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至少有四重意义。1.孙悟空在《西游记》中起着贯穿始终的结构作用;2.孙悟空形象还是对封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3.这个形象本身还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人格理想和生活理想;4.孙悟空形象的谐趣意义不仅具有滑稽的喜剧色彩,他的绝对自由更是人的生活理想的外化  相似文献   

2.
写作的本质是生命化的。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人公,自然是吴承恩精神思想和心血的凝聚与外化。我们将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子和吴承恩《西游记》本子中的孙悟空形象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吴承恩对孙悟空形象的改造与重塑。这其中的创作动机,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的解释,即作内心深处生活本能意识和死亡本能意识的激荡。而这一个人心理恰恰与当时的社会心理暗合。  相似文献   

3.
当下关于孙悟空形象的九种成说 ,多以孙悟空为英雄形象 ,而似未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的探讨。不囿于成见而通读《西游记》 ,会从文学理论角度发现孙悟空英雄形象仅仅是其悲剧性的外壳 ;从艺术哲学角度可见其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 ;从历史角度能够证明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源于晚明社会的“沉暮品格”。在三维理论视野的全面审视中提出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特征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包含了作对社会与人生多重化背景下的探索与追求,因此,要正确把握这一形象,就必须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从作所处时代的化特质来看,孙悟空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事功型的斗士形象;从民族化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出强烈的抗争与进取精神;从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自由精神、秩序精神和为人类群体奋斗的精神。其形象的基本内核,便是为造福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其中困扰着研究的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的矛盾,是人类自由精神和秩序精神矛盾统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孙悟空的原籍可能在福建宝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宝山的地理位置,宝山的有关考古发现.宝山内在相关因素和外在相关人文环境等多角度展开分析,认为宝山的考古发现,是孙悟空形象产生于此的重要实物佐证。宝山所处的位置、文化环境、相关场景、民间传说具备孙悟空形象产生的基本条件。宝山周边的人文环境具备孙悟空形象形成的必备条件。从而得出推论.孙悟空的原籍可能在福建宝山。  相似文献   

6.
朱彤同志的《论孙悟空》一文,论述了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社会历史根据及其典型意义。其中有些论点,读了颇受启发。但该文认为孙悟空是一个市民工商业者的形象,体现了“由新兴市民工商业者向地主阶级转化”,“既有反封建的反抗性、进步性,也有与封建势力合流的妥协性、保守性”,并断言孙悟空形象“寓言般地、典型地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这种两重性”即“两面摇摆态度”。这一分析,不仅不符合孙悟空性格的本质和主流,而且贬低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承恩以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贯穿了整个表达个体化理想的“西游”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心志的流出,对此形象的分析是理解《西游记》全书旨要的关键。文章以孙悟空是吴承恩所塑造的“理想人”为出发点,试图从作者赋予理想人的特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活动的背景与对立面、理想人在神魔世界中的边缘化处境和原因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孙悟空作为“理想人”模型的内在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努力构建出对孙悟空形象的个体化理解并对此作出美学意义上的阐发。  相似文献   

8.
论孙悟空的宗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现有《西游记》论著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孙悟空具有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一方面表现为他具有佛教教义所说的“六识”中的法识;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具有佛教思想,主要是皈依思想。但他的皈依是不彻底的,他还具有自我意识。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他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这对孙悟空形象的研究所有突破。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题材的小说,它的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孙悟空形象包括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而探索追求的人文精神。从《西游记》的布局立意来看孙悟空身上的儒家精神,从明朝史实及社会面貌来看,呼唤儒家精神的重新振兴乃势之必然,论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人文精神贯穿于孙悟空一生的奋斗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现有《西游记》论著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孙悟空具有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一方面表现为他具有佛教教义所说的“六识”中的法识;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具有佛教思想,主要是皈依思想。但他的皈依是不彻底的,他还具有自我意识。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他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这对孙悟空形象的研究所有突破。  相似文献   

