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一、顿号的误用:还有人则从杜甫这面联系,说杜甫少年在文坛崭露头角,十四、五岁就出入歧王宅里、崔九堂前……(高中语文第五册,127页)“十四、五岁”中的顿号用得不妥。引文的意思是说,少年时的杜甫就在文坛上显露出自己的气概和才华。。十四、五岁”,应是“十四五岁”,这是对杜甫当时年龄的估计数。一般的现代汉语著作都认为:合用两个相近的数字,表示约数时,  相似文献   

2.
名词活用例谈巢湖卫校刘经宇一、名词活用的一般动词(一)名词后面有代词,此名词常活用为动词。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②针之不过四分《华佗传》例①中的“蹄”,例②中的“针”,都在代词“之”的前面,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蹄”是“踢”的意思;“针...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有一句话:“人们,你们究竟各各站在哪一边呢?”《初中节节练》(武汉出版社)把它归人反问修辞格,对吗?反问辞格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其一,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句子里,不需要回答。其二,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意思。请看例句:①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上面两例都用了反问辞格,具有上述两个特性。例①是肯定反问表否定之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不相干。例②是否定反问表肯定之意:人之立志,应胜于蜀鄙之僧啊。而“人们,你们究竟各各  相似文献   

4.
居志良金志浩张伯元金怡弟“不管”与“尽管”“不管”与“尽管”是有不同关联作用的词语,前者表条件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但由于有相同的词素“管”,运用时常易混淆。例如: ①不管习题十分难做,我也要把它做出来。②尽管你有什么困难,但同学们可以帮助你克服。此两例都是病例。例①可改为“不管习题怎样难做,我也要把它做出来”,或者改为“尽管习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1994年4期53页载文说,“十四、五岁”中的顿号用得不妥。《杂文报》362期中缝曾说,“一、二十辆”,“五、六千字”,这些顿号用错了。我赞成这些意见,并说些有关语文知识,供大家研究。翻阅近四十年大小报刊,用邻近数字表示的概数错用顿号,简直成了“常见病”、“多发病”。而语文报刊和学生课本中则极少见,典型的  相似文献   

6.
王寿昌先生撰写的《标点符号的几个误用》一文(见本刊教师版2004年第5期),对易误用的标点符号做了较全面的总结与辨析。尽管拜读后“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有几处,笔者还想与王先生商榷。一、有关“顿号的误用”在“顿号的误用”部分中,王先生对例2句是这样分析的:“2句中的‘三、四’是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否则变成了‘三’和‘四’的并列;至于序数则可用顿号。”斯言极是。但结合全句,却让人这样理解:惟表序数的数字之间方可用顿号。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如:“这两个括号中,填‘一、一’或‘二、三’都行。”此例中,“一与一”、“二与三”并…  相似文献   

7.
一、并列词语之间顿号、逗号的分用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标准用法》规定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用顿号。”但逗号的用法比较灵活 ,也可以用来表示并列词语间的停顿。例如 :①小坪下面有几块菜地 ,豆角蔓、苦瓜藤和紫苏叶子都非常茂密。 (黄伯荣《现代汉语》)②从这一边看那一边 ,岸滩 ,房屋 ,林木 ,全都清清楚楚 ,没有太湖那种开阔浩渺的感觉。 (同上 )例①有三项并列词语 ,作后一分句的主语 ,中间用了顿号。例②也是三项并列词语作第二分句的主语 ,中间用了逗号。那顿号、逗号在并列词语之间是如何分用的呢 ?对此…  相似文献   

8.
<正> 在掌握好英语方位词east,west,south,north,front,back,left,right的词义和用法,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辨别其词性很重要。词性不明,则词义不清,用法模糊。如: ①Japan lies to the east of China. ②Japan lies east of China. 上两例的意思相同:“日本位于中国的东面。”但是,例①中的east为名词,意为“东部”,故前面有定冠词the;lie系不及物动词,故lies后用介词to。to在此是“朝、向、对”之意,故例①可直译为“日本位朝中国的东部。”例②中的east为副词,意为“东方”,故前面无定冠词the。又如: ③Guangxi is in the south of China.广西在中国的南部。(句中的south是名词) ④Canada is on the north of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9.
一、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意思有重复,造成赘余①这句话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②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例①中的“无声”赘余。因“潜台词”即“不明说的言外之意”,已含有“无声”之意。例②中的“目前”赘余。因“当务之急”即“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含有“目前”的意思。二、状语与中心语之间或状语与状语之间意思重复,造成赘余③对这样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我们从心里由衷佩服。④凡购买本公司产品者,免费赠送维修用具一套。例③中“从心里”赘余。因“由衷”即“出…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您好。今年上半年我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爱迪生救妈妈》时,发现其中的“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中的“溜”的读音与句意有点儿不符。课文下面的注音是“liù”。而我通过查字典,找到了“溜”读第四声时的四种意思:①急流:今天河水溜很大②顺房檐滴下来的水:檐溜;③屋檐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长水槽;④量词,用于成行列的事物:一溜儿三间房。显然这四种意思都与句意不符。笔者认为应读liū。“溜”读第一声时也有四种意思:①滑行:溜冰;②溜走,趁人不见走开:一眼不见他就溜了;③沿着,顺着:溜边儿;④同“熘”。…  相似文献   

