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志农老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一文中,总结了对台湾地区与大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或称发展阶段问题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微观下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进程可划分为四阶段——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  相似文献   

2.
论团体、团体动力与心理辅导活动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是心理辅导活动课赖以存在的团体背景,是学生社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土壤.学生个体在班级团体的互动中会形成新的特质,而班级团体则会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变化和影响的来源可以称之为"团体动力".本文介绍了团体的特征、团体的功能、团体的动力,探讨了团体动力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形式.它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借助团体动力,通过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获得领悟和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4.
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分为"团体暖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团体结束"四个阶段。工作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阶段,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工作阶段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做铺垫。暖身和转换阶段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上是相似的,有时可以把这两个阶段合并,因此就出现了三个阶段的活动设计。但心理辅导活动课四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对团体动力的贡献,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中都必须有载体来承接,否则设计出来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团体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从团体动力的观点来看,团体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完全静止不动的状态.既然如此,团体的发展应该循着某种轨迹,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发展下去.本文根据学术界对于团体辅导进程的一般共识,对一节有具体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进行了划分,即: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并就每个辅导阶段所承担的具体的任务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详尽地阐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情境下的心理辅导方法之一,具有辅导效率高、效果持久等优势,是提高当前高中心理活动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为切入点,重点阐释其在高中心理活动课中有效运用的优势、原则、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分组有助于强化团体成员的互动,突破全班讲授的模式,发挥价值澄清和多元互动的功能。但部分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基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的组织操作规范,从而造成了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团体动力无法启动,活动效果差。笔者通过探索,认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的组织应该遵循以下一些操作规范:合理分组——妥善安排班级小组数量,合理进行组间布局,规范操作组内成员安排,遇到特殊情况恰当处理;规范讨论——合理确定小组组长,明确小组讨论要求,澄清大组交流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确立活动课课堂心理氛围的目标 要确立课堂心理氛围目标,首先必须理清活动课的目标,班级辅导活动课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活动,一般认为,团体形式的辅导活动具有教育、预防与治疗三种功能。就教育功能而言,团体中成员可以彼此交换信息和经验,尝试新的行为和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百课万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观摩活动,我发现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把握、教师的角色、活动课的价值取向“依然停留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中,他们不仅认为自己应该把握整个课的进程,还在课前预设了很多活动中应该出现的情景,而且还认为最后学生都应该在理性层面上有所悟、有所升华.因此当学生的反应没有进入教师的预设情景,教师或者生硬地转入下一个预设的内容,或者越俎代庖地进行概括总结.要改变这种现状,心理课必须彻底从学科教学思维范式转向心理辅导思维范式.用心理辅导思维范式思考,辅导活动课的价值追求是辅导关系的创建、辅导氛围的创设、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我探索;教师保持一种“无知“的状态进入课堂,对活动的过程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始终保持三种基本态度--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教师始终在活动中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不断的推动团体动力发展,最终团体的动力将活动推向既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定位和属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教育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正确定位心理教育活动课是有效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我国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以一种惠及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形式,在各地中小学校中蓬勃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调控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气氛,使之“活而不乱”是广大一线心理辅导教师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一、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的内涵 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是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确定一个辅导主题,学生以自身期望达成的目标为先导,以寻找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为焦点,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活动课课程类型。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后,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灾后师生心灵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从高中心理教育的形式出发,提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这种有效形式,并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分析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的优势,以此指出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一、主题解析 高中生异性交往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之一。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理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辅导的设计和实施。〈br〉 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理念的把握,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钟志农老师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五个基本理念,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是万能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提出苛求也是不切实际的”。二是对心理辅导的正确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从本质上看是团体辅导,辅导教师需要对团体运作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将个别辅导的态度带入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是这样描述“辅导”的:“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其间辅导员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经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入已经改变了的自己,作出统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剖析了学校融合生命教育课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内容,并对融合生命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步骤,旨在提高班主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教学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6.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笔者在指导第一线的班主任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大量课例中,总结出了一些操作要领,并就目前班级辅导活动的偏误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心理教师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需要,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课注重学生的体验、分享、感悟,需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对心理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班级座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组讨论和团体活动的开展,无法给每位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因而,利用团体动力学理论,构建班级小组模式,将小组评价运用到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可以充分发挥团体的动力效果,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课堂强调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下,让每位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教学,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学生既能积极投入课堂参与活动,又可以更好地收获知识感悟道理.在心理课堂上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必然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团体辅导技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心理辅导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需的课程。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不仅应符合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向,更应体现出作为心理辅导活动课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现状,笔者在阐述心理故事在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一些具体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经验,大胆地在课堂上实践这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