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建筑数据信息的保护面临诸多困难及挑战。文章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现存代表广西三江程阳永济桥实例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研究站在"侗族木构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当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特点,及其建筑数据保护存在的问题,利用BIM技术参数化、可视化、一致性的特点与优势,通过对研究个案进行建筑遗产基础性数据的测量、提取、整理分析,开展基于BIM技术的"侗族木构建筑"信息模型建构思路和策略的初步设计,提出过程参数化保护、建筑可视化保护,营造虚拟化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丘庭媚  张嘉桓  黄建福 《大众科技》2021,23(3):131-134,103
文章以广西环江县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田野调查为例,通过其个案分析来总结技艺传承人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项目实施前后所迎来的交融与冲突的局面,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需持续性采取相应措施,即是利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创新理念和谐结合,使其满足文化和市场多样化的要求,拓展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路径,使花竹帽文化价值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式传统插花艺术也开始走向复兴。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发展非遗传承的文化背景下,2008年,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名,成功跻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草木花道作为中式传统插花的一个分支和流派,也将做好插花技艺的传播和传承。2022年,李草木因其草木花道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系统化研学体系入选上海市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16)
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心血的积累与沉淀。技艺的传承需要匠心艺人的代代坚守,现代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大工业化的冲击却使大量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传统民间技艺因逐渐失去生活载体和传承人而不断消失。新时代科技文化不断追求突破创新,人们生活方式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也让传统民间技艺的重要价值意义愈发瞩目。但是,传统民间技艺却依然缺乏一种系统全面的保护和推广体系。要克服其固有的反进步因素进而实现现代化,和互联网结合是必然趋势。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特性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旨在探讨出一种和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相结合,更适合传统民间技艺发展推广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为解决当前非遗信息服务存在的服务方式单一、导向性差、个性化程度低等问题,实现非遗数 字化保护的认知深化及其文化空间的活态性再塑。【方法/过程】针对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不足,在深入分 析基于 SOLOMO信息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了 SOLOMO非遗信息推送平台,并以西兰卡普为例进行了平台开 发与实践。【结果/结论】该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实现非遗信息的多维推送,并以期为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 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凯  闵庆文  许新亚 《资源科学》2011,33(6):1038-1045
分布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的传统侗族村落,蕴含着独特的生存理念、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其中黔东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已经在2006年被列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在长期的农业生活中,这些侗族村落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表现出明显的农业文化特征。侗族村落的选址与侗族先民的生产习惯有着某种联系;侗族村落以鼓楼为核心的结构形式是传统侗族社会组织形式的反映;村落的布局、营造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民族建筑的造型、装饰以及建造过程都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侗族村落也面临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要将村落看成是农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注重整体的保护;把握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带来的机遇,发展旅游业;加快现代化改造,改善村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徽州传统民居不仅是一块璀璨的丰碑,同样也是一朵绚丽的瑰宝,而且在徽州区域古老文化中,它的营造技艺更是传承下来的掌上明珠。如今这些经历过历史风雨磨难的建筑物仍然可以展现在现代人们面前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些传统的营造技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徽州工匠对传统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我们才可以体验到徽州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而墙体——建筑的重要组成构件,则构成了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体系的重要部分,当地的工匠同时也把握和担任着徽州传统民居的墙体营造工艺。通过对本课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徽州传统民居墙体营造技艺之马头墙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也为我们以后能够更好地开展对马头墙的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郁李 《华夏星火》2020,(3):90-93
日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据悉,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还将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自2018年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之后,两大部门对非遗助力扶贫工作的新部署。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地区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和措施.通过将区域传统文化艺术和非遗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双导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教育,遵循"传承—利用—发展—创新"的理念,构建民族地区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滕春娥  王萍 《情报科学》2018,36(4):160-163
【目的/意义】非遗资源蕴含着民族群体智慧和数辈人留存的文化内涵,是民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富, 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文化。【过程/方法】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已开展的知识组织本体构建案例,分析本体 理论在非遗知组织构建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以黑龙江地区赫哲族为例,基于本体理论构建非遗知识组织体系。 【结果/结论】对其进行知识组织构建建立起赫哲族非遗资源体系,便于更好地保护赫哲族文化和传承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11.