11.
“都”作副词的时候,可表示多种意思,现简述如下:1、作范围副词,表总括,所总括的成分一般在前,可解释为“全部”、“总是”、“一直”、“始终”、“处处”等。例如:①从头至尾,他都那么全神贯注。(一直)②他学习特别用功,一点时间都没浪费。(全部)  相似文献   

12.
一、导读要点: 缜密清晰的写作思路;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率直恳切、质朴平易的语言特点。二、导读内容及步骤: 1、默读课文,初知文意。 2、以先后顺序给每一自然段作标记:①——⑨。 a、词语评点: ①中两个“以”均作连词:前表目的,后表结果。“引喻”一词,其意不是“引用比喻”,而是指说话,系同义合成词。②中的“异同”,属偏义复词,只取“异”义。“偏私”一词,同义合成词,非“偏于私见”。⑤中的“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⑥中的“卑鄙”,是低微的意思,指身份地位。⑦中的“谨慎”,有认真和慎重两个方面的含义。⑧中  相似文献   

13.
彭海洋 《语文知识》2000,(11):82-83
一、“和”“或”混用“和”表并列,“或”表选择,二者不能混用。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1年全国题)②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1993年上海题)例①中与“无论”相照应的应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因此“和”  相似文献   

14.
泻和泄     
下面括号里填“泻”还是“泄”?()洪;一()千里。可能同学们摸不着头脑,不知该怎么写,究其原因是没有弄清“泻”和“泄”的不同意义。泻,动词。①表示很快地流。例:瀑布从山上直泻下来,激起的水珠四处飞溅。②指腹泻。例:他患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泄,动词。①指液体或气体排出。例:这只气球刚吹起,便泄完了。②表示泄露的意思。例:这件事叫他给泄了出去。③表示发泄的意思。例: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比较:①“泻”指水流得急,“泄”指水或气排出。②“泻”专指腹泻,“泄”没有这个意思;“泄…  相似文献   

15.
一、该用句号却用了逗号例:中国领导人决心防止“非典”的再次爆发,卫生部部长吴仪表示愿意改革中国的卫生保健体系,这给国际卫生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辨析]这段话说了两个意思,是两个句子,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句号。须明白整段大意,切忌一“逗”到底。二、非疑问句却用了问号例:①是否引导学生攻读原著?是当前大学人文基础学科(文、史、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②请你去问问他在哪儿工作?[辨析]以上两例中,“是否引导学生攻读原著”、“他在哪儿工作”都不是独立的句子,只是在整个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整个句子看似疑问句,实际上却是陈述…  相似文献   

16.
“壶”与“壸”不同。“壶”字容易错写成“壸”。如:①火炉上茶壸的盖子被水蒸气冲开了,壸盖巴哒巴哒地抖动着。小瓦特探索地问:“奶奶,茶壸里有什么东西?”②百龙矿泉壸例①见中师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三册第141页。该书1986年版,1994年第八次印刷。已有八届学生用过此书了,却至今未见勘误。例②见《中国电视报》1992年1月21日第八版,这是一篇醒目的广告,正值春节时发行。两例中的四个“壸”字,均应改写为“壶”。  相似文献   

17.
一、段的训练层次性勾勒1.“九义”小语教材对段的训练安排有明显的层次性,即训练的循序渐进性。第五册安排为自然段训练作准备性训练,主要解决四点:①全文几段;②段有几句;③每句意思;④全段意思。第六册正式进行自然段训练,主要解决五大问题:①段有几句;②每句意思;③句与句联系;④分层、层意;⑤全段意思。第七册在巩固第六册训练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意义段的训练,主要是训练两点:  相似文献   

18.
报刊上,“是否”误用屡见不鲜。例如:①“兰希海受贿案”是否冤案(《南方周末》1998.8.21.)②一稿引来众人评说chinese是否贬义(《报刊文摘》1998.10.29.)以上两例都是新闻标题,“是否”都当作“是不是”来使用,其实均属误用。“是否”与“是不是”意思一样,但在用法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可以用“是否”,也可以用“是不是”。例如:“他是否同意”,“他是不是同意”;“他是否高兴”,“他是不是高兴”。在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陈刚 《语文知识》2000,(3):79-79
①中国队大胜美国队。②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反义词“胜”与“败”,“胜”、“败”的词义是明显而不容易混淆的。这里意思竟然完全一样,叫初学语文的人百思不解。③胜不骄,败不馁。④胜者为王,败者为寇。⑤我们打胜仗,敌人打败仗。这些句中的“胜败”都是形容词,不能互换。例①②中的“胜败”  相似文献   

20.
“在”字一般常作介词,它具有介词的特点和功能: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在NP”(“NP”为名词性短语),表处所、时间、方位等。它属于介宾短语中的一种。了解并掌握它,对于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一、“在NP”的位置(一)句首 如:①在黑板上他写了几个字。②在公路上汽车来往不断。这两个句子均属于主谓句,表处所的介词结构作句子的状语。“在NP”位于句首,又都居于主语前,有的“在NP”属于句首的句子则是非主谓句。如:①在河边有四只羊。②在远方的天空上出现了四架飞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