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则要讲求“美”。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可以说,语文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致力研究的一切美。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是一门充满美的滋力的学科。课文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加强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品味文章语言,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含义深远的词句,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调动种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重锤敲打,真正…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美的世界。语文教学中有众多美的因素,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美;应开启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审美再创造;应深入生活,开阔学生发现美的视野:应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使他们在美的文学世界中翱翔万里。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变得高尚、积极、向上,在思想感情上健康成长。现在中职校很少开设美育课程,但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很多审美对象,以独特的语言美、形象美、情节美、环境美、节奏美、风格美等形式蕴含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目标,除了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外,还兼有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重任。一、寓教于愉悦,寄教于美的享受之中在语文教学时可运用文学作品中直观的艺术形象或优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张高平 《教师》2012,(13):37-37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的教学对像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孩子,我们的教材更是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成功的教学,无一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手段三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美的世界。语文教学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 ,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美 ,使学生展开想象 ,启发他们的审美再创造 ;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开阔学生发现美的视野 ;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使他们在美的文学世界中自在徜徉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文课文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都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领悟绚烂多彩的语言美是实施语言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文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美育材料。本文认为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作品和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挖掘审美教育的因子,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文学、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兴趣和热爱,增加他们的文化体验和感受,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审美和认知价值,使审美教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有的描写山川景物等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的赞颂之情;有的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的风貌,从而激发人们的同情、赞美或憎恶。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体验、欣赏、鉴别作品的情感和艺术形象,使其语言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对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首先是致力于民族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母语教学,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性区别。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就是揣摩作品的语言,体味作品中提供的审美内容。因此,言语素质和能力成为文学审美活动的先决条件。职高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就是从揣摩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开始,在感知的基础上,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感情,从而掌握表达的技巧,获得审美享受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相似文献   

12.
激发学生对语言字、章的学习兴趣,是增强学生审美感的前提,在语中恰当运用教学的形式美(教学环境美、教师教态美、教学手段方法美、教学语言板书美等)和内涵美(教材内容的美、教学心理氛围的美、师生关系和谐美等),可以使学生萌发创  相似文献   

13.
宋国珍 《河北教育》2006,(12):46-46
“在感悟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这一直是张媛在语文教学中推崇的教学手段。但是,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问,一门课程,它更是一种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文学素养教育于一身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应该是美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张扬的……如何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展现自己的个性美?这是张媛在语文教学中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4.
陶跃宏 《职教论坛》2002,(14):32-32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及捕捉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以下一些感受:一、在阅读范文中感受美1.语言的渲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语文教学也必须凭借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在…  相似文献   

15.
袁婷 《成才之路》2014,(32):31-31
正文学是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作为艺术,首先要让幼儿充分地感知、体验、想象和创造,促进他们审美心理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文学活动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但实践中更多地是把它作为发展智力,进行品德教育与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工具而重视对作品进行分析、概括、类比、迁移、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忽视以文学为对象的审美教育。我们要从美与情出发,让幼儿在以审美情感为核心的文学活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形成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6.
姚惠平 《辽宁教育》2023,(23):32-35
儿童诗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学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最佳范例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点下的儿童诗教学变革应凸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特质,用内觉体验唤醒儿童的文学感知能力,用审美意趣联结儿童的艺术建构世界,用创意表达启迪儿童的语言智慧。  相似文献   

17.
正人们看待美、欣赏美、交流美的过程就是审美。在艺术创造中,人们把审美的过程用感受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交流艺术作品的方式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则是感受语言的艺术、欣赏语言的艺术、交流语言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会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变得更喜欢语文。一、小学语文教学上审美教育实践的流程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用审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生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两个命题:一是“劳动创造美”,二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两个命题深刻地揭示了美学的起源、本质、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关系。20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真谛:作为教师,只有以敏锐的审美目光、和谐的美学形象、优美的教学语言、去上好语文课,才能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美学的火花在学生心灵深处闪光。一、敏锐的审美目光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审美目光。语文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美的“因素”,在施教过程中,我注意在课程内容中发现美:l、散文美。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形散神聚,具有独…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小班幼儿作画时爱念念有词、爱想象一种情景的特点,根据综合艺术教育的启示,笔者认为采用儿歌、绘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可以实现语言与美术的情意互通,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性地表现美。  相似文献   

20.
魏晓峰 《课外阅读》2011,(12):323-323
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又能给学生做些什么样的指导和帮助呢?只有恰当地引导学生“读”才能较客观地让他们学会“发现美”,进而学会“欣赏美”,最后才能“创造美”;才会让他们从直观上感悟主题的情感美,体会语句的形式美,从而从本质上去领会主题中人物的形象美,更加有效地拓展脑海想象中美的意境。如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便会发现语文中无处不在的美,从而达到对语文的认同,进一步达到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支持,体会语文带给他们的美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