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离开大学校门,我就走上了新闻记者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九年。十九来,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新闻采编专业的行家里手,有11篇稿件成为新闻精品,荣获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这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头脑中有了精品意识,才会以完善的机制去激励,以优化的思维去策划、以精品的标准去要求,这样才能写出数量多、质量优精品稿件。  相似文献   

2.
每名记都希望自己能轻轻松松写出新闻精品来。在新闻越来越重质的今天,都在为创出精品成为“无冕之王”而不懈追求。毕竟,新闻精品影响力大,一篇精品的影响力超过成百篇、上千篇的普通作品。但创新闻精品绝非易事,光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笔从事新闻写作多年,悟出一点创精品的道理,那就是记要舍得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3.
一篇文字新闻,怎样才能让读者赏心悦目,有一种人其境、见其人、闻其声的感觉,怎样才能激起读者喜怒哀乐的情绪,像磁铁一样把读者吸引到报道所描述的新闻事实中去呢?大量新闻佳作的成功经验表明,办法之一就是将文字新闻视觉化.  相似文献   

4.
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甚至精品,是每个新闻作者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目标。所谓好作品,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就是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及其广大读者需要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本文试图从价值论的角度,探讨一下新闻作品的价值构成,从而为新闻作者如何提高自己新闻作品的价值,以更好满足读者的需求,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和参考,写作实践上的努力环节和方向。 探讨报刊新闻作品的价值构成,实质上就是探讨在读者(价值主体)与新闻作品(价值客体或对象)间建构起的价值关系中,新闻作品应该在哪些基本方面满足读…  相似文献   

5.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6.
正"打造精品"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已成为各行各业追寻的目标。对于报纸而言,什么是新闻精品,目前,虽没有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大体应具备这样几条:导向正确,主题重大,选材新颖,角度独特,写作精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精品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新闻作品,其外在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开认定度。必须具有强烈的精品意识要打造精品,首先必须有强烈的精品意识。一份报纸精品多了,自然赢得读者的信赖,其影响面自然也就更广,身价也就更高。由于许多精品的支持,从而形成众多的品牌,构成了媒体之间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成了常有话题。精品的标准最重要的是看社会效果。就是说,你写的编的新闻作品是读者爱看的耐看的,能引起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触动,能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能引起领导的关注、社会的共鸣,能引起上下呼应、相互交流和彼此促进。新闻界的不少记者、编辑在探索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9.
一张县市报,在这个县市地域范围内,是一面旗帜。然而,要想办好这张报纸,只有不断打造新闻精品,提升报纸品位,才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县市报的历史使命。一张报纸质量的高低、影响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精品的分量和多少。打造新闻精品是宣传改革开放,鼓舞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时代要求,是千千万万读者群众的迫切愿望,同时,打造新闻精品,也是县市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几年来,《大冶日报》始终把打造新闻精品作为办报的永恒主题,一以贯之,常抓常新。既推出了一批立意新颖,语言生动,以情感人,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新闻精品往往主题挖掘得十分深刻,事实展现得非常充分,作品显得很厚实,而又有深度。地方记者要创作精品,让自己的新闻出彩,必须在厚度上着力使劲,这是当前乃至今后新闻精品创作过程中不可忽视、值得探究的问题,同时也是地方报台新闻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用形象的话语来讲就是“往骨头上加点肉”。“骨头”是硬新闻、乏味的新闻。又是想让人民知道的新闻。若需引起读者的注意。就应在“骨头”上加点“鲜肉”。即娱乐的有趣味的信息,“净骨头”一般读者是不爱“啃”的。尤其是获取信息意识不强的读者。需强调的是。这“内”是“骨头”上本身具有的,不应是记者虚构杜撰的,只是往往被只见“骨头”不见“鲜肉”的记者剔除掉了。有“骨”必有  相似文献   

12.
让经济新闻充满魅力!越来越多的读者发出这样的呼唤。有读者曾感慨地说:如果看经济新闻能像看社会新闻一样轻松,像看小说一样有趣就好了。当然,经济新闻不同于小说,但是,新闻的重要、及时、新鲜、真实等特性往往比小说更能吸引读者、震动读者,这就是新闻特有的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应该学会运用新闻这一优势,认真研究经济,研究生活,研究读者,在经济新闻的判  相似文献   

13.
现在,报纸的竞争已从比时效,延伸到比深度、比厚度、比冲击力、比视觉效果、比服务……同时,出现了新闻精品化、“包装化”的趋势,其表现之一就是“新闻组合”的出现。“新闻组合”是围绕一个新闻主题,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新闻组合”的要素包括:背景资料、专家点评、相关报道、有关政策法规、照片、评论、读者意见等等。完成的作品形成一个主题、多个侧面的综合性报道,达到让读者知道得更多、更细、更全面的目的。组合报道增加新闻价值在最近的报纸上,这种“新闻组合”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报纸,给予…  相似文献   

14.
几年来,在全国新闻界中,“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奉献新闻精品”,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更多地体现在各种新闻实践中,从几年前的“扩版热”到在“精”字上做章,用新闻精品去占领舆论宣传阵地.显示着新闻工作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精品的标准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看社会效果。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今天的受众为什么越来越不把有些主流媒体视为重要的“信息源”。反过来说,今天的受众大多还处于初中、高中的文化水平,不会把大量时间花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上,特别是快节奏的今天;也不去仔细琢磨字里行间的含义,而喜欢透明地、立竿见影地直接获取…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外媒体的报道,会议新闻是综合性报纸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成精品,使其为读者所爱看,能引起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触动,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共  相似文献   

17.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18.
叙述式新闻标题是指把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直接写出来,无需多加描绘,便能吸引读者的新闻标题。叙述式新闻标题能让读者在阅读正文前,就对新闻内容有个大体了解。这种形式的标题,在报纸上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它们有的带有较重的感情色彩,也有许多不带感情色彩,让读者自己去选择、去判断,但字里行间仍渗透着作者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让高深的科技理论、科技成果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报刊,让读者“零距离”的接触,这是每一个编辑、记者都会遇到的较棘手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科技新闻采编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传播科技新闻的方法。 一、图片法。一张好的图片、漫画或插画,不仅吸引读者去注意报纸上的材料,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它形象化的传播功能,也是文字所不能代替的。特别是有些复杂的科技理论及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世界》2009,(4):128-128
【内容介绍】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住问题的,怎样进行访前准备、采访、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如何求新避免雷同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成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经济新闻、会议新闻、批评报道、典型报道、人物通讯和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