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访追记     
记者采访就象家常便饭一样,平常的很。过去就过去了,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然而,有几次采访活动却使我难以忘怀。是经验还是教训“支持专业户,我们这里有个好典型”,吉林四平地委负责人向我介绍说。他还告诉我:“伊通县财政部门拿出十万元钱,扶持黄岭子公社养鸡专业户吕洪吉与其他社员联合办养鸡场,  相似文献   

2.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6,(12):15-17
采访“被批评方”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类报道,也俗称“批评报道”,其中对被批评的采访是最重要的采访环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有的记在采访中绕过这道坎,仅凭一面之辞或道听途说就指名道姓批评起来,除了暴露出采访作风上的问题以外,也反映出认识水平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3.
一、情况变化亟待适应按照传统的分工采访范围和联系有关部门的方式,记者的采访空间主要是加强对相关部门和通讯员及友邻新闻单位的联系,加上深入到第一线采访,就有源源不断的线索和新闻来源。而现在,情况正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部门的管理、审批职能正在弱化,计划色彩淡化,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如过去了解某件事去一两个部门可以完成,现在要几个部门才能弄清楚;有些数字和生产进度主管部门不统计了,谁也难说得清。又如,过去采访工业企业的事找主管市长和找经委就可以明白,现在涉及经委、乡镇企业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有…  相似文献   

4.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新闻记者所从事的新闻采访,其对象是客观事物,因此,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也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采访起始于调查研究,终结于调查研究,其全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那么,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面对采访对象、采访手段、采访环境都在日益不同,新闻采访还要不要继承和发扬过去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新闻采访中记者调研功能要不要强化以及如何强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以抛砖引玉,与同仁人共勉。 采访条件和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5.
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容忽视这些年来,记者采访作风漂浮,无论中央报、省报还是地市报纸的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记者,表现得就更突出些。一是采访沉不下去,记者像掉在井里的葫芦,样子像下去了,实际仍漂在上面。拿采访农村来说,过去采访农民,通常要住到村子里三五天、七八天甚至更长,要反复和村干部、农民接触交谈,好多稿子就在农民家里写,写完还要给农民念一下,听听意见。现在采访农民,多数住在县招待所,上午坐小车到村子里去,大都  相似文献   

6.
我的心里话     
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过去向各级报刊电台投寄很多新闻稿件,但被采用的很少。我自订阅了《新闻通讯》后,每收到一期,我就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从中吸取新闻写作知识,然后借鉴杂志里介绍的采访和写作经验,到实地进行采访和写作。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在江苏淮阴市赵集人民公社采访了一次,写了一篇题为《从实际出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通讯(见三月七日人民日报第二版)。这次采访,使我深刻地体会到:采访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用主观的“框子”硬套。过去,我总认为自己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又搞了很多年的农村采访工作,有些事情无需细问,就可以想像得到。因此,在采访的时候,常常以“想当然”的态度,用主观的“框子”,去硬套客观的材料,“框子”以外的材料,就不闻不问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媒体对于企业的采访工作有越来越难的趋势,以财经新闻中对于企业经营者的采访为例,在企业组织规模化后变得层层节制,增加了新闻信息挖掘上的难度,面对媒体的邀约采访时,企业不一定和过去一样欢迎,而是变得较为谨慎.由此可见,采访准备工作中的预约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几乎可以说一篇好的报道,是从成功的约访开始.  相似文献   

9.
从越南回来,重新翻阅过去的笔记本,勾引起许多亲切的往事.我觉得还有把某些材料整理出来的必要.无以名之,就叫作"采访漫笔".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民公社实行统一经营、分级管理以后,我们就提出农业报道要面向基层,主要反映大队、生产队的活动,以便吸引更多的农村基层读者,使城市人民更具体地了解农村情况。方向确定了,那就促使我们不得不在文风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一、报道要面向基层,采访作风就必须比过去深入。为了报道江宁公社司家大队春季生产新高潮,总编辑、组长、编辑、记者都深入到这个大队,经过反复座谈、采访,然后写出社论、新闻、通讯。由于报道作风比较深入,因此,这次报道也就比过去更能反映实际、联系实际,文字也比较通俗  相似文献   