11.
在印度《罗摩衍那》成书之前我国已经有猿猴能言、慧辨、善变的志怪文学,到《罗摩衍那》定型成书的汉魏时期,猿猴志怪说法已经臻于大全。唐代已经大量创作猿猴变人的志怪小说,但多数是"盗女"及祸害性内容。却也有积极性的开拓,由此飞跃而升华,成为孙悟空的正面而丰富多彩的形象渊源。而帮助玄奘出国境的"候者"正是孙悟空的原型历史人物。猿猴志怪文学的主要艺术方法是借助谐音,达到指鹿为马的违反事理而谐趣怪异的艺术效果。孙悟空形象与整个《西游记》正是继承了这个方法。孙悟空是中国文学土生土长的形象。哈奴曼影响"八证"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神魔小说继承了神话、志怪小说的特点,采取虚实相生的手法,将人性、神性、动物性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等艺术形象。与悟空、八戒相比,沙僧缺少恰当的动物原型,因而显得暗淡无光。  相似文献   

13.
“成功意识”是人类的共性,成才-成事-成业-成名-成功是每个进取者的人生愿望;幻想获取超凡能力而出人头地则是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这就是贯穿于由民间传说累积而成的《西游记》的题旨线索。孙悟空形象的成长史正契合这一意识:学成“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卓异绝伦的“成才”;大闹天宫、龙宫、地府,以及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均是凭借超凡能力的“成事”;获封“弼马瘟”、“齐天大圣”是与超凡能力相应的封官进爵范畴的“成业”:而取经后“斗战胜佛”名号的取得则是最高境界的“成名”,即终结性成功。这一解读既可以正确品读孙悟空其人,领悟《西游记》之旨,亦可圆通解释孙悟空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封敕与“大闹天宫”之间并无抵牾的相容关系.又可避免“阶级解读”、“宗教解读”、“心学解读”等种种偏颇与误解.还可正确解释《西游记》之所以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等各种阶层都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天大圣是闽北顺昌一带人民虔信的神明。其身份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由于其与《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关系密切且一度引起国内媒体高度关注,也吸引了多位学者对其源流展开了探讨。“通天大圣”之名很可能就是来自于瑜伽教,是历史上猴精崇拜与密教经典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在神化和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同时,作者在处理孙悟空这一形象时,摒弃了"西游"故事中宣扬佛教、弘扬佛法的宗教思想,突出了孙悟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文章人为孙悟空身上有着充分的妖性,但这并不会贬低它,反而更能突出地使他表现超越自我完成人格升华成为英雄.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具有鲜明的爱憎,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而他最终皈依佛门,则成为一个深层次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五行踪迹或显或隐,虽非难辨而意义未彰,乃因后世对其符号思维本质失察。五行作为是书精髓,于其品格改造、主旨提升莫不重要。美猴王从不在五行到皈依五行,从齐天大圣到行者,作者自号华阳洞天主人等,莫不深藏用心:治乱两可者居其所则治,失其所则乱;千载齐天功名无非改朝易代,一朝行者之位总是扶正辟邪;以暴易暴决非福音,对美猴王当束之用之。小说之锋芒,终极鹄的自非为所欲为、不欲受制外力之专制皇权莫属。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出处的基础上,解读孙悟空形象“佛性、人性与猴性”的统一,即从横空出世的石猴看其猴性,从冠人名为人徒观其人性,从历经劫难取得真经而成“斗战佛”见其佛性。  相似文献   

19.
将《西游记》中的“妖怪”疏理成四类,与《西游记》杂剧比较,剖析牛魔王、铁扇公主与红孩儿及镇元子等前后关系变化。深入论述镇元子、太上老君和悟空之间的恩怨纠葛,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关爱与考验,以及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意义。从“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土地庙大泛滥。研究齐天大圣为什么变做土地庙。作者认为《土地宝卷》对《西游记》成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白龙马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马是取经集体中不容忽视的一员。他是吴承恩在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最终塑造而成的。这一形象既有力地映衬了孙悟空的形象,又在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理想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