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地位的中国讽刺小说名著,同时还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并进的杰出作品。《儒林外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掀掉了脸谱,代之以真实的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刻画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一点在作品中人物王玉辉的身上得  相似文献   

2.
匡超人浅论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在伟大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里,吴敬梓严格地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儒林”形象,有的给以热烈的赞扬,更多的是予以辛辣的讽刺。匡超人是被讽刺的人物之一,是“儒林”群丑中的一丑。在《儒林外史》“儒林”群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五回之多的篇幅描写了匡超人在我国封建末世这个科举社会里堕落变质的全过程,这在《儒林外史》中是仅见的。本文试图从作者创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及其社会意义作些粗浅的论述。作者首先让马二先生把匡超人带到了他的笔下。匡超人是乐清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流  相似文献   

3.
过继叙事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长期存在于明清通俗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也有过继叙事,对小说文本产生了重要意义。一方面,过继叙事具有拓展新的情节空间、引发新的叙事走向以及连缀叙事结构等小说叙事价值。另一方面,过继叙事在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描摹众生世相等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儒林外史》中较多且成功的过继叙事,可能与吴敬梓的过继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4.
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揭示了《儒林外史》中大部分主要人物角色的本事,但季苇萧的人物本事未涉及。清代徐允临提出李葂应为季苇萧人物本事,后学者有不同的意见。通过吴敬梓把李葂写入《儒林外史》的可能性,李葂和季苇萧之间的姓名、籍贯、寓居、游历、婚姻、喜好、名望和才情的契合关系,论证李葂确为季苇萧原型。研究补充了史料记载的缺失,为皖江人物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季苇萧人物形象和《儒林外史》人物塑造手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寒夜》和《巴山夜雨》是反映抗日战争重庆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代表性作品,两者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共同意义在于,透过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思考,这就是,通过战争与苦闷挣扎的人性探索来表现人物生存状态的两极反差;通过刻画人物美好的良知与人物性格的变异来展示人物性格的两面性;通过心理、景物描写与对立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透过两部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并由此看出,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这两部小说人物形象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原因,也是两者能赖以比较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是部什么性质的小说?曾引起了一场关于创作方法的争论。李汉秋于1984年4月24日在《光明日报》上刊文,指出“讽刺说”未能道出《儒林外史》的深蕴,吴敬梓的创作精神和创作原则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许多相似之处。把《儒林外史》归结为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吴敬梓是我国十八世纪一位杰出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讽刺文学巨著。因为它高度的讽刺艺术这一特色,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讲到清代讽刺小说时,肯定它是“秉持公心,指谪时弊”、“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好作品。并且说,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的小说“乃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以后也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作为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采用高度写实的创作方法,以现实中的人为小说的原型,讽刺笔触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首…  相似文献   

8.
作为综合题材的小说,《儒林外史》解读了现实中的多个问题,例如科举问题、人性问题、封建伦理问题以及封建吏治问题。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借助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展开叙事,通过塑造范进、王冕这些有“气节”又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对封建社会进行鞭挞。在旧的思想形态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生交会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实方面的多种冲突。作家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目的就在于挖掘这种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人物性格塑造、心态描写与讽刺手法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金瓶梅》在艺术上的创造及其对中国小说史的贡献。本文认为,《金瓶梅》的人物塑造已基本摆脱了以前小说人物塑造类型化的倾向,创造出多元多向多层次立体化的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使传统小说的人物塑造从类型化走向性格化。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上,《金瓶梅》不仅描绘出人物细致的心理活动,还揭示出人物心理深层的潜意识,展示出不同人物的各种心态反映,如嫉妒、迁怒、焦虑等,进而写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心史。出于对社会黑暗的暴露与不满,《金瓶梅》形成自己特有的讽刺风格。讽刺手法的多样与讽刺内容的广泛,使《金瓶梅》成为中国长篇讽刺小说的嚆矢,给后来的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博  古明 《考试周刊》2010,(14):30-31
《儒林外史》是中国的第一部长篇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其中的讽刺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深入人心。书中的讽刺从言语和行为两方面的描写中进行,故此文以这两点为视角进行探讨,研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和艺术。  相似文献   

