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的翻,把文言翻成白话,把白话翻为另外一种白话的,他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搅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  相似文献   

2.
注重语文教学中讲的作用,并不是要求每节课的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在人们的意识里,“讲”似乎就是“灌”的同义词。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然而,实际上教师每天都在讲课,不管他是怎样讲,点拨也好,引导也好,启发也好,教师总是要开口的,或讲得少些精些,或讲得多些杂些,总之,教师与“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讲课,叶圣陶先生早在《谈教学的着重点》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哕哩哕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提高。”叶老的话精辟地指出了语文教学中“讲”与“读”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非常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古到今。人们把教师上课都称为“讲课”,与之相对应,把他人进课堂学习或检查,叫做“听课”。好像不讲或少讲就不是上课了。于是“讲课”成了世代相传的、不可改变的授课形式。殊不知,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传递工具的先进和普及,不少学生的知识领域并不比教师窄,认识理解能力也不一定比教师差,再加上拜金主义的影响,学生厌学、弃学日益严重,如果每堂课单凭“讲”,是很难吸引和组织好学生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讲”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但是,愚蠢的教师把学生讲糊涂了,聪明的教师把学生讲明白了,只有那些富有智慧的教师把学生讲聪明了。教师讲课“留有余地”向来被视为教学的大忌,但从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得知,在学校学习时受益最大的是“最蹩脚的老师”的教学。他们认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塞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征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讲,语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一种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上的成功。”这使我自然想起中学时我的数学老师,他的语调总是抑扬顿挫,每次课上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课,而语文老师虽然博学,但语调总没有变化,所以学生们听他讲课便不那么精神,注意力也不够集中,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可见教师授课的语调是需要讲究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学困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开展了“学生自讲课”活动。所谓“自讲课”,就是把一部分课文拿出来,让同学们“自备”“自讲”“自评”。讲课人以学困生为主。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好文本、词和语言点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师。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而是在匆匆理解了课文后马上抛开课文,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没有语境的词汇和语言点教学上。有的教师甚至是“字字开花”(逢词必讲),或把一篇文章当成分散的语言点去进行语法分析或逐句翻译。  相似文献   

9.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叫学生学。”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中等教育考试委员会委员彼得·柯尔比在英国综合学校研究中心最近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说,评价未来学校的优劣,将主要看计算机与学生的比率,而不是目前所依据的师生比率。他敦请中小学教师注意英国是以科学立国的国家,要求他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好奇心。他提议历史课应少讲些“国王、女王和战争”,多讲些历史上大发明家的生平事迹。他认为许多发明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国王、女王和战争”。教师  相似文献   

11.
姚友谊 《教育艺术》2003,(10):59-60
近些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对“讲”有些偏见,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讲”就是“注入式”,是“灌”的同义词。有的学校干脆规定每节课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更有甚者认为注重讲课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一味地由学生自己“读”,自己“讨论”,再由自己编几段课本剧,来几个花样,闹哄哄一节课完了。我不明白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充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上,注重讲课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至教师以“讲”代“教”,学生以“听”代“学”,背离开了“教学工作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原则。本文是一高三物理复习课不同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作用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例。  相似文献   

13.
上初中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姓李,极豪爽,极幽默,总能出些极有趣的题目激发大家学语文的兴趣。那些题目也的确让人拍案叫绝,我至约已得其中的四个。一次,他曾在课堂上问我们:“你们能否写一句话,把三个‘而’字连在一起用?”大家思考久久,没能做到。于是他笑了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不当而而而。”见我们一时没看懂,他立刻解释道:“这是文盲,只要翻译成白话就听懂了,翻成白话就是——不应当用‘而’时却用了‘而”’我们立刻笑了。他也挺灿烂地笑笑,然后出了第二道题:“你们能否想想办法,再写一句话,让五个‘和’字连在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广大政治教师都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作为学校而言,课堂还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走进课堂就要讲课,如何来讲课呢?有的提出应该由“先讲后学”向“先学后讲”转变;有的提出少用讲授式多用讨论式;有的提出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尽量少讲精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的,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问题不在于多讲还是少讲,先讲还是后讲,而在于讲什么、怎么讲?我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过一些问题,也进行过…  相似文献   

15.
当教师的无不希望课堂气氛活跃些,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对教师的讲解反应快,能举一反三,学生也无不希望课堂轻松些,活泼些。看来课堂教学的生命就在于“活”,讲得活,学得活。有人说,美国中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就是活:学生不爱上的课可以不上,课堂上可以随便乱坐,教师讲课时学生可以插话,参观者也可以随便进入教室,可以和学生谈话,教师照讲不误。这种“活”,跟我们要求课堂教学应有一定的秩序,显然是不同的。我看除掉教师讲课允许学生插话,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外,其它的所谓“活”,也只能看成是美国社会制度和国情的一种反映。外人大可不必作为经验来仿效。有人把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看成是一种“死”  相似文献   

16.
《礼记·学记》中说 :“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就是说 :君子教学 ,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诱导而不是牵着走 ;鼓励他们不是强迫他 ;给他点明解决疑难问题的“决窍”,但不把现实的事实告诉他。这里讲的就是课堂教学要善于提示 ,提示要有艺术。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 ,“教学要让学生跳起来够到果子”。你把现成的果子给他 ,学生会失去自己获取果子的能力 ;但如果跳起来也够不到果子 ,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适时地给他一把梯子 ,让他自己上去去摘果子 ,这把梯子就是适时、适度的提示。由于数…  相似文献   

17.
教师对学生授课,并不能因为觉得这些知识是对他们有益的,就可以认为讲得枯燥些,他们也应该认真听下去。如果他们觉得授课老师讲得没什么吸引力,恐怕很多学生即使还在那里端坐,但早就神游四海去了,那授课老师的苦心,也就付诸东流。所以,讲课,恐怕也要考虑一下"收视率"或"收听率"。讲课和说书的内容虽然不同,但说书的语言还是值得教师去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某语文教研组教师一起听一位老教师的公开课。在评课时,一位青年教师给这位老教师指出了讲课中出现的错误。尽管这位青年教师讲得很中肯,也很正确,但他却被人指责为“班门弄斧”。笔者认为,如果这位青年教师给老教师指出错误属于“班门弄斧”的话,那么,这样的“班门弄斧”就很值得提倡。别林斯基说过:“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教师讲课,要求把课文内容讲清楚。这是最低要求,同时,对某些教师来说,也可以说是最高要求。就是说,必须把课文内容讲清楚,但也不要求在课文之外,超额地再去讲些什么。例如语文课,只要求当作语文课来讲,不要求当作政治课或文学课来讲。  相似文献   

20.
黄曾 《四川教育》2001,(4):19-19
学生可以当同学的“老师”,也可以当老师的“老师”,课堂教学中不妨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当当“老师”,让学生过把“教师瘾”。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幕后组织者,教师事先给学生指定主讲哪一节课的内容,并给主讲的同学提供相应的备课参考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备好课,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讲到哪些重难点问题等。总之,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有思考有准备地上讲台当“老师”。 让学生过把“教师瘾”,首先,对于听课学生来说,由于是自己的同学当“老师”给他们讲课,这样相对于教师的权威讲课来说,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他们感到较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