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话语建构通过系统性符码创造传递给受众,与受众个体原有认知系统发生交互反应,再由受众本身对媒介符码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建构新的意义。媒介与社会事实以及媒介与个人意见和公众舆论的关系既是媒介话语建构的体现,也是媒介话语建构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因为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迅速而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文化的教导性决定传媒所表达的文化规范和价值理念,对受众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媒介女性形象的建构有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它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建构意义和模式的功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利用受众非常熟悉的价值观念创造一种东西。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化象征反映了性别文化作用于社会生活以及性别制度作用于时代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它们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刘章蓉 《东南传播》2011,(9):128-130
微博作为新媒体中最具大众化的代表,不断影响着并建构着社会大众文化及其传播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微博的语言、传播特点,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等内容,从文化建构与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在大众传播领域微博对文化语言、流行文化、媒介文化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冯宗泽 《传媒》2015,(8):66-68
网络剧在我国的兴盛,正在不断地冲击、颠覆乃至重构着传统电视媒介内容的生态体系.它本身强调网友参与互动,并通过不断生成新的话语方式、修辞方式、叙事方式以及文本意义,正促使固有的媒介话语权壁垒全面坍塌.网络剧的颠覆和重构所带来的不仅是对电视剧艺术本体的冲击,更饱含着对社会“权威”的戏谑以及民间话语的高扬.因此,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媒介把关人都亟需加强对网络剧的认知与探究,充分了解其创作规律,熟悉其创作流程,明晰其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方式,明确其本质特征与文化担当,将网络剧创作提升到当代社会文化建构以及全球国家文化软实力博弈的认知高度,进而更好地指导网络剧创作,有效提升我国网络剧生产与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框架理论是能够反映媒介对现实的建构,解释新闻媒介如何定义真实的重要理论.新闻从业者对某些新闻事件的选择、强调会影响受众对客观现实的理解,甚至会将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事实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可见,新闻媒体如何建构客观事实以及其能否向受众呈现客观真实的世界十分重要.当前,人们对肥胖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媒体更面临如何报道肥胖信息的考验.本文旨在研究媒体如何对肥胖信息进行报道,进而考察媒体是否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造成社会认知的偏见,是否履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张媛媛  张宇丹 《传媒》2021,(1):42-44
Vlog作为当下颇为受众喜欢的一种媒介,其记录生活的方式别有特点.本文通过聚焦Vlog受众文化群体被承认的需求、了解政治事件的需求、社会交流的需求与娱乐休闲需求,来探讨Vlog这一媒介形式的媒介文化特征,通过受众需要作为参照点,来分析Vlog媒介文化的整体风貌,以及受众选择Vlog这一媒介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2005年全球媒介监测项目报告显示,新闻没有忠实地反映世界本来的面貌。不仅如此,新闻媒介还直接参与到社会性别建构过程中,将性别定型作为性别建构的主要方式。男性本位的文化浸染、受众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以及两性生存的现实状况,是导致性别定型的主要原因。构建和谐、平等的两性世界,新闻媒介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一直是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媒介。本文从受众接触媒介的频率、渠道、受众的社会认知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和研究电视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受众的影响力以及它的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是媒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媒介与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以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这一微观层面为出发点,从网络语言符号的使用者和受众出发描述了网络语言符号使用的现状,从网络语言符号被创造、使用和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其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使用者之间与受众之间的身份认同性建构,阐明了网络语言符号的社会区隔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媒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文化——尚待认识的灰系统当代大众传播媒介以迅速、形象、及时的传播手段,不仅向受众呈示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现实世界,而且构筑了某种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人们很难脱离这个大的媒介环境(media environment)。构筑起传播学社会文化模式的德福勒认为:“传播媒介能产生强大的效果,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建构了一个社会现  相似文献   

11.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简而言之,可以归纳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新媒介的发展促使受众所处的媒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微观上,新媒介对受众生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受众对政治民主的参与、提高受众应对危机传播的能力以及建构新的日常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3.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14.
胡雪瑾 《东南传播》2024,(2):137-139
视觉传播重构了网络传播语境,视觉引流成为支撑网络媒体盈利的主要途径,由网络视觉传播失范所带来的伦理失范、价值观冲突和文化休克,引发了视觉色情、视觉暴力、视觉欺诈、直播翻车、视频盗版、侵权等一系列问题。建构视觉媒介话语空间的网络伦理秩序是使网络社会溯本清源,进行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网络视觉化表达、传播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传播组织结构三个向度思考网络伦理的建构,提出受众逐渐从制度化约束向自觉化约束演进的网络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学术类微信公众号是微信这种媒介实践路径的有效方式,在推送信息、传播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桃李国学苑"和"章黄国学"为例,在编辑选题策划方面,需要在导航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互动交流系统几个方面逐步完善: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综合调度各种多媒体技术;对受众目标群体进行分析,进而更好地建构媒介类型、优化媒介内容、拓展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6.
谢静 《新闻大学》2007,76(3):36-45
本文以一种半实验式的解释性研究方法,探讨客观性原则对于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的意义.当面对新闻报道时,大学生对于被视为新闻专业主义核心和基石的客观性原则采取了较为普遍、却又充满矛盾的征用方式.然后,在研究者以媒介素质教育为取向的介入之后,大学生能够以更具有反思性的方式使用客观性原则.作为研究者、教育者和解释者,本文作者认为客观性原则是受众基于本体安全的自然要求,目的是建立与媒介的信任关系;而媒介立场的泄漏,在破坏这一关系的同时,也唤醒了受众的批判意识.另外,受众的客观性要求也是作为专业知识向外渗透的结果,即吉登斯所谓的"外向性批判知识",因而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多样性和零碎化的特点与局限.相应地,客观性知识对于受众批判意识建构也不是自足的,受众客观性知识的熟练程度和价值大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独立思考能力与习惯、公民身份意识、制度环境等,这也是媒介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但是他们所体现的批判意识建构方式和局限对于其他受众亦有参考价值,进而对于改进新闻媒介实践和受众媒介素质教育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7,(12):2-10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图像已经成为社会议题建构、公共舆论生成的主要手段。随着身体的内涵从被动性、动物性向主动性、抗争性转变,"裸身"成为农民工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重要修辞资源。借助媒介的力量,农民工以符号生成、语境重构、隐喻构造的方式完成裸身抗争图像的建构,表征并传递出对受众的视觉劝服。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一种方式,裸身抗争的深层文化内涵在于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戏剧性表达与景观制造,并在拓展自身可见性的同时,不断赋予观看者实现可见性的权力,最终指向农民工自身的弱者身份。  相似文献   

19.
于茜 《东南传播》2010,(2):104-105
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的共享性活动,是对某种象征资源或象征符号的共同分享过程。电视通过传播某些象征性符号呈现媒介仪式的功能是建构"让社会保持一致"的中心,让人类在共享的信仰中和谐相处。CCTV直播中国国庆60周年庆典是电视对媒介仪式的呈现,直播以不同的方式对庆典活动中各种象征性符号的呈现,使观看电视直播的全球华人心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得到确认,从而建构起一个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传统的报刊、书籍而言,作为大众传播媒体中的电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媒体传播者,覆盖面广,受众没有门槛。向受众提供媒体传播的媒介是主持人,他们直接面对观众,以语言为辅佐提供最直接的信息,他们语言的质量会最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与受众接受信息的程度。对于受众而言,他们具有特殊意思的示范性、权威性,在社会文化、舆论、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