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华清 《考试周刊》2011,(67):47-48
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作文教学尤其是。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由此可见,情感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应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黄素玲 《课外阅读》2011,(2):222-222
教材分析 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心雕龙》中有一句十分深刻的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情真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生命。做作文,必须注重真情实感,这是作文的价值所在,没有真实,作文就没有价值;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3.
一、无情辞不发与情动辞不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方式活动。赞可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2节课的设计者也深谙这个道理,绝大多数都想创设一个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便学生情动而辞发。于是,有的试图以绘本《爱心树》来打动学生,无奈学生的情感并没有被煽动起来,最后的表达就略显苍白无力,平淡无奇。有的试图以舌尖上的中国——伤心凉粉等美食图片来点燃学生激情,无奈多媒体视频上的佳肴也没能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相似文献   

4.
一篇佳作不仅要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要在字里行间跳动出作者的真情。目前学生作文大多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其中固然存在章法技巧等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关键是缺少感情投入.所写往往是老师强行规定或自己拼凑虚构的东西.因而显得呆板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中不仅仅要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培养。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6.
作文如做人,诗意的表达首先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真切的体验。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注重这一层面的指导,纵使能富有文采地表达,也只能落人“伪圣化”的俗套,与作文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学生作文也应该“在心为志”“以文言志”,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以达摒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的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个人认为,要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必须实现学生作文回归生活,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如何全面、高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相似文献   

8.
学生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供料作文,都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在这特定的情境中,习作者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动而辞发。如果离开了这一具体可感的情境,也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作文情境教学,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足够重视。近年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见学生对作文有两种态度:一是兴趣不大。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他们多放弃作文练习,态度十分消极,所以始终写不出好文章。二是对文章有兴趣,课外读物多,爱练笔,作文愈写愈好。教师只要细嚼其因就会发现:那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同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文章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已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如果没有写作的兴趣,学生就根本不会对作文动情,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相反,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情动而辞发了。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鼓动学生写作的动情点,让学生改…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见情感体验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古人云“言为心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好的文章往往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习作,也应撇开为考试、为作文而作文的功利思想,唤醒学生的心灵,倾情抒写,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者》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感情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但目前作文考试的现状很令人担忧,许多中学生作文内容贫乏,没有真情实感,有的竟人为制造"家庭悲剧",让自己的父母在作文中"壮烈牺牲",灰色作文、虚假作文也很普遍,其中虽有作文技巧方面的原因,但关键是缺少感情的投入。《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即作文要表达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感情的表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虽然学生在丰富的生活和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了许多作文素材,但这些保留在记忆中的作文信息并不是每次都符合作文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情动辞发”,自觉地进入写作境界,在情趣中完成习作。 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人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特殊的社会现象,人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给人一种特殊…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2008,(5):64-64
2008年2月22目的《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上海师范大学李白坚教授的《快乐大作文:学生在体验中亲历生活》一文。文章提出“前作文”和“后作文”的概念,认为,自古及今,教师习惯奉行的一直是学生开始提笔之“后”的作文教学,即出题后的审题、口头或书面批改、作文评讲。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作文往往表现为“厌”和“怕”,探其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使其“情绪”高涨,“情感”萌发。古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辞才发;情不动,辞难发。因此,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爱写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在“情”与“趣”上多下功夫,要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情感的激发,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爱上“写作”。那么怎样来进行呢?  相似文献   

15.
陈辉 《青海教育》2006,(5):23-2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诚然,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学生也是这样。但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却是千篇一律的套作。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童心是否被淹没在我们设定的作文的套路上了呢?为此,我认为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作文,把日常生活和作文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显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开…  相似文献   

16.
人是最感性的动物,情始终伴随着我们。刘勰曾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了“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的论述,这些为我们点明了情与境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交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缀文情动而辞发”。随情练文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认识生活,使他们拓宽视野,丰富感知,并在此基础上练习文字表达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我围绕这一做法,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或真切体验。”但目前初中学生作文的实际状况却离这一要求相去甚远,无病呻吟,娇揉造作的现象在初中学生作文中司空见惯,真情失落已成为初中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的一痼疾。本文拟就这一突出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供料作文,都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在这特定的情境中,习作者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动而辞发,如果离开了这一具体可感的情境,也就无活可说,无事可写。因此,作文情境教学,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足够重视。近年来,笔者通过实践摸索,  相似文献   

20.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人情”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境与情、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