“左”的思想影响,我们的报刊敢于讲“知识性”、“趣味性”了,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这是报刊工作的一项不小的改进。这个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记者到全国财贸大会上采访,获得了几袋子材料。会后,他依此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通讯《做生意的艺术》。由于正面直取,将题材所涉及到的一切都纳入行文中,使这一通讯写作失败。后来,作者分析所占有的材料,精心构思,从一万余字,数十个事例中拎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在上海的爪牙将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设计的印有鸳鸯图案,畅销东南亚的床单视作封资修黑货,打入冷宫,勒令换上鸭子戏水的图案,结果床单出口没人要。现在重新设计出鸳鸯图案,又受到国外市场的欢迎,换回大笔外汇。以此写成著名新闻《“救活”鸳鸯换回外汇》。其构思从一点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四人帮”的极左行径,表明只有按经济规律办事,生意才能做活,赢得市场。作品的取材是小的,但却像个很小的核武器,一引爆,就产  相似文献   

19.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遵循“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迅速地冲破了林彪、“四人帮”制造的思想牢笼,摆脱左倾思想的长期束缚,以生机勃勃之势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我国思想理论界,不论在清算林彪、“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拨乱反正,澄清理论是非的斗争中,还是在总结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新闻分类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新闻中区别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外事新闻等等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早在延安时期,我们的党报——《解放日报》,就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社会新闻。解放后,社会新闻曾一度得到健康的发展,出现了《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梁山伯”结婚了》、《被旧社会遗弃的人》等一批优秀的社会新闻。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反右派时对社会新闻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到了林彪、“四人帮”大搞精神禁锢的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