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提到先秦典籍,多少学者还在做去伪存真的事,有些迄今没有定论。这是文化史上很惨痛的教训,孔子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不能再做这样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10,(5):1-1
年前去台湾做新闻交流,采访了“监察院”院长王建煊。他说台湾媒体过度意识形态化,同样一件事,有些媒体说是黑的,有些则说是自的,他海外有些朋友相隔几年后回到台湾,感觉“日子不能过啊”。  相似文献   

3.
这点不能说     
记者做久了就什么样的事都能遇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到,但最不愿意遇到的事情就是采访对象讲过的事不能报道,最难挨的时候就是当稿件完成的时候, 采访对象一个电话:“这个事情不能说!”最近,我和另外一个同事接连遇到“不能说、却偏偏听到了”的故事,从记者的角度而言,只要采访对象所讲述的内容符合报道的要求,没有原则性错误,文章就是可以发表的,可是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媒体开始养成给采  相似文献   

4.
佚名  朱力 《出版参考》2007,(12):53-53
“甲”字是人人认识的最简单的中文字之一。它除了做某甲某乙之“甲”以外,还有些特别用途。比如说,常见报章杂志用“身怀六甲”说某人怀孕。人人皆知“六甲”应指孩子.可是为什么呢?怎么不“七甲”、“八甲”呢?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一位农民朋友愁肠百结地找到记者,说是今年养螃蟹亏了。“报纸电视上都说养蟹能赚钱,怎么轮到我就不行了呢?”他显得有些后悔不迭。  相似文献   

6.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4月1日,美国间谍飞机在我家门口撞毁我拦截的战机,不经允许又进入我国境、降落我机场。做了错事蠢事,如果赶快说声道歉、赔个不是,再来谈事情的处理,也属人情之常,国际惯例,可美国不但毫无歉意,而且来蛮打横,说什么降落在中国的飞机是美国“领土”,中国人不能进入;机上人员和飞机不得“扣压”,必须立马交还云云。 只要是接受过起码、正常的教育,3岁小儿都会在做了错事之后说声“对不起”,堂堂美国怎么就不如3岁小儿了呢?事过5天之后,英国《卫报》专就“对不起”三字写的这篇新闻分析,如同一篇出色的心理分析,对帮助…  相似文献   

8.
据说,岭南著名漫画家廖冰兄有次与友人聊天,友人谈起目前社会上的种种现状,诸如“开后门”成风,沿海城市经久不衰的“出国热”等等,不免义形于色。末了。劝漫画家:“你何不画幅漫画,抨击抨击‘开后门’的不正之风呢?”谁知漫画家正色答道:“我不能。”“为什么?”“因为我平时生活中有某种需求时,有时也免不了要去走走熟人或朋友的‘后门’,否则只有坐以待毙,别想解决。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去画漫画讽刺别人呢?”  相似文献   

9.
留心身边事     
我在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写新闻稿件不需要什么特别“天份”,主要是看你能不能认真地采写,处处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些初学者,写什么,怎样写?他的唯一依  相似文献   

10.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出自《论语》的话意思是说,对于民众只能让他们去做什么事情,而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光飞逝,今非昔比,“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在巨大的不幸与悲痛中,也发生了以往任何一次灾难中不曾有过的事情——百姓成了知情人,这条千年铁律被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以及空前公开的新闻报道所打破!  相似文献   

11.
天下     
《大观周刊》2010,(29):16-16
“鲁智深”容祖儿否认身价过亿 8月即将上映的古装童话喜剧《翡翠明珠》,容祖儿在片中出演一位形象、性格都颇似鲁智深的山贼女大王角色。对于自己有几个亿身家的说法,容宜儿说:“我怎么没有听说自己身家几个亿,如果真有那么富有.我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做慈善,而不是辛苦地拍戏。”  相似文献   

12.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3.
方言的兴替     
说到方言,有些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说方言到底算不算一种“土”的标志,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回答的。想想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广东话的那种飞黄腾达的地位,就不好以“土”不“土”来评价方言了。谁也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后,粤语歌一度成为中国亿万青年的“心声”,最早大约是从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开始,随后是大量香港歌星的感召,广东话居然成为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一时间,全国人民心荡神摇,原来被贬为“嘎嘎”的粤语,怎么听怎么“来劲”,似乎突然觉得人类的很多微妙复杂的情感,只有用广东话才能“到位”。多少怀着歌星梦…  相似文献   

14.
能不能写出大家公认的好新闻,能不能写出新闻精品,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但在采访活动中有没有宏观把握意识,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曾这样比喻说:“人民日报社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当然不是做总理做的事情。”想总理想的事,就是想全局的事,想党的中心工作、战略目标;就是关注国家改革走势、历史进程,然后再对照本地区在大局中所处的位置。这样,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就不至于把只在小小的局部有一定代表性,而在全局中并没什么意义的事;把在小小局部代表  相似文献   

15.
黄维 《新闻天地》2010,(9):63-65
志愿者说:缺资金,他就四处“化缘”。有的买账,有的也不买账! 援助方说:当个副县长怎么成天想着这些事情,是不是不务正业? 他说:为留守学生募集资金,我拉得下架子,理直气壮,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16.
采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让不能说的人能说,让能说的人不能说。“能说”与“不能说”都由记者根据需要掌控。  相似文献   

17.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18.
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催化了传媒产业“碎片化”,而碎片化,个性化,智能化也是移动音频类应用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特征。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每天能做的事情大概也就那么几种:上班,看报纸,喝茶,听收音机。而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自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就进入了种类繁多的发展时代,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而这诸多种类也就造就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注定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也总是不能完整地去做完某件事情,生活空间别分割的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19.
王雪钢 《视听界》2014,(1):111-112
“我只关心拆除违建能不能一视同仁”;“他不作为的时候有什么惩罚机制,谁来监管他”;“你网格化巡查是怎么巡查的,这里明显的几个摊贩你为什么不管”……犀利的提问、市民的暗访、当事人的现身、环环相扣的一问到底,让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局长有些冒汗,他努力用最真诚的态度、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语言回答市民代表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谢静 《今传媒》2006,(11):18-19
在一个企业中,有些话员工能说、有些话员工则不能说,这似乎是常识;领导让说就说、不让说就不说,这似乎也是潜规则。不过,当常识变成新闻,常识本身即遭到质疑。近日一则有关企业封口令的新闻就触及到这些常识。这则题为《白领“疯狂石头语”惹恼上司》的新闻主要内容如下:“在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