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宵佳节,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桐庐县,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神州风韵”民间剪纸邀请赛在这里隆重揭幕,来自19个省市的200余名剪纸高手云集富春江畔,开展了现场剪纸表现、剪纸展览、学术研讨、命名授牌等一系列活动,这是全国民间剪纸界的空前盛会。会上命名“十大神剪”荣誉称号,获此殊荣的其中一名,便是108岁的民间剪纸艺术家胡家芝老人。一胡家芝1897年出生在桐庐县的书香门第,父亲胡传泰是著名书法家,叔父是一位花鸟画家。她排行第三,幼年在慈慧私塾读书,13岁进了县立第一女子学校,成绩优秀,毕业考试时名列第一。她聪明好学,心灵手巧,受…  相似文献   

2.
三年前,谢才华从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领回了“个人创作剪纸作品套数最多之世界纪录”的大红证书。证书上说:44套剪纸作品主题广泛、自成体系、制作精美,共计8000幅,无人出其右。因此,他被媒体称为中华“奇剪”。目前,他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全国民间剪纸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谢才华生活在浙江象山县乡村,他从小所以喜欢剪纸,那是因为他受到爱好剪纸的母亲熏陶,更因为受到同村的著名农民画家、剪纸艺术家高妙兰的影响:谢才华自懂事起,每当看到高妙兰剪出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往往看得如痴如醉,他暗自下定决心,长大了…  相似文献   

3.
被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的海伦市突出剪纸、地方戏等特色化的创作与开发,不少作品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还走出了国门。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句老话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既然农业是安民立国的根本大业,那么中国的农业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传说大约距今五千年前,炎帝发明了最原始的犁、锄和铲,并教农民耕种,所以被奉为“神农”。可从考古中发现,中国的农业起源远远早于民间的口头传说,从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河坶渡遗址到最近一次在广西桂林  相似文献   

5.
陈敢 《文化交流》2013,(9):78-80
剪纸,一直以来都是平面的,做成立体的剪纸,这是"临海剪纸"传人张秀娟近年新创的手艺。创建立体剪纸,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丰富了当代剪纸的题材、形式与内容,深得大人和孩子们的喜爱。最近,当笔者来到临海市括苍镇"临海剪纸"传人张秀娟的民间剪纸博物馆时,立即被眼前那些大幅小幅的剪纸作品吸引住了:惟妙惟肖的虫鱼花鸟兽,栩栩如生的金陵十二钗,笔力遒劲的古典诗词篇章……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武强县是“中国民间艺术术版年画之乡”,其制作木版年画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影响广泛,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2002年9月17日月始,德国汉堡市举办了“中国月”的活动。活动中有一项是“中国皮影展”。皮影是中国民间传统戏剧艺术皮影戏的演出载体,是用驴皮、牛皮、羊皮等材料,按戏中不同人物的造型和所需道具雕刻而皮的。我非常想看看中国的这一民间艺术对德国人有多大的吸引力,于是便到汉堡大学植物园去看展览。  相似文献   

8.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剪纸中的吉祥图案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陕北民间剪纸吉祥图案为例,探讨了吉祥的主要内容福、禄、寿、禧,以展现剪纸艺术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当双鬓染霜的他在新年的爆竹声中敲开自己的家门时,这已是他阔别祖国、阔别妻子的第13个年头了。年近七旬的他这次回家,不仅在新年里给老伴与亲友们送上了久违的问候,还带来一份让人难以置信的惊喜。作为杭州一名普通的退休工程师,他在美国花了12年的心血,终于读懂了云的语言,他将变幻莫测的云彩里里外外研究个透,让它乖乖成了“地震预报员”,为他一次次正确发布地震灾难预报当好“参谋”,正由于此,“寿仲浩”这三个字也成为国际上响当当的民间地震预报专家的代名词。从云彩中预知台风他7岁自制会开火的小手枪,35年前写出一整套保护黄河的方…  相似文献   

10.
农民美术师     
中国不少的农家妇女会刺绣、绘画、编织、剪纸等民间艺术,陕西合阳县75岁的罗占花就是其中之一。她剪的窗花,与常见的平面镂空的单色窗花不同,是一种兼容包扎、折叠、彩绘、剪贴等多种手法于一体的手工艺品。罗占花的窗花是立体的,那半浮雕式的窗花不仅色彩丰富艳丽,而且贴在窗上,能随风舞动,栩栩如生。陕西传统的乡俗剪纸、刺绣、绘画反复歌咏的主题大多是人类自身的繁衍,如以鱼游荷塘暗喻男女婚配,以石榴、蝙蝠表现多子多福,但罗占花的剪纸题材却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人物,因而这类剪纸在当地又称“人相”。  相似文献   

