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冯振 《华章》2011,(22)
不同于其它宗教,日本神道教中的最高神一天照大神是位温柔包容、性格柔弱的女神.关于天照大神的性格特征,本文从历史、人类精神学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天照大神的女性特征在这几个角度中有不同的来源,而且它们之间还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这种联系也体现了整个日本民族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2.
《学习之友》2013,(10):21-22
岩户景气是借用日本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的传说中有关“天之岩户”的“岩户”二字,形容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共42个月的长期经济繁荣。这个称呼来源于日本的神话故事,说的是远古时代成千上万的神仙在太空聚会,当祭典结束时,诸神终于将天门(由岩石砌成,称“岩户”)推开,里面的天照大神下降人间,从此开创了日本国。  相似文献   

3.
方应梅 《考试周刊》2012,(56):12-13
日本自诩为神的国度,日本创世神话《纪记神话》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作为日本皇祖神的女神天照大神,对她的刻画自然较为立体、丰满。本文力图以《纪记神话》中的相关描述为基础来解读天照大神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以崇拜天照大神为核心的“太阳信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不是自然神崇拜的延长,而是在公元六七世纪大和朝廷中诞生的一种新的信仰。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对日本神话体系的形成及特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占台湾后,竭力压制台湾当地的中华文化,任意封闭中国式的寺庙,毁除各种民间信仰神像,勒令更改祖先的神主和墓碑,强制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诸如强令台湾家家户户都要奉祀日本天照大神的神符等等。  相似文献   

6.
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是日本首部文学作品《古事记》上卷神话中出现的一对兄妹神,二神奉天神之命生成日本诸岛和诸神.从“二神结婚”至“黄泉国”之战,二神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反映出父权和母权的某些冲突和特征,并从侧面流露出二神性格中的“罪”与“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古事记》中的建速须佐之男命对天照大神的感情脉络为研究对象,探讨建速须佐之男命对天照大神的种种心理过程,指出这种情感是“阿国世情结”,并对“阿国世情结”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8.
以日本古典小说经典<源氏物语>为蓝本,通过分析源氏的形象,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得出其文化原型为日本的太阳神——天照大神.分析日本民族的太阳神崇拜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母性崇拜"文化情结,并进一步关注它对形成日本民族女性化阴柔美的审美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中世神道的集大成者”吉田神道通过吸收老子有关“道”为宇宙天地之大元思想,从本体论角度来构建神道宇宙观,在将国常立尊奉为宇宙的唯一宗源神的同时,更强调了天照大神的至上性。吉田神道借鉴道教的生命观,倡导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身心兼修。吉田神道吸收道教的“天地人三元”思想而形成“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思维方式。吉田神道运用道教的斋醮与符咒,展现了神宫神社和神道祭祀的权威,促使神道教摆脱“神佛习合”的传统,成为国家神道的思想渊源之一。吉田神道在室町时代盛极一时,到江户时代依然有很大影响,与其以神道为本,通过借鉴与吸收道教因素而进行理论建构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中国第一圣山”(日本学者中村裕一语)的东岳泰山,在远古时期,便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引发先民的无比崇拜;自东汉以降,泰山之神日渐人格化,司掌众生生死、主宰人间祸福的“泰山府君”形象开始走入世人的心目中,这一信仰在后来又融合了佛教中的地狱之说,得到广泛传播与崇信.这位“泰山府君”,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其“山岳至尊,万神领袖”的显赫偶象,而且还曾“东渡”日本,成为在大和民族中影响最大的中国神祗.泰山神信仰东传日本的故实,应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值得探寻的一叶.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后,即开始实行宗教统治,从上到下,强制伪满洲国君民信仰日本的天照大神。在世界殖民地史上,以强制手段改变殖民地人民的宗教信仰,似乎只有日本统治下的中国东北。关东军是日本军界最右翼、也是最野蛮的团体,强制推行宗教信仰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特征,其根源还可以追溯到中日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2.
《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王注:“灵谓巫.姱,好貌.言己思得贤好之巫,使与日神相保乐也.”洪补已知其注“灵保”之误,说:“古人云:诏灵保,召方相.说者曰:灵保,神巫也.”灵字从巫,在《楚辞》里多指神或扮神之巫.《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古代神多有光.“皇剡剡”即状其光.《云中君》也说:“灵皇皇兮既降.”(皇读如辉煌之煌)所以《湘君》的“横大江扬灵”也是说神光飞扬,没有必要改读为“扬舲”.这样看来,《九歌》诸“灵”多指灵光显赫之神.但神往往要由巫来扮演,“身则巫而心则神”,神巫混一,灵保不分.《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注:“灵,巫也.楚子名巫为灵子.”春秋屈巫字子灵.《说文解字》卷一玉部:“灵(原小篆从玉),巫也,以玉事神.灵,或从巫.”《易林·小畜之渐》:“学灵三年,仁圣且神明,见善祥吉喜福庆.”王国维先生指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诸家俱言《楚辞》灵保即《诗》之神保.《小雅·楚茨》:“神保是飨.”“神保是格.”“神保聿归.”朱熹《诗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克鼎铭》有“圣保”.王国维先生《克鼎铭考释》曰“圣保犹《诗  相似文献   

