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首次提出了宇宙无限多维度空间的形成过程,星体和星系的形成过程。详细解释了星体为什么会公转和自转,它们的作用是什么。首次提出了星体的结构是空心球。解释了星体为什么能够悬浮于空中,星体概貌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一个小点发生爆炸,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形成了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又组成了宇宙原始的氢、氦及锂等元素,这些元素进一步形成其它元素,最终形成各种星体,这是宇宙大爆炸理论为我们构想的宇宙形成过程。根据目前宇宙的特点,科学家可以预测宇宙形成时的锂的含量,并通过实际观测古老星  相似文献   

3.
宇宙无始无终,这是刚刚发表的一个科学新论。提出这个理论的宇宙学家说,宇宙必然是这样,这才可以解释宇宙间一个重大的疑团:为什么星体和各星系都在背道而驰,越离越远?宇宙原本已经奇幻莫测,有黑洞、夸克星,还有不断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粒子。但是过去五年,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自从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后,星体和各星系一直各自向外飞散。理论上讲,相互维系的重力应该减慢这个膨胀的速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膨胀还在加速进行。宇宙中有某种力量,正在把星体和各星系拉开。宇宙学家不知道那是什么力…  相似文献   

4.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星体,在这些星体中,有我们熟悉的绿色家园行星——地球,能量之母的恒星——太阳,以及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等等。但是在众多的星体中,有些星体并不为人们所熟悉,诸如白矮星、红巨星、超新星、脉冲星和黑洞等等,它们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地方。而在这众多不同寻常的星体中,有一种星体的发现不仅在宇宙学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揭开宇宙秘密的金钥匙。这种星体就是有着美丽身姿的脉冲星,它的特征和性质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甚至让我们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5.
坍缩的宇宙     
高运强 《科技风》2012,(17):188
哈勃定律和2011年天体物理学家测定,星体加速远离,从而证明宇宙加速膨胀,其实,加速远离,证明宇宙在坍缩.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不是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不是宇宙的中心……总之,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相对宇宙中心,视野圈内前面的星体受到引力大,以极大的加速度、速度远离地球,而地球后面的星体又被加速落在后面.以地球为观察点,星体加速远离,光谱显示红移,一整个宇宙或宇宙中心为观察点,整个宇宙在坍缩.如果处在膨胀期,宇宙外围星体引力势能大,速度动能小,内围膨胀的惯性动能大,视野圈内形成挤压,光谱显示蓝移,宇宙在膨胀.  相似文献   

6.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星体,它们像真空吸尘器一样,能把靠近它们的物质都吸进去,即使比太阳大1亿倍的星体,它们也照样能吞下去。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无数个黑洞,通过对黑洞深入的研究,最终将揭开宇宙形成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科技新时代》2009,(6):104-104
在1919年的一次日食中,英国科学家观察到来自其他恒星的光线在经过太阳附近时发生了轻微的弯曲。从此,天文学家知道了宇宙中天体的引力场能使光线发生弯曲。这种被称为重力偏折的现象有时会导致另一种被称为引力透镜的效应:处于远方的明亮远景星体(比如类星体)发出的光线向距离我们较近的特大质量的近景星体(比如星团和黑洞)弯曲,这种光线的折射产生了远景星体围绕近景星体的景象,从而使天文学家能够看到宇宙角落里的遥远星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大量文献,基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力学理论,根据银心“黑洞“等观测结果,提出暗星(“黑洞”)-夸克星可能是宇宙中数倍于可见物质的暗物质的主要形态;基于琼斯假说的宇宙早期神秘的“消电离作用”作用及暗物质晕假说存在的问题,提出±e/3的夸克通过长距电磁作用与短程强相互作用构成的原始夸克星是宇宙早期的暗物质星体,其碰撞是产生恒星等可见物质之源,漩涡星系碰撞并合为一个椭圆星系可佐证之;已在γ暴941017的余晖中观测到的0.1TeV超高能γ光子,因其波长与0.1飞米级的夸克之径相符,亦佐证夸克星的暗物质星体假说。上述观点与宇宙微波背景、可见物质的元素丰度均无矛盾,但有待宇宙观测(宇宙极早期声子的探测以及2.7K是否存在于所假设的宇宙诞生之际原始夸克星形成可能释放的更高频率的辐射背景)证实或证伪。基于普朗克能标和上述宇宙学探讨的启示,提出±e/3的夸克可能是不能再分的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3)
首次提出了引力场场心的概念,引力场球体层的概念。首次提出了星体引力场球体层叠加产生的场制效应生成的电磁波,在电磁场切割产生的电势差的作用下,各自返回自己的星体,补偿了损耗的动能,总的结果是使各个星体的能量永远保持恒定,指出星体和恒星的场制效应产生的是可见光。首次提出地球的光是地球的动能在叠加区域转换成可见光返回地面的,太阳转换成的可见光是返回太阳的。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苑》2013,(1):6-6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11日的报道,英国的天文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宇宙中最大的星体结构——由73个古老类星体或星系共同组成的“大型类星体群组(简称LQG)”,纵深达惊人的40亿光年,如此大规模星体的存在有可能会彻底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宇宙混沌一片,到处充满各种物质,这些物质大概可以分为三类,这三类物质结合形成了物理星(恒星)、生物星(行星及行星的卫星的统称)、彗星、褐矮星,这四类星体大多会再爆炸中消失殆尽。这四类星体构成了无数的星系平面,无数的星系平面构成了宇宙。在宇宙中以物理星的引力辐射范围大,在同一平面内有无数的物理星,当这些物理星中的几十或者几百个物理星的引力在这个平面的上方或下方空间(星系平面)中的某一个点形成焦点时,造成了宇宙空间的坍塌形成了黑洞。在黑洞的强大吸力下爆炸的星体产生的物质会在黑洞中重新结合成一个等级星体。宇宙会以星系平面为单位永恒下去。物理星跟生物星的够成物质不同,产生的引力不同,引力作用与生物,生物的变化也不同,宇宙便形成了生物空间与物理空间两种空间,这两种空间对于生物而言,一种时间永不停止,一直向前,另一种时间静止不前,一直保持着零不变。所以近些年发生的人失踪N年后又回到地球上且样貌保持失踪时的状态变很好解释。所以宇宙中并不存在时空隧道。  相似文献   

