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左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通过对《城濮之战》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全篇贯穿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拥刘反曾”的褒贬倾向契合《孙子兵法》以“道”为本的战争道德观,将帅谋臣群像的典型化塑造呼应了《孙子兵法》对将帅人物各方面素养的要求,战争描写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谋略观。  相似文献   

3.
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列宁评价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各种战争的”(《战争论》第1—2页)。《七月的战争》和《大进军》的创作,也可称之为政治的继续,亦可称之为战争的回复。说政治的继续,是指我刚打赢了一场政治仗后的产品。说战争的回复,是指将血迹未干的鲁西南战役和挺进大别山战役在诗的银幕上予以再现。  相似文献   

4.
王轶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45-49,62
《诗经》战争诗是指《诗经》中以参与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根据《诗经》战争诗的抒情内容及其表现风貌上的不同特征,本文将《诗经》战争诗分为四个类型:缅怀、赞诵祖先诛锄暴政、建立新朝的武功的“颂歌型”战争诗;表现天子、诸侯、将帅士卒在平定叛乱、抵御入侵、扶弱抗暴等正义之战中的情感体验的“军歌型”战争诗:表现战争给士卒将领带来的忧思祸难和常年战争中的哀伤之情的“悲歌型”战争诗;表达嘲讽、批判之情的“批判型”战争诗。  相似文献   

5.
刘佳 《现代语文》2004,(11):13-13
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一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接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孙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这五个条件,才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作战篇》指出,发动战争的前提是先要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产生的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出了“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诞生的《孙膑兵法》则将“道”加以延伸和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孙子兵法》之“道”侧重指政治道义和政治原则,《孙膑兵法》之“道”侧重指战争规律或作战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在全书中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役、战斗。对这些战争进行归纳、抽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和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等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分三卷,共13篇。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五个条件  相似文献   

9.
作为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情重点是“二战”中受害最重的犹太民族。本文将这同情归纳为“犹太同情”。因为重视了人物命运的展示及人物精神的开掘,所以作品的人道主义同情不再是廉价的叹息。因而,“反对战争”与“肯定人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求实”是《孙子兵法》的特征。由于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战争有利也有害,因而要“求实”。“求实”包括求实情,求实权,求实利,求实绩。“求实”是《孙子兵法》的思维方法,它是思维的起点、目的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关注资源人     
继“经济人”、“社会人”之后,出现了“新人”——“资源人”。“资源人”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管理者应重视“资源人”的需要,关注人的资源性,以开发、充实、培育和运用人的资源为已任,使“资源人”的自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老庄的“天人合一”、“知止”等观念及其辩证法思想有一定合理成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启示:人与自然是天地宇宙这一整体的一部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类应遵循适度增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洪堡看来,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具体来说是有修养的“完人”。因为科学是最适合培养“完人”的材料,所以大学是科学共同体。由此,为了培养出“完人”,“由科学达致修养”是大学教学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大学教师应是学者,大学教学内容要围绕纯科学设置,大学教学方法要实现“教一研一学”的统一。可见,创造理性是洪堡大学教学思想的规定,这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也成就了柏林大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传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并非李白所作。这是因为:(一)被目为今云南彝族先民的“天菩萨”,并非为唐玄宗时期的女蛮国人“菩萨蛮”;(二)《湘山野录》的记载不可相信;(三)魏夫人的《菩萨蛮》三首与传为李白之作的《菩萨蛮》毫不相关;(四)词的平仄声律在盛唐时期尚未建立起来,至中唐才为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1911辛亥风暴下的成都满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成都旗人问题的解决有别与其他省市,这是在成都当时特有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汉满两族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神秘的民间传说是吴真人和妈祖信仰的要素之一,又是其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有关吴真人和妈祖信仰传说的比较研究,发现两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又指出两种传说的交叉及在清初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解析《老人与海》关于自然的主题时,着意阐明海明威笔下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既非征服亦非简单的顺应或崇敬,而是一个相生相息的关系。在形象塑造上,本文不宥于单从老人的角度分析人物的精神实质,而以老人为出发点,阐释整个文本对宏观人类精神的塑造和表现。  相似文献   

20.
浅析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是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求知是人的本性”侧重于感性认知的角度,它代表着以“爱智慧”为显特征的古希腊化所体现出来的最为纯正的哲学精神;“人是理性的动物”侧重于感性认知的角度,它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加以把握,把古希腊哲学 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推向了最高峰;“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侧重于社会政治的角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素朴地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深刻并且富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