13.
阿基米得(Archimedes,公元前287~212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另三位是牛顿、欧拉、高斯),曾被普林尼(Pliny,公元23~79年)誉为“数学之神”,他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中江藤树(1608-1648)是日本江户时代阳明学派的鼻祖,他在著作中对《易》多有阐发,但学界较少关注其易学思想。早年修习朱子学时,藤树就热衷《易》的筮仪,并以“太虚”为“皇上帝”“太乙尊神”“易神”“人伦之太祖”,又视“明德”为“本心”,为“太极”之异名。“太虚”这一概念贯穿了藤树的整体哲学思想,是其吸纳宋明易学后独自思考的产物,而且也超越了朱子学形而上的范畴,不仅带有强烈的宗教特征,同时也是藤树转向阳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古代吐鲁番是多元文化汇聚的地区。通过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婆”(粟特语词,意思是长子),“天”(佛教天神以及佛教化的其他天神),“圣道”(对僧人的敬称),“丘承、左神”(阴间神将副职),“墓伯、土伯、土公”(墓地之神),“赤娥”(红色大蚁)意义的考证,可以揭示这一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同时,应倡议沿着陈寅恪、罗常培等前辈学者的足迹,将语言与文化互证。  相似文献   

16.
老舍曾表示《微神》是他“心爱的一篇”(《微神·序》)。老舍在创作中很少直接描写爱情的主题,他曾说:“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恋爱作为副笔”,“我老不敢放胆写这个人生最大的问题——两性间的问题”,“在题材上不敢摸这个禁果”(《我怎样写〈二马〉》)。《微神》可算是他首次“放胆”咂摸“禁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有其独特的多样性,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信奉神道。当今的日本人,在信仰上除了信奉神道以外,还信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与日本经济、信息、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息息相关。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模式、行为模式及伦理取向等都与其自身的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人信仰的多重性,概括为“多神信仰”、“氏神信仰”、“活神信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一后来,赫茸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望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一)上文加横线一语中的“他”指代: (A)宙斯(B)赫拉(C)宙斯的儿子(D)雕像者答〔〕  相似文献   

19.
传神论是顾恺之绘画思想的核心,这是魏晋玄学流行、尤其是人物识鉴影响的结果。他的《魏晋胜流画赞》可见以“神”为首的创作思想贯穿其中。要将传神思想付诸创作,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说,“悟对通神”成为“以形写神”的基础,“写神”首要是强调眼睛的重要,还要写出“骨相”,要营造环境。顾氏又倡“迁想妙得论”,其创作思想与魏晋以来“文的自觉”有关,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他的《画云台山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分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个部分,共五册.现将教科书中对中日关系、中日文化交流、日本历史以及日本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作一简要概括.一、两次中日友好交往的高潮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国大陆居民为逃避暴政,经朝鲜半岛或直接从海上漂流移居日本.他们带去了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传说中的徐福(即徐市)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在日本,徐福被尊称为“司农耕神”、“司药神”.这个传说反映了这样一个史实,即早在公元前后,就有中国人渡海到日本定居,并传播文化和生产技术.对此,<中国古代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时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