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入多出(MIMO)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多副天线,采用MIMO技术可以提高信道容量和信道可靠性,降低误码率。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方案,各子载波在整个符号周期上正交,各子载波信号子频谱可以互相重叠,提高了频带利用率。MIMO-OFDM技术是OFDM与MIMO技术结合形成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是在OFDM传输系统中采用阵列天线实现空间分集,提高了信号质量。本文中全面介绍了MIMO技术和OFDM技术及两者的结合,分析了实现MIMO-OFDM技术的框架,未来的工作是如何用硬件来仿真实现这个系统。  相似文献   

2.
在无线通信中,MIMO技术能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传输信号的质量,所以成为IMT~Advanced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给出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的概念,分析了该技术优缺点,介绍了其在IMT—Advanced系统中的具体可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MIMO是一种革命性的天线技术,不仅可以利用MIMO信道提供的空间复用增益提高信道的容量,同时还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MIMO系统的传输环境是移动的多径衰落环境,因此接收端必须消除接收信号的符号间干扰和通道间干扰。实现这个目的而采用的均衡技术有两类:训练方法和盲方法。较早采用的方法是基于训练序列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要消耗大量的传输带宽。而现在的不需要训练序列的盲方法对信号结构或者噪声特性等有特殊的要求。对几种MIMO空时均衡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每种均衡技术的特点,提出了研究新的MIMO均衡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由于MIMO信道相对于SISO信道的复杂性,实现MIMO传输系统的主要困难之一就是MIMO信道估计。因此,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对设计合理的MIMO传输方案是非常关键的。重点研究了平坦衰落条件下的MIMO信道估计技术。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移动通信事业发展迅猛,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新一代通信的热点技术之一,MIMO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MIMO技术的专利申请状况,为我国相关企业进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是LTE和第四代通信标准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够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上,使传输速率、系统容量以及频谱利用率有十倍乃至百倍的提高。智能天线技术是MIMO技术的应用,利用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链路的发射端或接收端带有多根天线这一特点,使整个通信系统性能得到了提高。现从智能天线的原理入手,分析智能天线的结构组成。并对智能天线的各类参数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电性能参数对智能天线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2003年、2004年的几次雷达会议上,一种新型雷达体制——MIMO雷达的概念被学者们正式提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并展开了对MIMO技术在雷达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彼时,20多岁的何茜正在我国“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  相似文献   

8.
MIMO双基地雷达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对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已成为雷达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由于结合了MIMO技术和双基地雷达的特点,MIMO双基地雷达具有反侦察、抗干扰、反隐身、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潜在优势,在未来雷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MIMO双基地雷达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并结合军事需求与雷达自身特点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蒋云娥 《今日科苑》2006,(11):I0006-I0006
MIMO无线传输技术是通信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突破,它能在不增加带宽与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因此迅速崛起,并成为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兴趣。本文对MIMO无线通信系统原理结构及其特性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0.
多输入输出(MIMO)级联数据库广泛应用在大型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数据库架构中。对MIMO级联数据库频繁访问过程中,进行特征分区有利于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提出一种基于属性集合幂集的区间概念格的非线性MIMO级联数据库频繁访问特征分区算法,进行MIMO级联数据库的非线性特征分析及区间概念格构造,对数据库子系统的状态矢量进行临界状态数学建模,构建数据库的特征分区目标函数,改进MIMO级联数据库频繁访问特征分区性能。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准确实现对非线性MIMO级联数据库频繁访问特征的提取和分区处理,有效提高了对MIMO级联数据库的内部访问特征的分析能力,有利于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大幅提高数据检测性能,为构建专家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MIMO系统的由来,以及对其主要的研究历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MIMO系统的模型,以及MIMO系统输入输出的表达式,最后还进一步分析了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相似文献   

12.
作为通信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技术,MIMO无线传输技术能成倍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容量,并且不增加功率与带宽,因此迅速发展演变成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最近几年更是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MIMO技术的原理,进一步介绍了MIMO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其结合OFD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当代信息社会对数据和视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移动通信系统也需要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效率,同时还要保证其可靠性。在无线频谱资源较为紧张、发射功率受到各类因素影响的环境下,大规模MIMO系统(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可以视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无线电技术过于落后,加上无线频谱资源较为短缺所导致。但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贝尔实验室提出了蜂窝技术,把两个用户终端从空间上分开一些距离,这样可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这两个用户终端就可以正常运作在相同的频段上,不会浪费频谱资源,还能使系统容量有巨大的提升。当在基站或用户端配置的大规模天线阵列后,系统吞吐量能有巨大的提升,而大规模MIMO的性能,则基本上是看基站能否较为精确地获取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达到能够可以从信道状态信息中获得收益的目的。但是大规模MIMO系统的基站端天线数量较多就会有导频所带来的污染、资源方面的消耗以及导频上的功率等影响,从而给系统的性能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只能选取复杂度比较低的算法来增加自适应估计能力。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展开大规模MIMO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MIMO—OFDM技术及其同步问题。依据MIMO与OFDM技术相结合具有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增大系统容量、能够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特点,采用将MIMO与OFDM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同步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算法简单、同步速度快、整数倍频偏估计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空域复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接收算法主要有线性接收算法(如ZF算法和MMSE算法)和非线性算法(如ML算法)两大类。其中,线性接收算法复杂性低,需要的计算量少,但是性能较差;ML算法性能较好,但是复杂度高,计算量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在复杂度和性能之间达到平衡的接收算法。球译码算法作为一种次优的ML算法可以较好的实现复杂度和性能间的平衡,是近年来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译码算法中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球译码算法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6.
对4G移动通信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4G移动通信系统中将会用到的关键技术做了分析,包括OFDM技术、Sa和MIMO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IPv6技术等,最后展望了4G技术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7.
空域复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接收算法主要有线性接收算法(如ZF算法和MMSE算法)和非线性算法(如ML算法)两大类。其中,线性接收算法复杂性低,需要的计算量少,但是性能较差;ML算法性能较好,但是复杂度高,计算量大。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在复杂度和性能之间达到平衡的接收算法。球译码算法作为一种次优的ML算法可以较好的实现复杂度和性能间的平衡,是近年来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译码算法中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球译码算法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8.
对MIMO和OFDM技术进行了介绍,对MIMO—OFDM系统中非盲信道估计的最小平方(LS)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算法进行了研究,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并对其某些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栾国杰 《内江科技》2007,28(3):80-80,83
本文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提出了4×2MIMO、发送数据流为2的系统的预编码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反馈CSI.接收端以均方差(MSE)最小准则从码本中选择一个编码矩阵,然后反馈该码字的索引.  相似文献   

20.
在多径衰落环境中,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随天线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发射/接收天线选棒方法能以很小的性能损失换取射频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使MIMO系统不完全受射频成本的限制。为快速选择出使系统容量最优的发射/接收天线子集,提出一种快速天线选择法的改进算法。该算法通过实时更新优化参数,大大降低计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不影响系统容量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