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实验装置图(图1) 2 特点和用途 实验室做喷泉实验要用圆底烧瓶、带尖嘴细玻璃管及止水夹的胶塞、烧杯、铁架台;实验室还要制取氨气等。所用发生器体积大,需要的气体量多。本装置仅用1支15mm×150mm小试管,再配1个带胶塞的尖嘴玻璃管,直接用氨水中的氨气做喷泉实验,省去了制取气体等步骤,整个实验只需1min。  相似文献   

2.
喷泉装置的另几个用途赵玉贵(山东新泰二中271212)喷泉装置除用于氯化氢、氨气的溶解性实验外,根据它的构造特点还有其它用途,现介绍如下.1.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比取一250ml干燥平底烧瓶,在瓶底放入豌豆粒大的白磷,烧瓶口塞上单孔橡皮塞,孔内装...  相似文献   

3.
一、实验装置以两个大铁钉为两个电极分别固定在单孔胶塞的两个粗钢丝上,将玻璃活塞A的下端插入单孔胶塞内,使露出管端。把胶塞盖在盛有约200ml10%NaOH溶液的广口瓶(250ml)上,胶塞上的两粗钢丝分别用导线连接低压电源的正负极(或干电池组12V)和开关N(如图),这就成了氢、氧混和气体的发生装置。将直径约4cm的软塑料瓶(化学胶水瓶即可)瓶底割弃,留下高约7cm的部分做气体爆炸装置。玻璃活塞A的上端插入小单孔胶塞内,并露出管端,管端由小胶管连通玻璃曲管,使混和气由此导入倒置软塑料瓶内的发泡剂中。在倒置软塑料瓶的中上部瓶壁上钉入两枚小…  相似文献   

4.
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验,同时NH3与HCl反应生成大量白烟又是推断题的题眼之一,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这两个实验,特设计如图1所示的装置。图1实验步骤:如图1组装好仪器:烧瓶A中收集有NH3,烧瓶B中收集有HCl。②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液体进入烧瓶,烧瓶3③由于N  相似文献   

5.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该实验中,产生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胶头滴管挤出的少量水中,导致烧瓶内的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烧杯中的溶液压入烧瓶而产生喷泉,其原理类似于化学实验中的倒吸现象,称之为“吸入式”喷泉。图1但是,大家常常只  相似文献   

6.
一器多用     
在中小学校往往由于仪器不足,实验课开出率低。本文介绍的自制“一器多用”教具能完成小学自然,中学化学的几个实验。 本教具制作方法简单、取材察易、实验现象明显,效果也好。 一、材料 两个8号胶塞,两个750ml的带盖(拧盖)罐头瓶,φ7—8mm的玻滴管。 二、制法 将一个胶塞插上一根末端有弯钩的铁丝,如图1(A)。在另一胶塞上打一小孔并插入一玻璃弯管,管上套入一乳  相似文献   

7.
高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册 172页 ,演示氨易溶于水的实验 ,按教材要求及图示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 ,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 (滴管里预先吸入水 )的塞子塞紧瓶口 ,立即倒置烧瓶 ,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 (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 ) ,挤压滴管的胶头 ,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烧杯里的水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 ,形成美丽的‘喷泉’”。不足之处在于 :①课堂上要现制备一瓶干燥的氨气 (耗时 ) ;②需要一套制氨气的装置及“喷泉”装置 ;③只能固定在讲台上演示。笔者改进后的装置只需一个 50 0mL圆底烧瓶 ,带尖嘴管的图 1橡胶塞 ,一根橡胶管 …  相似文献   

8.
本教具在根据人教社小学课本《自然》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壶嘴高低的科学》的教学需要而设计的。 一、制作说明 1.制作材料 塑料瓶一个,胶塞一个,玻璃管若干,玻璃胶水若干,胶管若干。 2.制作过程 (1)加工胶塞 用锯子把胶塞锯去一截(为减轻重量),剩下部分厚度约为1.5厘米。在剩下部分上用打孔器打出三个并排的孔,三个孔之间保持一定间隙。 (2)加工塑料瓶 把打孔后的胶塞按在塑料瓶侧面下部(胶塞上的孔呈水平排列),根据胶塞上孔的位置,在塑料瓶上钻三  相似文献   

9.
实验改进,就是要求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人教版高二化学氨与水的反应,教材上采用了“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然后进行喷泉实验的演示。本来已很经典和完善,但笔者在演示该实验时发现,还应当在氨气制备和引发喷泉两个环节上进行改进。于是,设计了如下简捷快速的喷泉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0.
氯化氢的产生、收集、溶于水的联合装置—喷泉实验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中,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是用氯化钠晶体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收集氯化氢是用向上排气法,氯化氢易外逸污染空气。若集气烧瓶稍不干燥或封闭不及时,氯化氢则不能充满集气烧瓶,因此在做氯化氢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时容易失败或喷泉不高,喷水不急,实验效果不好。为了缩短实验时间,防止氯化氢外逸污染空气,提高喷泉实验的成功率,我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设计了使浓硫酸和浓盐酸混合立即产生大量氯化氢的实验。并采用塑料洗发精瓶、一次性输液器、圆珠笔心等废品设计和制作了氯化氢的产生、收集和溶解于水的全封闭联合装置──喷泉实验…  相似文献   