11.
采访前的准备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掌握与采访对象事迹有关的情况及过去对同类人物、集体或事件报道的程度,便于在采访中挖掘新闻深度;在对先进人物进行采访前,通过周围的人,熟悉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家庭,学习掌握他们的基本专业知识,以便采访时“对号入座”,有“共同语言”;拟定采访提纲,列出采访中需要搞清的问题,对比较大的采访活动,要大致确定采访的目的、要求、时间及具体内容,采访的步骤和方法。而另一种采访准备则是把功夫下在设计框架上。他们对采访者只是一鳞半爪的了解,就事先想好和列出将要撰写的题目和路子,在采访中…  相似文献   

12.
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容忽视这些年来,记者采访作风漂浮,无论中央报、省报还是地市报纸的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记者,表现得就更突出些。一是采访沉不下去,记者像掉在井里的葫芦,样子像下去了,实际仍漂在上面。拿采访农村来说,过去采访农民,通常要住到村子里三五天、七八天甚至更长,要反复和村干部、农民接触交谈,好多稿子就在农民家里写,写完还要给农民念一下,听听意见。现在采访农民,多数住在县招待所,上午坐小车到村子里去,大都找村干部简单谈谈,然后坐车回县招待所。真正住在农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抓新闻,还是写评论,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改革开放所着力的重点去写、去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联系过去围绕“热点”抓新闻的经验,我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一、到基层采访,做好“有心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去采访。在采访中,我每接触一个人,或是正式采访。或是闲聊,每时每地都要充分发挥新闻耳朵和眼睛的功能,去“搜  相似文献   

14.
过去藏书建设是我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藏书数量逐年增加,而藏书质量又在不断下降。为了适应新时期对图书馆的要求,我馆在进行各项改革工作的同时,重点对藏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加强新书采访工作、提高进书质量图书采访室是图书馆藏书的入口处,只有加强新书采访工作,才能提高藏书质量和读者服务质量。采访工作包括搜集和分析国内外出版信息,掌握本馆藏书情况,访问专业课教师和审查订单以及验收新书等内容。我馆过去新书采访力量较薄,图书采购人员忙于采购,忽视访问。因此图书采购工作存在一些盲目性,造成一些人力物力不必要的浪费。例如、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数学分析》(孙本旺译),当时没有调查实际需要,一次就购进100册,由于此书不是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了专业户。这些专业户的经营方式同过去的社员户发生了很大变化。记者在采访这些专业户时,就要针对专业户的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采访方法。从近几年的采访实践,我认为记者应当有这样三个转变: 首先从“请上来”到走下去。过去我到农村采访总是习惯于开座谈会,动不动将干部社员叫上来同我们谈情况,认为反正集体给他们记工分,耽误点工时也没啥关系。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农民一家一户经营,从事多种行业,都把时间看得很重。再轻易召集他们上来座谈就不合适了。因此,记者必须是走下去,深入到现场采访。  相似文献   

16.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17.
(老陈是个淡泊内向的人,也从未成为采访对象。但我们既是同行,交谈几分钟后也就很自如了。据说,年龄大一些的人谈过去的事话总要多些,我们就从“过去”这个话题谈起了。)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闻界的同行,二十年前就和李怀通熟知,在文化和体育的采访中经常碰头,他年长,大家都呼之为兄。当时就听说他收藏有几百面铜镜,都很羡慕,但大家都在奔忙中,一直没机会坐下来论镜。省会某报还曾提出说派记者采访,怀通一再谢绝。作为一个记者,总是有采访别人习惯,即使自己有某些专长,也没把它当回事“,怎么能被别人采访呢?”“专家”二字从来没想到当桂冠往自己头上戴。这么多年来怀通一直不大接受“采访”,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像现在的有些人,稍有成绩,就千方百计地出名。怀通说,过去,社会上许多人对铜镜的认知也不到位,只是把铜镜…  相似文献   

19.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20.
近来,笔者在基层采访一线常常听到一些年轻记者反映,现在采访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去不少非常欢迎记者的单位,现在也常常拒绝采访。一件稍有些新闻价值的事情,往往有多家媒介记者同去采访,竞争十分激烈。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