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瑄 《教学月刊》2008,(7):20-22
梁启超先生在《成败》一文叫中写道:天下岂有终身不经失败之人哉!做过不如错过,错过不如错得多.失败者实天惠之学校也,能受此天惠与否,则亦视其人也已矣.  相似文献   

2.
张书柏 《现代语文》2006,(11):10-11
一、“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的理解 《无衣》见于《诗经》“秦风”。原诗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相似文献   

3.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先生在<成败>一文[1]中写道:天下岂有终身不经失败之人哉!做过不如错过,错过不如错得多.失败者实天惠之学校也,能受此天惠与否,则亦视其人也已矣.  相似文献   

5.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帷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选自《问说》) [注释] 1.安:妥当。 2、几无:差不多没有。 3.心术:此指品德。 [练习] 一、给加横线的句子加标点。二、“狎”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文中  相似文献   

6.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大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相似文献   

7.
<正>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下简称《读传》),很短,才88字,为便于鉴赏,不妨全引于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相似文献   

8.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6,(3):F0003-F0003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9.
《诗经·无衣》一诗,汉魏时有两种相反的理解。根据《诗序》说:“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郑玄的《毛诗笺》依照《诗序》再加以详细的解释。他说:“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君不与我同欲,而于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也。”  相似文献   

10.
《褰裳》是《诗经·郑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它写道:“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这首诗的意思很清楚,一对民间青年男女在幽会时,姑娘对小伙子  相似文献   

11.
苏轼苏辙兄弟个性文风截然不同。但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并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2.
1.青眼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自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后人便以“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器重。  相似文献   

13.
吊孟尝君文 潘岳人无贵贱,士无真伪,廷入如归,望宾若企.出握秦机,入专齐政,右眄而嬴强,左顾而田竞.且以造化为水,天地为舟.乐则齐喜,哀则同忧.岂区区之国而大邦是谋,琐琐之身而名利是求,畏首畏尾,东奔西囚,志挠于木偶,命悬于狐裘.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除了已被选人中学课本的那首(以下称甲诗)外,还有唐人韦元甫所做的一首(以下称乙诗),这首诗载于《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慽慽,感激强其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  相似文献   

15.
杨伯峻释“酆舒有三儁才,不如待后之人”为“不如待潞国无俊才而后伐之”,释“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为“讫今无有代君任患者”,皆有可商之处。《传》言“酆舒有三儁才”谓酆舒其人有三种胜人之绝艺,非谓潞国有“三”俊才之人;而“自今”之“自”于古未见通“卒”之例,“自今”说谓“从现在开始”,“自”当训为介词“从”。  相似文献   

16.
金效斌 《甘肃教育》2014,(19):95-95
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导学生应让其求真学问,有主动执着的探索精神,更应做"真人",应以品质优先,让其所学助其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在所有教育科目中,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它在潜移默化中不留痕迹地自然教育学生,让其成长为一名品质优秀之人。荀子《劝学》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相似文献   

17.
世皆称益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泰。嗟平!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上?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一、判断题!.文中加“凸”的四个词语的意思依次是“终于”“逃脱”“特别”“凭传’。()2.“世皆称益尝君能得土”中‘咱B得士”的意思是“能发现任用人才”。()3.‘上以放归之”‘做斯人,吾谁与归”两句中“归”的用法相同。()4“直可以南面而制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二、填空题1.这是一篇短小…  相似文献   

18.
    
<正>秋,是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是《一片槐树叶》中的淡淡花香。秋不比夏那般热烈,也无冬那般肃杀,更不如繁花似锦的春的盎然生机。也许是因为我出生在秋季,总感觉这浸润着桂花香气的季节,于我最是特别。坦白讲,我不偏爱秋天。秋,不冷不热,只有连绵的阴雨,萧瑟的秋风过境,纷杂的落叶与泥土安眠。偶尔还有未完的蝉声,仿佛夏的遗民。可是,每年空气中随风飘游的桂香,却是那样清雅而又突兀地飘来,使  相似文献   

19.
禄隐     
圣贤之青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同欲为此不同哉?盖时不同,则寿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固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世之士不知道之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  相似文献   

20.
嘿,轻点,轻点,你把我捏疼啦!干吗一直盯着我看?不认识我吗?我是比目鱼,又叫偏口鱼。我的眼睛、嘴巴、鼻子都长在身体的同一侧。别看我样子怪,我可是很有名气的哦。古书《尔雅》就对我有记载:东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大意是说东海出产比目鱼,这种鱼必须两条并肩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