11.
氨喷泉实验是一个能很好地说明氨在水中具有很大的溶解度的经典实验 ,通常的实验装置是由 5 0 0mL圆底烧瓶和 80 0mL烧杯等仪器搭配而成。但是 ,随着绿色化学的兴起、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这种大手笔的实验装置就显的有点不合时宜了。为此 ,我们研制了一套氨喷泉实验的微型装置 ,以 2mL圆底烧瓶代替5 0 0mL圆底烧瓶进行实验 ,将氨气的用量降为常规实验的 1 2 5 0。改进后 ,不但节约试剂、节省时间、实验仪器精简、操作方便 ,而且射流时间长、喷射有力、现象生动鲜明 ,实验重复性好。1 仪器及材料2mL圆底烧瓶 (或5mm、8mm…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二 )》。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引导学生利用平底烧瓶与带玻璃管的胶塞来做实验。以前的设计方案是将带胶塞的玻璃管上端蘸一下水 ,插入烧瓶口 ,拧紧胶塞 ,玻璃管内就有一小段液柱。把烧瓶放入热水中 ,使内部空气受热 ,慢慢地就会发现小液柱往上升。把烧瓶放入凉水中 ,使其内部空气受冷 ,发现小液柱会往下降 ,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利用水滴充当密封材料 ,并通过小液柱上升、下降 ,来判断空气的体积是否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是这一实…  相似文献   

13.
1氯化氢喷泉的微型实验 (1)设计意图 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演示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一般是在实验室事先制备好一烧瓶氯化氢气体,再带到课堂上演示。由于从制备到上课时间间隔较长,演示时效果不是太好,往往喷入烧瓶的溶液太少。特别是收集HCl的烧瓶不很干燥时,放置时间再长,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14.
演示焦耳定律的实验方法很多,各有特色和优、缺点。这里再介绍一种装置简单、效果较好的实验方法,供读者们参考使用。 一、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取一个容积不小于400毫升的广口瓶,配一个合适的橡胶塞,在塞上打五个孔,其中三个孔各装一个接线柱,接线柱下面各接一根粗铜丝,三个铜丝端点装两段2欧姆的电阻丝(其中一端为共用)。塞上另外两孔分别  相似文献   

15.
NH3的喷泉实验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课本实验装置来进行喷泉实验,需要事先收集好氨气,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氨气的制取,而且事先收集到的氨气可能外逸,从而导致实验效果不好,甚至失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对氨气的喷泉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1)实验装置图(见图1)图1(2)实验用品塑料瓶(矿泉水瓶或可乐瓶)、小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短玻璃导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双孔两个);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酚酞溶液、水。(3)实验原理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后,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溶于浓氨水中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  相似文献   

16.
教材中的喷泉实验,是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而将烧杯内的水通过尖嘴导管压入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实验效果生动而有趣。但由于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制取气体和性质实验常用分液漏斗、烧瓶和集气瓶组装成系统实验装置(如图1)。其优点是制气量大,可以系列化完成气体的性质实验,很受化学教师欢迎。但是,这一实验装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烧瓶里的气体压强稍大时,分液漏斗内的液体下不来;烧瓶内气压减小时,系统内产生了负压,极易发生“倒流”现象,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实验失败,甚至产生事故。本文介绍的装置就能彻底克服上述缺点。  相似文献   

18.
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在描述NO、NO_2的性质时,没有安排演示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这一实验。 演示方法 1.用250毫升圆底烧瓶收集NO_2气体备用(瓶口用胶塞塞紧)。  相似文献   

19.
二、实验操作 把3克无水CH_3COONa、2克片状NaOH和2克Fe_2O_3在研钵中研磨均匀,将混合物放入大试管,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塞上带导管的胶塞。用酒精灯加热混和物,约2分钟就产生大量甲烷气体,点燃甲烷气体,火焰高达4厘米。  相似文献   

20.
1实验用品①试剂:浓NH3.H2O、生石灰、固体NaOH、酚酞试液。②仪器:烧瓶1个,90°弯管4支、玻管2支、乳胶管3节(4~5cm长),止水夹3个,带孔胶塞3个,带针眼滴帽1个,锥形瓶1个,10mL一次性注射器1支,大、小烧杯各1个,带孔塑料瓶1个。2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1)氨气制备的实验原理①浓氨水易挥发。②氨水中存在如下的平衡,NH3 H2ONH3.H2O NH4 OH-。因为CaO与H2O生成Ca(OH)2是一个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氨气逸出,OH-的浓度增大,平衡左移,利于氨气挥发。加少许固体NaOH,也是增大OH-的浓度,加快氨气的制备,同时给反应装置(锥形瓶)7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