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濒危语言在理论语言学研究、语言哲学研究、以及语言类型学研究等方面潜藏着巨大语言学价值;在人类文化知识、人类历史以及人类思维方式研究等方面蕴含重要文化价值。对濒危语言实施挽救与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和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起源”从来就是让语言学界为之首迷的课题。本文第一部分对语言起源的种种假说进行学理性的梳理,以语言起源这一命题的三大内涵为依托,充分彰现各个假说的哲学或语言学的价值。第二部分总结出语言起源的三种现代研究方法和视角,剖析了它们的基础或出发点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追索语言起源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语言本质问题的一项基本思考。  相似文献   

3.
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与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受哲学语言学转向和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人们认识到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模糊法律语言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叙雅 《考试周刊》2013,(28):25-26
语言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关于语言起源历史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假说。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理探讨语言的起源问题,认为语言起源于内部世界的外化需要,并对"语言"进行了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身体的联系是语言唯物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传统中,梅洛—庞蒂、勒赛克尔、杰姆逊、德里达等人都强调了语言的身体性。通过考察语言与生物学的身体、现象学的身体、体验的身体、性欲的身体及劳动的身体之间的关系,指出身体是人类语言经验的基石。语言是劳动身体的一种实践形式,在能动的感性活动中,语言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统一在特定社会历史的具体身体之上。语言及其历史也是在人类的身体之中和不同身体之间运转的,必然受到人类身体状况的影响,体现人类身体的喜怒哀乐,语言文化实践、权力关系、社会历史也印刻在了劳动的身体之上。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的语言活动中,语言模糊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语言模糊现象的形成原因: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类主体认知的模糊性;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语言符号本身的表意障碍。指出语言模糊现象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模糊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模糊性、词义模糊性、语法模糊性和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模糊性等。语言的模糊性和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语言模糊性根源研究在中国的历程,着重分析了学者们从哲学、认知语言学和符号学等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尝试着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语言模糊性根源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语言礼貌研究虽已成为一门显学,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澄清和解决.受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和法国社会哲学家Pierre Bourdieu惯习观的启发,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语言礼貌扎根于人类的认知体验,具有身体基础,具有体验性;礼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后之效,是个人以体验认知和惯习为基础,结合语言形式、语境、意图、情感等诸多复杂因素做出评价的结果.由于评价行为具有争议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仅仅凭借语言形式作出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不一定行得通.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认知评价应当成为语言礼貌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语言自我感的产生原因和产生过程及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认识到第二语言自我感及用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培养学习者第二语言自我感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利用社会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语言自我感的消极影响,培养积极有效的第二语言自我感。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特征之一.本文探讨了语言的模糊与精确,探究了模糊语言存在的根源,并分析了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六个特征,即含蓄性、简约性、包孕性、概括性、动态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准确性是立法语言的灵魂与生命,是立法者孜孜以求的主要立法原则之一。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立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使用一方面保证了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立法语言中模糊语言的存在理据,以及对法律制度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许晴 《教师》2010,(2):61-62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fuzziness which causes difficulty to translate. This paper enumerates the phenomena of fuzzi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states opinion on dealing with the fuzziness of language in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总结不同学者对模糊性认识,梳理了模糊语言之所以存在的理论,提出了作者对词语模糊性的认识即模糊性存在于词语产生与理解过程中。总结了模糊语言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做了一定评价。在对模糊语言的理论认识和应用评价的前提下指出了模糊语言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浅谈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本身的一种属性。而商务英语谈判又不同于通常的语言交际,谈判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不愿与对方坦诚地分享信息,所以谈判语言总是不免含蓄隐讳,但为了使谈判能够顺利进行,模糊语言就成了谈判场上较常用的交流工具。本文重点介绍了语言的模糊性、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的特点以及模糊语言在商务谈判场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外教育机器人辅助语言学习的研究,发现其内容涵盖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参与者语言学习结果的认知激活,第二是侧重于对情感方面驱动作用研究.前者的研究以词汇学习为主,还包括如阅读、口语和语法等其他技能;后者关注教育机器人对学习动机的积极影响、教育机器人辅助语言学习的新颖性效应和教育机器人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目前我国...  相似文献   

18.
法庭审判过程中讯问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语言,既要求准确,又存在模糊的现象。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法庭讯问中模糊语言的存在是必要和客观的,有着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和适用范围。并由此可知,模糊语言是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言中,有其特定的原因,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在外语界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外语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时刻面临的问题。但一直以来,研究重点一直放在母语的负迁移上,而对母语的正面影响关注不多。母语作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应充分利用使其起拐杖的作用,充当帮助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模糊性运用于各种文体的分析,是近年来中西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研究话题。模糊语言在外交辞令中的运用,可以表示礼貌,创造和谐气氛以及达到某种交际目标。在外交辞令中的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可以从修辞视角分为修辞性模糊和非修辞性模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