12.
夏虹 《百科知识》2003,(2):29-29
宇宙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原先认为大约在100亿至200亿年之间。最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将这一范围进一步缩小:我们的宇宙年龄大约在140亿年左右。 确定宇宙年龄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根据目前宇宙膨胀的速度向前推算,不过这种方法推算的年龄并不十分准确,还需要其他方法佐证。目前科学家根据发现的最古老的星体的年龄、最古老的星系的年龄以及某些特殊元素含量的对比来推测宇宙的年龄,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相似文献   

13.
宇宙星体千奇百怪,让人目不暇给,甚至不知其所以然。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些较为独特的天体,了解它们的命运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有着一种  相似文献   

14.
中子双星     
这些成对的星体残骸为广义相对提供了细致的证据。它们最终不可避免的塌缩,造成了宇宙中可能是最强烈的爆炸。  相似文献   

15.
宇宙很大,宇宙间的星体也接近无数多,许多人坚信其中一定存在有与地球条件一样的星体,且那里生活着与地球人相似的高级智慧生命。 有没有外星人 很多科学家都相信宇宙里存在外星人。他们认为生命的演化应该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德雷克教授还从天文学、有机化学、进化生物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综合分析和提出了一个有关宇宙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数目的方程。在他的方程里,假若银河系(共约有2000亿颗恒星)每1000颗恒星中有1颗附带有行星;而这些行星里,每1000颗中只有1颗具备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大气层;并且所有拥有大气层的行星当中,又只有千分之一的行星具备了生命所必需的其他条件,这样推算下去,即使银河系里真正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只有十亿分之一,那么也至少还有100-200颗以上的行星存在生命。而茫茫宇宙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河外星系还有10亿个。假如每个河外星系有一个适合生命形成的星球,那么整个宇宙也应该不少于10亿个!难怪不少人觉得,宇宙间肯定有与地球相类似的星球存在,而且那里有和我们地球类似的混合大气、引力、水以及外星人。他们甚至还相信部分地外文明可能已经超过了地球文明几百万年,因为比较而言,我们太阳系...  相似文献   

16.
夜幕降临,当我们仰望夜空,满天的繁星在闪烁。实际上,那些能够被肉眼捕捉到的星体,只是浩淼的宇宙中所有天体中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天体只能依靠仪器的观测才能够被我们发现。这些天体中有恒星、星云、星系等等,它们都在天穹中占据着自己的位置。在那些暗淡的天体中,有一类天体具有非常神奇的特性,这就是类星体。发现类星体类星体,被认为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类星体中速度较慢的也能够达到光速的六分之一左右)在宇宙的边缘处朝我们退行而去。在飞速离去的过程中,星体内部释放出来惊人的能量,相当于200个星系能量的总和,或20万个太阳的能…  相似文献   

17.
《大科技.科学之谜》2006,(7):I0002-I0002
这是艺术家描绘的一颗脉冲星和它周围的景象。利用美国太空总署的太空望远镜,人们在它的周围发现了碎石盘。这颗脉冲星曾经是一颗巨大的恒星,但是在10万年前,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发生了超新星爆发,解体后灰尘残骸分散到太空。其中一些灰尘再次被死亡的星体吸引,围绕着残存的恒星核即脉冲星运动。超新星是宇宙中铁、氮和其他“重金属”元素的一个来源。星体喷射出这些元素,灰尘凝集,形成尘埃云,成为新的恒星和行星的诞生地。这个新发现的脉冲星给了人们启示,不仅新诞生的恒星周围可能形成行星,超新星也可以利用重金属元素形成自己的行星。脉…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苑》2013,(3):8-8
天文学家发现一些类星体团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天体,光穿越其最宽的部分需时40亿年。 研究者称,当宇宙仅50亿岁时,这一类星体团就开始发光了。该类星体团远大于之前发现的类星体组合,甚至挑战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学原理——认为从大范围来看,宇宙无论从什么角度和位置观察,看起来都是一样的。研究者认为,根据该原理,宇宙中比较大型的结构——例如类星体团——最长不应超过12亿光年。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已经发现了大约110种元素,而且科学家们还在研制人造元素。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元素,才使得地球产生生命,并在数亿年的时光中,逐步进化,开创文明。可是,地球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元素呢,这些元素到底是从哪里制作出来的呢?这个答案只能到宇宙中去寻找。散发着光和热的恒星不仅仅是一个个巨大的能源,还是真正的造物主。宇宙在创世的时候,并没有携带元素的万宝囊,正是这些恒星,制造出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元素。目前,人们还不清楚最早的宇宙究竟有多少元素,不过,科学家分析认为,最初的宇宙大概只有两种元素:氢元素和…  相似文献   

20.
白木  周洁 《科学中国》2006,(6):62-63
在大爆炸中诞生 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爆炸,正是大爆炸产生了包括时间、空间和物质在内的所有一切。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们找到了宇宙起源的一些直接证据。1965年,贝尔实验室的射电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大爆炸遗留下来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