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心智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在我国,伴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传媒的不少问题显露出来:低俗之风滋长蔓延;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嫌贫爱富,忽视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不讲道德,媒体出现诚信危机等。因而,媒体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地被人提及。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与传媒"弱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也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是传媒对这一群体的"弱视"。本文指出了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中弱势地位的表现,并分析了造成传媒"弱视"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认为传媒关注弱势群体对促进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媒介在推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也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是传媒对这一群体的"弱视".本文指出了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中弱势地位的表现,并分析了造成传媒"弱视"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认为传媒关注弱势群体对促进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媒介在推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传媒上,我们会不时发现一些新闻报道中带有较为明显的歧视性语言、主要表现在对女性、弱势群体以及被告或犯罪嫌疑人等方面。对女性的报道边缘化、报摊化和泡沫化。据某传媒2002年12月28日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对传媒的一项调查显示:“守忠贞的‘烈女’报道最不  相似文献   

5.
袁冶 《新闻前哨》2003,(7):67-67
弱势群体的报道越来越受到传媒的重视。可以说,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表面上看,这是各类传媒顺应受众需求的一个举措。实质上,这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传媒的弱势群体报道现象的考察,分析了传媒影响力经济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传媒三种角色定位的模糊与矛盾是产生弱势群体传媒失语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同时结合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传媒的角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传媒与弱势群体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传媒与弱势群体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研究特征。并就传媒与弱势群体研究的重要议题,即传媒关注弱势群体的原因、媒介使用与呈现、传媒增权理论、批判性研究进行了概述和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利益多元化和博弈化时代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存在着困境,而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闻传媒在表达弱势群体权益方面存在着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失声和失语、刻板印象和显示公平、缺乏人文关怀和维权能力不够等方面。为此,新闻传媒要成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必须在培养敏锐意识和理性表达、增开渠道让弱势群体发声、采用平民化视角和增强人文关怀及其强化舆论监督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以党报(电台、电视台)为主体的大众传媒架构中,传媒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同时还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传媒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传媒在任何新闻信息和言论的处理中,以党性原则为第一要务,这是“对上负责”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传媒无可逃避的职责。另一方面,传媒在进行思想宣传的同时,作为社会的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机构,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媒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力的扩大,社会各群体与传媒关系正悄然发生变化。就弱势群体而言,他们与大众传媒之间正逐渐形成一种博弈关系,即弱势群体积极利用大众媒体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和获得相应的援助,而大众媒体则积极报道好弱势群体,以达到吸引受众眼球和获得声誉的目的。归根结底,双方经过博弈,一定程度上达到"纳什均衡",走向双赢,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就是由于生理或社会原因而使自身陷于社会的边缘或底层的一类群体。新闻媒体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报道弱势群体能够有效地呼吁社会对这类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但是现阶段的弱势群体报道仍存在着缺乏深度、商业化现象严重以及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通过正确处理媒体的经济利益和报道的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增强报道的人文关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新闻报道监督机制,能够促使弱势群体报道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研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弱势群体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对弱势群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散见于一些新闻传播学期刊上的论文,是媒介从业者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经验总结.缺乏学理探讨.虽然有些学者对当前我国新闻传媒与弱势群体的关系问题做了些实证考察,分析了弱势群体的媒体形象再现问题,但是从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理论拓进的可能性来看,该领域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国媒体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加。现阶段媒体存在着对不同群体的歧视现象,例如性别方面或者弱势群体方面的歧视现象。本文主要针对民生访谈节目对于传媒歧视消减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朱明 《图书馆》2008,(2):21-25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信息为主导、以互联网等先进传媒为载体、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不具有信息文化和技术的弱势群体将陷入困境。因此,利用网络等高新技术来推进弱势群体带入社会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建构弱势群体信息情报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媒体市场化程度提高,新闻媒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近来呈现多种发展趋势:一是媒体的形态不断丰富,逐渐趋向网络化、数字化,而且承载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多,党政及公众对新闻传媒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新闻传媒在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存在着责任缺失问题,并表现出世俗化与媚俗化同在,新闻性与猎奇性共生,监督功能与违规违法行为交织,文化传承与文化沙漠并存等一系列特点。近年来,新闻传媒的低俗之风滋长蔓延,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弱势群体需求被忽视,媒体遭遇诚信危机,因此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媒介排斥是社会排斥的重要维度。作为场域的大众传播系统,具有空间的依赖性、争斗的复杂性、边界的开放新、影响的广泛性和关系的内隐性五个方面的特点。目前,社会弱势群体不仅在传播空间上遭遇到持续不断的挤压,而且在媒介呈现上,经常成为社会偏见的牺牲品,饱受传媒歧视。在一整套选择机制、心理机制、运作机制和策略的运行中,社会弱势群体逐渐被逼离传媒场的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17.
朱琳 《新闻世界》2012,(6):19-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完善,传媒市场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带来的各种问题日益显现,其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试基于话语权的角度对该问题做出思考,从传媒市场化及其影响入手,探讨商业化传媒运作对于弱势群体的利益侵害,并针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方周末》(以下称《南》报)的个案文本分析,解析当代传媒人文关怀的旨趣。关注民生和理性思考是赋予传媒人文关怀的两大方向,《南》报为弱势群体和普通人群的民生代言的立场,以及传承知识、拓展公众理性的追求,使人文关怀逐步进入其话语空间,成为传媒的自觉追求。 与普通人同行——深沉的民生立场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社会弱势群体是《南》报始终关注的问题。在它看来,那些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媒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产业,实施人文关怀是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之一.因此,重视和加强人文关怀是当前新闻媒体传播的关键,同时可以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并且进一步体现在新闻传媒的实践当中.本文旨在对人文关怀的涵义及其在新闻传媒中的体现进行阐,并对人文关怀在我国新闻传媒传播中的体现进行适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经济的六个“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12日,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教授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与网友们一起探讨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问题。访谈中,周教授用六个“三”精辟地解读了中国传媒经济的概况。 周教授是我国研究传媒经济最早的学者之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他创建了广播电视经济学以及传媒经济等学科,同时组建了传媒经济研究所和广播电视经济研究室。是现任的传媒大学网络经济研究所和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教授研究传媒经济30年,对中国传媒经济有着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