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德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存在极大的差别,但是两国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因而,客观、全面比较中德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异同点,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德两国数控技术职业资格考试中证书类别、培训方式、考试内容和培训师资的研究和对比,得出中德数控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的优劣。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提出我国数控技术职业资格考证的建议和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本文在对卓越工程工程师培养内涵式发展和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分析的基础上.从校内和企业两个层面构建了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地方高校“卓越计划”的执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德两国建筑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对两国高校的建筑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借鉴德国高校建筑教育的经验,以期对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培养目标的制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一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严格的选拔和淘汰制度,是保证工程师教育高质量的条件之一。引进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并使其本土化过程中,由于中、法两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不同,学生的分流淘汰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培养、任用、考核和培训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文章在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海高职教育的师资特点,提出了我国航海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例,系统分析、研究与实践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的国际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融合中法两国工程师培养教育,定位于国际通用工程师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融合为手段和国内外企业深度合作,构建适合于本土的国际教育平台,形成了我国多元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一种研究与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8.
对中德两国的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习俗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作了比较,分析了产生两国语境差异的主要原因,旨在加强大家对于跨文化交际中中德两国语境的理解和认识,以便今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两国的语言及文化。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专业遴选、培养标准、培养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探索了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以充分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以及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德两国高校化学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介绍和对比,探索我国高校化学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回顾中德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分析二十一世纪中德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分别从三个方面比较了两国音乐教育目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今天,来自德国和辽宁的100多名职业教育界及企业界的人士汇聚春意盎然的东北工业重镇——沈阳,隆重举行“中德职业教育论坛暨展览会”,交流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次活动是中德两国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史中的一件盛事,必将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我代表辽宁省人民政府,向论坛暨展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3.
留德经验谈     
近年来,德国为适应对外经济、贸易、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同时为了解决德国各高校存在的生源问题,鼓励各高校大量接受国外学生到德国留学,1997年7月,中德签署了《关于承认高等教育领域毕业文凭的联合声明》和《相互承认高等教育领域毕业文凭的协定》,使中德两国的学生、技术交流进一步加强。目前,在德国高校注册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创建电气工程专业“1+1”的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对比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实践工程环节薄弱、学校硬件匮乏、校企联合办学困难、高校自身管理问题等不足,提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并且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完善现有“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提高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合作创办的中法工程师学院是中法两国在教育领域优势资源互补、打造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典范,其充分利用联合办学这一优势,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探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和国际接轨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我国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显著的特征即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内容与模式陈旧,工程训练严重不足等.在分析了我国工程师培养的模式、特征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即政府、企业与高校联动培养工程师人才.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改进尤其是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国对工程师的培养表现出了鲜明的德国特色,并与美国工程教育并称为世界两大典型工程师培养模式.[1]德国实施工程教育的高校层次丰富类型多样,将工程理论教育与工业训练有机融合,将第二课堂作为开展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国高校开展高等工程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应从彰显办学特色、落实实践训练、充实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赴德培训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及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概况做了比较;参照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本专业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及教学实践,包括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及内容、评估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完善;经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德两国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学校类型,但两国高专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同我国相比,德国高专毕业生的工程意识强,在校学习期间就培养和形成了强烈的市场、效益与竞争意识和较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观念;他们的知识面广,掌握了广泛的经济、社会、法律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实用知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具备工艺操作、实验、计算、绘图与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熟练技能和分析、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中德两国高专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会有这样的差异?本文试通过两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工作、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批的青年教师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本文通过比较中德两国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得出一些对中国青年教师培训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