反排村是黔东南地区典型的苗族村寨,村寨选址于深山之中,建筑分布在山体之上,呈垂直、立体的分布。传统聚落是基于悠久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当地民风民俗、宗教信仰、风水学、营造技艺等各种文化的集中映像。主要研究民俗习惯对于反排村的村落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闪耀吧!非遗     
<正>小新,你在吃什么?好臭!哈哈!这是广西柳州的阿姨带回来的土特产——螺蛳粉。你来尝一口,可香了!不要不要。这么臭的东西谁发明的?你别嫌弃。在2021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可是榜上有名。不可能。在春节期间,我了解了很多非遗文化。奶奶做的剪纸、爸爸贴的年画、妈妈买的湘绣、我吃过的糖人,这些才是非遗。如果螺蛳粉是非遗,那臭豆腐、糖油粑粑也是?  相似文献   

13.
水墨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绘画技法,也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水墨改画教学方式是一种适合小学生的水墨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与教师都得到学与教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方式多样化、阅读环境信息化、阅读热情疲软化的今天,国学经典阅读推广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进行高校经典阅读推广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读者文化道德修养,加强传统文化认同。高校经典阅读推广策略需要提升图书馆服务层次,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加大资源文献建设、开展多样性国学阅读活动,打造国学经典阅读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杨三山 《百科知识》2012,(16):58-60
正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即干栏式的木楼民居和石板房。这是一种民间的建筑,是布依族为自己所建造的栖身之所,为布依族世代相传,没有专门的建筑技师营造,而是半职业的木匠传承。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文化工程,只有坚持在政府、专家或学术团体、企业、基地、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才能把我国优秀的、珍贵的、濒危的、极具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并得以发扬光大,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因此,在政府主导"四位一体"非遗保护传承模式下,并坚持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进行。在实施保护与抢救的过程中,应实施整体性、综合性、活态性、永久性、可展示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综合保护传承方式来开展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庐剧是安徽省首批国家级非遗剧种,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皖中、皖西及长江沿岸的多个地区。公元1868年(清朝同治七年)在巢湖市烔炀河镇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刻着当时巢县知县陈炳所颁禁约,禁唱倒七戏,说明在清朝同治年间倒七戏已在周边形成。庐剧流行区域广,在安徽省的六安地区、合肥地区及芜湖地区都各自形成了庐剧流派,分为上、中、下三派,各自形成特色,六安为西部代表,合肥为中部代表,芜湖为皖南沿江代表,各有特色。保护和传承庐剧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义务,热爱庐剧,把庐剧艺术视为我们生命的一部份。怎样才能弘扬发展庐剧,传承保护庐剧,每个庐剧演员必须做到德艺双馨,用自己的高超技艺去传承保护庐剧,那就是用心去爱庐剧,用德去保护庐剧,做一个德艺双馨的庐剧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是小学生接触中华优秀文化的良好教材,古诗词的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也有较大的影响。新课标便倡导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作为语文老师,特别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应具备创新性,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创新生动化,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教学进行有效性探究。  相似文献   

19.
襄阳位居中华腹地,汉水中游,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区域内有大量传统建筑遗存。文章对现存传统建筑进行现场调研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襄阳地区传统建筑独特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新歌  虞虎  陈田 《资源科学》2019,41(12):2237-2247
地方“失忆、错忆、残忆、断忆”危机背景下,探究“留得住乡愁”的发展模式、传承和保护城乡记忆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旅游发展被认为是“留住乡愁”的一种有效途径,凝结着本地居民集体记忆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有较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然而,目前鲜有学者对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此,本文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为案例,结合蚂蜂窝、携程网平台发布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相关游记文本,采用ROST CM6软件的词频分析、情感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分析方法,对旅游视角下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了识别,并构建其维度。研究发现: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游客视角下乡愁文化元素可归结为自然景观映像、建筑风貌格局、社区生活氛围、劳作场景遗存、乡土故事人物、传承技艺表达、地方节庆展演7个维度,不同维度相应地包含了多个范畴;游客对乡愁文化元素持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劳作场景、传承技艺类元素表现出普遍的欣赏和赞叹,而对于建筑风貌、社区生活、乡土故事、地方节庆,则存在不少争议。本文丰富了旅游地理学领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有利于推动旅游地“留住乡愁”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