11.
《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指导学诗者选择最优秀的诗歌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悟"的过程。严羽的"第一义"应指优秀诗歌的客观标准,"悟"是艺术思维的领悟能力,"悟"的对象是"第一义"的诗歌。郭绍虞先生将严羽的"悟"分为"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并不符合严羽的本意。严羽将"悟"划分为"透彻之悟"和"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这是与其认定的诗歌的艺术水准的高下相对应的。严羽的"妙悟"一词应该解读为"巧妙地悟",属于"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这一称号常用来指认吴虞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但具体到影响吴虞晚年甚深的“艳体诗”事件时,有些论者以为他自己并不赞成这一称号.文章重返“艳体诗”事件的历史话境,对吴虞常引人误会的回应文章——即他自谓的“八条”——进行审慎辨析,并将考察视野拓展至吴虞“艳体诗”事件前后的行为、思想,认为吴虞对自己的反孔斗士角色有着清醒认知,对“‘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称号,不是不赞同,而是非常珍视,他当年在“八条”中的相关言说,只是在论战中采用的一种策略而已.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阿惠是范小青苏州市民小说《裤裆巷风流记》中一个平凡得引不起任何人妒忌的小姑娘,她具有如水的性格:有柔性、韧性和包容性,这是几千年吴文化精神的精华。有读者认为她在小说中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阿惠在小说中绝不仅仅是个陪衬人物,通过她读者能更清楚而全面地认识吴文化熏陶下苏州市民的性格和精神气质,她的个人遭遇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对小说主题的升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汤秋平 《海外英语》2012,(13):243-244
作为悼亡诗之佳作,贺铸的《鹧鸪天》为读者呈现了凄凉的相思和悼念之情。此词上片写出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和孤零,运用到借物喻人,借"梧桐"和"鸳鸯"来突出丧妻后的悲凉和孤寂。下片再现亡妻日夜操劳,甘于过清苦生活的场面,表现出诗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以及深刻的悼念之情。该文试从概念隐喻的投射理论出发,通过对文中的"梧桐"和"鸳鸯"进行分析,理解此隐喻对整首词主题的认知解读,深化整首词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6.
吴宪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中国人膳食进行了一系列营养学研究,随着民族危机的迫近,进而提出了以膳食改良国民体格实现民族复兴的想法。吴宪认为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不良,导致国民体弱多病,这是国家积弱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复兴民族首先要从改良中国人的膳食入手。这一复兴道路的提出及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背后是吴宪那一代科学家的科学理想在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失落。  相似文献   

17.
吴与弼的学术成就导引了明代中期心学思潮的兴盛,深刻地影响着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派和王阳明的“王学”。从陈献章心学思想的形成及人生历程看,吴对他的影响主要在于:接受儒家思想渊源的系统知识,学习精神激励和高尚人格引导,学习方法启发和学术思想承绪,耕读教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史记索隐》所引张华《博物志》佚文是考证司马迁生年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有证据表明,施丁先生误读了这条史料。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一直有很多的研究学者对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在此,本文从《五柳先生传》一文是否为陶渊明自传、此文创作的背景时间、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该文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这五个方面展开简要阐述。并简要地提出自己对此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Pedagogy: East and west,then and now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is the first of six commentaries discussing Zongjie Wu’s essay, ‘Interpretation, autonomy, and transformation’. Wu’s analyses of pedagogy have opened a new window for looking at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s pedagogy with contemporary teaching in China provides a striking contrast. However, perhaps it is unfair and inaccurate to attribute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pedagogy to western influences alone. Such an evolution is also underpinned by changes in socie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eanwhile, despite the modern structure, much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s still retained in Chin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Nonetheless, when society further advances, the Confucian pedagogy, which amazingly embraced the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learning theories, should have a role to p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