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之晔 《钓鱼》2008,(17):14-15
颗粒饵是指取自自然界或用自然物质加工后具有固定彤状的鱼饵,如通常用的红薯块、马铃薯块、麦子、玉米、米饭粒、桑葚、茶干等,不包括可以揉搓而任意改变其形状的面团、饭团一类。随着养殖业采用颗粒饲料,鱼对饵料的依赖促使其形成对饵料形状、大小和味型的趋性。例如在定时、定点、定量投喂的池塘,鱼到时候就聚在抛饵机附近,只要机器一响,就是不抛饵鱼也会闻声而来。再如北方用未经浸泡的玉米粒和颗拉饲料喂鱼,吃惯了“嘎嘣脆”的东西,草鱼不食草、不吃粉状饵,就吃老玉米和硬颗粒。  相似文献   

2.
张之晔 《钓鱼》2008,(7):24-25
从小就是吃饲料长大的草鱼不知草为何物,在此背景下用草鱼饵钓草鱼形同虚设。用一种饵料喂鱼,时间长了,鱼被驯化了就不吃或很少吃其他饵了,所以钓鱼比赛要找到原塘颗粒,否则饵不对路。后来出现了调塘——赛前用一种饵反复钓,造成鱼对其他鱼饵的抵制。偏口鱼难钓,难在不知道鱼偏向哪种口味,就是知道了腥或香,也只是皮毛而已。  相似文献   

3.
秋钓草鱼     
张世才 《中国钓鱼》2006,(10):14-14
秋天,草鱼体大而肥,挣扎力强,吃食又不像其他季节那么挑剔,见饵就吃,吃食凶猛。根据草鱼在秋季这些习性,钓具必须比其他季节大一个档次,才能适应。鱼竿宜粗壮结实,长而直,弹性好.不易破裂。渔线宜粗一些,以直径0.2-0.3毫米线为好。鱼钩宜大一些,以伊势尼7-9号钩为佳。铅坠宜重一些,钓饵才易落入水底。使用以上钓具,草鱼吃上钩之后,一般是不会跑鱼的。  相似文献   

4.
管察 《钓鱼》2010,(5):6-7
在台湾钓手参加大陆钓鱼比赛以前,钓鱼人用什么饵钓鱼主要是根据鱼的食性,就地取材。但各地饲料不同,鱼养成了喂什么就吃什么的习惯,所以同一种鱼在不同的驯化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吃食倾向。例如草鱼吃草,然而在喂麦子、玉米、麸皮、  相似文献   

5.
严实 《钓鱼》2010,(16):14-15
13.有鳞鱼爱吃香 鱼生活在水里,当然以水生动植物为食。然而由野生到家养,鱼的食性变了,如四大家鱼中的青鱼在没有河蚌、螺蛳的池塘改吃饲料了;在不喂草的池塘,草鱼吃麦子、玉米、菜籽饼。按我国的养殖习惯,池塘主要养殖有鳞鱼,喂粮食类饲料,所以池钓用商品饵,以香为主。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钓鱼》2006,(10):26-27
大家知道,底钓时,鱼吃的是沉在水底的“死”饵,浮标调整首先要考虑的是让钩饵在水下呈现适合鱼情的合理状态,同时使钓组保持较高的体现鱼讯的能力。与此不同的是,浮钓时鱼主要是在饵的下落过程中吃饵,吃的是动态的“活”饵,因此在浮标的调钓理念上用不着考虑钩饵在水下呈现的状  相似文献   

7.
程宁 《中国钓鱼》2001,(7):36-37
《中国钓鱼》编辑部转来钓友马靖宇的来信,现就信中提出的三个技术问题做以下答复。 一问:饵在水底的不同状态,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鱼情? 答:饵在水底的状态,可分为双饵卧底;一饵卧底、一饵轻触底;一饵卧底、一饵离底;一饵轻触底、一饵离底;双饵离底。要想调出这些不同的状态,必须使用钓鲫专用的细示标的浮漂,上下钩的钩距不能小于一倍。 在实际运用中,双饵在水底的状态,必须根据鱼吃饵的层面和水  相似文献   

8.
看了《中国钓鱼》几篇有关鱼吃鱼肉的文章后,我觉得鲫鱼、鲤鱼、草鱼吃鱼肉并不是怪事。我经常碰到一些钓友用虾仁专钓鲫鱼或者专钓鲤鱼和草鱼。这些鱼类本来就是杂食性鱼类,用各种荤饵钓到这些鱼种不足为怪。很大一部分钓友衷情于使用万能饵——蚯蚓钓鲫鱼、鲤鱼或草鱼,但专门用蚯蚓或其他荤饵钓鳙鱼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有时用菜籽饼等粉饵打窝诱鱼,用蚯蚓做饵也偶尔能钓上鳙鱼,大家都知道,并不是鳙鱼去吃蚯蚓钓上来的,而是鳙鱼吸食粉饵误将挂蚯蚓的钩吸入口中,而误打误撞将鳙鱼钓上岸的。  相似文献   

9.
马建华 《钓鱼》2008,(5):22-23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 (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线竖直,长子线微弯斜立,因此长子线的信号传导损失大。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子线迟钝、短子线灵敏。但除非是钩饵的重量已经超过了鱼口的吸力,使钩饵根本不能被吃进嘴中:除非是双钩之间距离夸张到使长子线真像尚先生需要的那样呈半螺旋状落在水底,否则,只要钩饵能入口,浮标会毫无疑问的出现动作,只是鱼吃长子线钩饵时,浮标出现的动作可能不如鱼吃短子线钩饵时的动作大。  相似文献   

