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所有的中国近代通史作,几乎都有康有为于1895年5目2日发动“公车上书”的记载。虽曾有人提出异议,却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有为虽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但各省举人并未在万言书上签名,更未至都察院上书。康梁等蓄意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公车上书”事件,完全是为了抬高康有为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正中同志在《近代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了《“公车上书”新解》一文。文章认为《西汉会要·选举上》建始三年十二月诏丞相、御史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及内部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朕将览焉”中“诣公车”的“诣”是“到”之意。而“公车”,据《史记·滑稽列传》“朔(指东方朔)初入长安,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公车上书"事件中"公车"一词的含义存在不同的解释,《辞海》和《辞源》在解释该词条时出现明显失误。"公车"来源于汉代的"公车司马"。"至公车上书"与"公车上书"之间存在一个由官职和机构名称到参加科举再到专指举人的演变过程。而"安车蒲轮"是造成《辞海》和《辞源》失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公车上书     
《历史学习》2005,(10):33-33
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其一是光绪帝三月二十日电旨同意签订马关条约后,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们组织操作、各省公车参加的公车上书。其中各省公车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公车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梁启超领衔的广东举人80人的上书,只是其中的一件。康、梁可能对各省举人的上书有影响,但最多只是影响广西、贵州、直隶、陕西、甘肃,且其具体影响力的大小,也难以判断。康、梁本人又是被策动的对象,而不是运动的领袖,他们的活动是整个公车上书链条中的一环。其二是康有为组织的各省公车在松筠庵的“集众”,以…  相似文献   

5.
简要阐述了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公车上书”的经过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论述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了这场历史悲剧深刻的教训,变法虽然失败,但其精神永留人间。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7.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  相似文献   

8.
"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的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几乎都有康有为于1895年5月2日发动"公车上书"的记载.虽曾有人提出异议,却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有为虽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但各省举人并未在万言书上签名,更未至都察院上书.康梁等蓄意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公车上书"事件,完全是为了抬高康有为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与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公车上书”的发起人,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但不可忽略的是,他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作文教学思想,至今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仍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戊戌变法”这段历史时,许多学生常常发问:何谓“公车上书”? 原来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各省举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起草了上皇帝万言书,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签  相似文献   

11.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这也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时才回到北京。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在国内外新史料的发掘,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和原因,以及戊戌时期的政治变革、戊戌思潮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多领域、多角度、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呈现突出重点、集中讨论的可喜现象,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戊戌政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和围绕公车上书问题出现的几次论战,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甘肃教育》2009,(10):F0002-F0002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4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协助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14.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6):F0002-F0002
严寅亮(1854-1933),字弼丞,号剩庵。土家族。印江县人。清朝著名书法家。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授四川候补知县。1890年入北京清廷宗室官学教学,兼国子监南学斋长。曾参加“公车上书”签名。1897年后,曾主讲贵阳正本书院、铜仁铜江书院。1903年书“颐和园”匾额,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习》2004,(12):45-48
聚焦热点“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汪忠列(5、6·3)理解教材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为何没有走上政党政治的道路邓兴坡李洪芳(1·3)从国民党方面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王卫东(1·4)战略决战为何首选东北张兆国(1·6)何谓“公车上书”赵风龙(1·6)法国小农经济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对"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样表述:"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1]从"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这句不难看出:1895年春发生的"公车上书"仅仅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是否就等同于"戊戌变法"的序幕呢?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它深刻地提示历史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人  相似文献   

17.
现今是一个讲究张扬个性的时代,在关键时刻恰当地“秀”一下,是抓住幸运和机遇的妙方。 汉代名士东方朔,诙谐多智。他刚入长安时,向汉武帝上书,竟用了3000块木椟,公车令派两个人去抬,才勉强能抬起来。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时间才把它读完。这在当时也堪称是“吉尼斯世界之最”了。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仁人志士的各种救国主张,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本文试图概括勾画甲午战后出现的救国主张和实践的轮廓,抛砖引玉,求教方家。一、实业救国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各阶级的仁人志士纷纷挺身而出,提出自己挽救民族危机的救国主张。孙中山等人组织兴中会,酝酿以革命“振兴中华”;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力图以维新救亡。在此同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7,(9)
大家熟悉的梁启超是"公车上书"的发起人,也是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特别是他高屋建瓴  相似文献   

20.
<正>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以1895年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为起点,至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结束,前后经历只有短短3年又4个月时间。而“百日维新”仅存在103天,便以光绪帝被囚,康梁出逃,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溅京门而告失败了。接踵而起的是更完全意义的近代中国革命,即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进程一步步向前发展了,人民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