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立中国化的幼儿师范教育,是陈鹤琴先生在长期师范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中国的幼师教育不应因袭我国陈腐的教育传统,不应照搬欧美各国的教育模式.而应是一种立足于自己的实验研究,适应中国社会、中国教育现在与未来的需要,培养中国人自己的优秀师资的师范教育;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能对世界教育思想产生影响"的师范教育.这是陈先生的师范教育经验的总结.一、幼儿师范教育的意义与目的陈先生之所以十分重视中国化的幼儿师范教育事业,和他对幼师教育在整个教育中  相似文献   

2.
自清末新政以来,我国便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征程.可以说,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而乡村教育在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乡村师范教育功不可没.探究历史发端的根源,了解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概况,通过对师范教育下乡、乡村师范学校筹办以及师范学校招生情况的描摹,还原乡村师范教育早期面貌,以期实现对当下农村教师重要性以及农村教师问题的历史性解读.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开始受到重视,日趋活跃.一些学校和地区相继成立了师范教育研究室,校际、省际间的教研活动逐步展开,有些学校根据改革的需要进行了教育调查和教育教学实验,不少省和学校承担了改革师范教育的专题科研任务.这些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对于推动师范教育的改革,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加强中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对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有着极端重要性.教育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教育,它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它的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和发展人们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一要钱,二要人,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教师、教育工作者大军的数量、素质,又是首要的、根本的问题.从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们应该痛切地认识:搞好教育,首先必须重视师范教育、改革师范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有了发展,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勿庸讳言,现实生活中轻视师范教育的现象以及师范教育本身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这种状况如果不从根本解决,将害及子孙.当前,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对重视并改革师范教育,建立具有  相似文献   

5.
目前一些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将该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分散于数个学院的师范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着无法形成保证师范教育特色的师范教育专业化教育机制和文化氛围的制度性缺陷,因而应该进行管理模式的转换.应将综合性大学中的所有师范专业集中于一个专门承担师范教育的学院,由该学院统一组织师范专业学生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形成综合性大学中师范教育的集中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充分地体现师范教育专业化的特点,又能保存现行模式的长处,从而保证综合性大学中师范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重视乡村师范教育、改造乡村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1917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长期从事乡村师范教育,对乡村师范教育问题颇多论述,并且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当前,政府对于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给予高度关注,而本文对于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渊源的探究,对推动我国乡村师范教育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转型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影响教师教育改革的因素中,高等教育制度及其特点不容忽视.一些国家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表明,由于中等教育层次上师范教育机构的消失和师范教育走向非定向,现代师范(教师)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因此,由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走向开放、非定向的教师教育,应是思考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师范教育的发展一直给予大力的资助,实施了免费的师范教育.随着师范院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师范教育社会逐步走向了收费教育的阶段.最近国家又出台了部属师范院校免费的政策.正确认识政策出台的背景,探索出政策变迁的轨迹及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等师范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保证我国地方师范教育良好发展的要求.当前地方师范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对地方师范教育成本的科学界定,探讨建立多渠道合理的地方师范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师范教育步入了尴尬的境地,社会适应和社会认同的问题决定了师范教育必须走出窘境,找寻新是出路,这一出路就是取消师范教育,让师范教育体面地退出教育舞台.  相似文献   

11.
移动教育是基于移动学习理念提出的新的教育方式,对于社区老年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推进社区老年移动教育,有其价值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推进社区老年移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路径、教育方式、教育平台的建构以及社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做支撑。高师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高师教育一方面应加快改革的步伐,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师的学术力量,依托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优势,研究基础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的民间教育社团之一,基于改进其时中国教育、构建"新教育"体系之需,该社积极展开教育交流活动.通过邀请欧美教育名家来华讲学、考察、指导教育改进以及主动参与国际教育会议、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新教育状况等方式,该社敏锐地跟踪世界教育新潮,从而引领着其时国内的新教育运动,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对我国教育工作的理论问题上,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同时又结合时代和形势的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发展、有创新。他在教育的战略思想、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地位和作用、教师素质、教育环境和教育途径等方面,以及把是否重视教育作为衡量干部的标准、青年的培养教育等问题,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全新的阐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同志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看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坚持和发展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包括:坚持和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既体现了教育方针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又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赋予教育方针新的内涵,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不断趋于完善,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教育方针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也为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发展与完善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力争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工作机制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存在教育队伍建设滞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与途径单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低等制约因素。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德国新教育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历危机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讨论阶段;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针对教育和社会的关系、青年教育和青年运动等问题,新教育史学进入自我反思阶段;3)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新教育史学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宽度和深度。新教育史学在德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如扩大了教育的内涵,教育史研究的中心从政策和课程转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际互动;计量方法被广泛采用,对社会机构的变化作出了细致的检验等等。但新教育史学也受到诸多批评,如教育史研究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色,并且在当今德国的教育史研究中,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仍然将现代教育的矛盾性作为教育史研究的中心,这些将使德国新教育史学陷入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在后现代视阈下有全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后现代对成人教育的理论界说,但此新理念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现代成人教育理念有其自身的理论发展源流,并在此基础上,有其自身独特的成人教育的教育图景。后现代成人教育理念、图景对我们发展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目标追求。基于人本理念的学理基础,新教育实验是"新"的教育,"心"的教育,"行"的教育,"幸"的教育,"星"的教育,"信"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努力建设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新教育实验通过"六大"行动及新教育每月一事,实现"四个"改变,即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范式。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高职院校同样有可以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