10.
张之晔 《钓鱼》2008,(19):12-13
一方水土养一方鱼。这话有点不灵了。比如草鱼因食草而得名,可是北方受季节限制,草的生长期短,多用麦子、玉米喂鱼,投青饲料鱼反不知其为何物了。南饵北喂,北鱼南食,现代科学给鱼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套餐——颗粒饲料。淡水鱼不入海,一辈子不知海味为何物,可是钓饵里有了虾粉、鱼粉、海藻粉,青、草、鲤、鲫、鳊吃得不撒嘴。“芳其饵”在传统钓鱼中属雅玩,用蚯蚓、蛆是俗行,但雅俗之间少咸淡沟通。谁先发现了淡水鱼吃海味,没人考证,但日本人以海味入饵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1.
底浮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2):20-20
轻饵重饵是相对的,可是不标示比重的商品饵就只能以兑水量为准了。饵水比1:0.5~0.8的是重饵,1:1~1.5的是轻饵。重饵多用于搓饵钓底,轻饵以薯粉、轻麸为主,结合状态的调整可从水皮钓到水底。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水底淤泥厚,两钓位相隔10米,一人搓饵钓钝,中鱼都是鲤鱼,一人拉饵钓灵,鲫鱼、鲤鱼连着上,而且都是中上钩。  相似文献   

12.
传统钓法在野钓中的特点是采:用粗线卧底钓,较大的浮漂加硬饵。优点是抗风、流能力较强,对付大鱼有成效,缺点是在不同自然条件下要适合钓所有的鱼种,钓组的灵敏度就显得不够了。尤其在水体较肥、闷热、气压低等自然条件下垂钓,因鱼吃饵动作很轻,传统钓组很难反映出鱼讯,致使鱼获量直线减少。而台钓法则有钓组灵敏度高、雾化饵诱钓结合功效大、起鱼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于文福 《钓鱼》2010,(19):50-51
铅头钩,应该说是水底拟饵的突出代表。它不但具有全泳层搜索目标鱼的能力,而且于水底,在软胶饵的密切配合下,既能吸引目标鱼眼球,又能逼迫其穷追不舍,担当将目标鱼缉拿归案的大任。  相似文献   

14.
邹思全 《钓鱼》2012,(12):17-17
六、饵料状态问题 在垂钓中,饵料状态对鱼口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钓精养池的鱼,既要追求好的雾化效果,又要讲究所配制饵料的持钩能力。雾化太快,持钩性就差,易引起鱼层上移,再就是鱼只能吃雾化下来的饵料而吃不到钩上的饵,闻得到香味而吃不到饵;雾化过慢或不雾化,饵料就成了一块面疙瘩,适口性就差,鱼只吃诱饵而不吃钓饵,或是无鱼进窝而造成无鱼问钩的状况,影响获鱼量。  相似文献   

15.
秦犁 《钓鱼》2006,(7):18-19
20年前,我们还是很“传统”的时候就知道了,鱼不咬钩逗一逗。方法是提起钓线,让钩离开水底再沉下去,至于怎么提?因鱼而异:鲫鱼慢上提、鲤鱼斜着提、白鱼反复提,速度有快有慢,幅度、斜度结合,都是动态饵逗鱼。鲢鱼不食有形饵,动态饵对它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6.
水底没有淤泥,使朝天钩钓鱼,钓鱼率高,因为朝天钩坠子重,下水触在泥上.向上光滑。半月形的鱼嘴一张.钩子便全部入口,一提竿.十有九次钩住鱼。 可是,在有河淤的水底,使用朝天钩,由于坠子重,一沉下去便陷到淤泥里,鱼看不见目标,不易吃钩。就是能看见钓饵。而饵大都陷之入泥,鱼也不愿意啃泥,所以  相似文献   

17.
钓饵启示录     
管察 《钓鱼》2007,(1X):20-21
某鱼饵厂生产了一种专钓草鱼的鱼饵,叫“草鱼王”。可是,野钓少草鱼,池塘里养的付不起费,就是钓鱼比赛也是鲤鲫霸窝.轮不着草鱼咬钩,不过有人透露:在杭州地区钓混合鱼,不管香饵腥饵,加一点“草鱼王”鱼就胃口大开。  相似文献   

18.
传统钓法在野钓中的特点是采用粗线卧底钓,较大的浮漂加硬饵。优点是抗风、流能力较强,对付大鱼有成效,缺点是在不同自然条件下要适合钓所有的鱼种,钓组的灵敏度就显得不够了。尤其在水体较肥、闷热、气压低等自然条件下垂钓,因鱼吃饵动作很  相似文献   

19.
郅辽 《钓鱼》2007,(3X):12-13
关注结合部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锅状水底,浅则少鱼,深又不达,竿长莫及,只能钓不深不浅;就一支浮标,鱼情复杂,信号不规范,调灵了不行,钓钝了也不行,只能钓不灵不钝;窝子里有鱼是肯定的,但不咬钩,远处有鱼不知道何时进窝,钓这种鱼就是窝里窝外,钓饵区边缘;雾化诱鱼,可是上有白鲦下有小鱼,钓鲢鳙就是半水,钓不上不下;鱼情难测,有吃腥的,有贪香的,哪一种饵都有偏颇,所以有腥香型鱼饵,合二为一也是结合。  相似文献   

20.
管察 《钓鱼》2006,(21):26-27
先腥后香再本味,是竞技用饵的基本规律。腥和香都有刺激鱼的嗅觉.然后是味觉的作用.可是鱼诱来之后能不能留住.就不是腥和香能胜任的了。本味饵的出现为我们把鱼留住做了注脚——鱼最终接受的是平常吃惯了的东西.腥香诱鱼,却橇不开鱼的嘴巴。本味饵与基础饵肇始于1999年昆明第十五届全国钓赛的原塘颗粒.是在鱼腥香不理.而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