11.
章于炎博士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国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此次外文局财经报道培训班的美方合作方。 在网上查询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媒介融合”的倡导者,几年以来他在中外媒体交流上不断地搭桥牵线,力求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让中国新闻工作者看到大西洋彼岸的新闻视野,同时也让美国新闻同行了解中国新闻人的追求与困惑。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蔓延的水泥森林所包围的时候,当我们的食品正在受到来自农药、添加剂、抗生素等污染的时候,当我们被都市里飘荡的汽车尾气呛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我们感到我们正在不断地被这个社会裹挟着向前飞奔,而难以从中“逃脱”的时候……你是否开始怀疑.这难道就是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D-57我们究竟要走向何方?就在我们疑惑之时,有这样一本书刮起了一阵清风,它带给我们警示,更带给了我们从一点一滴起改变世界的勇气和希望。这本书就是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人谭思婷(StephanieTansey)撰写的“心灵的回归:北京的未来在你我手中。  相似文献   

13.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期盼与召唤在中国东部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宁波,集合着、活跃着一群热心乡邦文化事业的志同道合者,这些学者、专家、儒商、公务员和民间人士,关注时代风云和世界潮流,传承“宁波帮”爱国爱乡、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宁波帮”英才,关注着“宁波帮”在国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当2002年美国“9·11”周年祭到来的那一天,他们通过电视,看到了在纽约世贸大厦废墟举行的纪念仪式上马友友深情演奏莫扎特《安魂曲》的那一刻,看到美国总统布什夫妇肃立在他身边之时,这使宁波的乡亲们心灵震颤了,更让一群热心乡邦文化…  相似文献   

15.
潘杰 《文化交流》2013,(11):42-45
我们创办杭州中美友谊民间纪念馆已经15年了,身为美国著名外交家的基辛格博士,却与我们几个中国平民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些年来,这位广受世界尊重的“外交巨人”,不断来信,两次接见我们夫妇。我们也为他做了些纪念性的事。彼此的友谊,就像莹莹西湖水,清而又深。  相似文献   

16.
在2005年全国外宣工作会议期 间,来自文化部的官员与其他部委的 代表都在前排就座,这给我们一个喻 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 格局已经搭建。 在做外宣工作的过程中,大家都亲 身感受到,当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争 执、贸易上摩擦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 更显示出穿透力量。这两年中国文化部 的文化交流活动办得红红火火—— 2003年到2005年,历时两年、覆 盖中法两国全境、先后举办七百余场 活动的中法文化年是中法两国文化交 流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它使国家间、 人民间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国 家主席胡锦涛称之为“中欧文化交流 史上的创举”。2005年10月,在美国 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和美 国首次合作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中 国文化节”,中国七百多位优秀表演艺 术家、五十余场演出,让四十多万美国 观众亲自体会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与博雅包容。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文化传播在 “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外宣工作中具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分量。 在孙家正部长刚刚从美国参加 “中国文化节”回来后,尽管工作日程 被紧张和繁忙充斥着,但他仍拿出近 两个小时的时间,接受了《对外大传 播》记者的专访。 没有见到孙家正部长之前,我们 在网上搜索着关于他的信息和故事, 可是这些信息根本无法满足我们想更 多地了解他的欲望,他仿佛是一个更 喜欢把成功的喜悦隐在幕后的人……  相似文献   

17.
从2002年9月17日开始,德国汉堡市举办了“中国月”的活动。活动中有一项是“中国皮影展”。皮影是中国民间传统戏剧艺术皮影戏的演出载体,是用驴皮、牛皮、羊皮等材料,按戏中不同人物的造型和所需道具雕刻而成的。我非常想看看中国的这一民间艺术对德国人有多大的吸引力,于是便到汉堡大学植物园去看展览。  相似文献   

18.
楼一层 《文化交流》2009,(11):52-55
在欢庆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打开今年113岁的桐庐籍女剪纸艺术家胡家芝的剪纸作品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记录着新中国发展的辉煌历程,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美的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19.
刘波 《文化博览》2006,(12):26-27
在美国居住、学习、工作的七年中我交往过很多美国朋友,接触过很多美国的人事。在许多文化、习俗上,我对美国文化有过怀疑、颂扬和吸收,也有过碰撞和抵触。但有三位美国朋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让我多年来思索不已。千万富翁之子当厨师Keith 是我在丹佛工作时的同事,我认识他的时候他26岁,是一个很普通的美国青年,沉默,踏实,向上。我们共事了很久以后,有一个国庆日,他请我们几个同事去他家的牧  相似文献   

20.
刘康 《对外大传播》2011,(10):38-39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汪调研》让我们可以从美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和角色,同时可以深层次地比对我们所宣传的“中国形象”和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