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见面打招呼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可见问候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国家问候语有所差别,但是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因此问候语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汉语中的问候语,更是在文化的积淀下显得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
汪文军 《科教文汇》2008,(22):254-254
问候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社会交际中重要的言语行为,它在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问候语语用功能和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为理论基础,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提出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3.
黄磊 《科教文汇》2010,(32):200-200
问候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语言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问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问候语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得出结论"Hi"是大学生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文章最后就这一调查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初到伦敦,因为语言问题,儿子、媳妇上班后,我们从不外出。三天后,儿子教会我们一些简单的问候语,以便我们出进时碰上邻居问好能简单地回应。  相似文献   

5.
宋玉芳  张嫣 《科教文汇》2008,(16):178-178
应酬语是指为建立和维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而采用的具有很小信息量的言语形式,在社会交往中,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尊重别人,而且表明自己有修养。然而由于中英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应酬语使用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从应酬语中的问候语和恭维语两个方面分析中英文应酬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晓语 《百科知识》2010,(16):13-13
“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成为了当今网民见面的通常问候语。“围脖”是国内网民对微博的一种亲密称呼。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现在,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词汇。  相似文献   

7.
王琪 《百科知识》2011,(12):50-51
时下,"今天你在网上买的什么?"、"周末逛街了没有?"等俨然成了很流行的问候语。我们平时在商场、超市的出口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手上拎着大包小包物品的人,在这些人中间,有一部分人常常是疯狂采购、满载而归,而不管这些物品是不是他们所必需的,他们经常会陷入一种不买难受买了后悔的矛盾冲突之中。  相似文献   

8.
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而文化则是其核心内容。作为文化传播者的编辑,其特殊的职业地位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文化氛围和文化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者必须在扬弃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意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力,在创新体制、教育投入以及科技发展等传统因素之外,国家所处的宏观文化环境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滋养也不容忽视.本文结合Hofstede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文化规范的"松—紧"两组文化环境的评价标准分析文化环境对国家创新的影响,并对中国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推动国家创新应当顺应与利用其所处的宏观文化环境,因地制宜地提出与宏观文化环境相契合的国家创新政策,利用文化优势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语言文化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语言文字集成的汉英词典,在其语言属性、跨文化交流属性和社会属性基础上,也成为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汉英词典编撰的实践中,编者要通过定位汉英词典的文化安全属性,来明确自身的文化安全工作身份,并在收词和释义方面落实文化安全保障,从而发挥和加强汉英词典在捍卫国家文化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郭敏 《中国科技信息》2007,(12):199-200
本文试从招呼的语言形式、话题和语用制约角度对现代的英汉招呼语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的发现部分地支持了文化变异论的观点,也部分地支持了语用原则制约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普罗米修斯》2012,30(2):227-237
The article reviews implications for Australian cultural policy likely to arise from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binding UNESCO conven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that would allow countries to pursue domestic cultural assistance policies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 conflict with trade liberalisation of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The proposal, which is supported by a sizeable number of countries, is seen as an alternative to a GATS cultural exception. Recent Australian undertakings in 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s suggest that Australian Cultural Policy favours a GATS cultural exception approach.  相似文献   

13.
李琳  郭立宏 《科学学研究》2018,36(6):1078-1086
文化距离影响跨国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中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结论,且这种从价值观单一角度来理解国家文化差异的观点也受到了质疑。为此,本文借鉴知识吸收能力的相关理论来解释文化距离对跨国知识溢出的影响,并引入基于社会规范的文化严格程度概念,分别探讨知识吸收国和知识溢出国的文化严格程度与两国之间文化距离的交互作用。通过对17个国家之间专利引用的面板数据进行负二项回归分析发现,文化距离对跨国知识溢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知识吸收国的文化严格程度在这一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知识溢出国的文化严格程度并没有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而是对跨国知识溢出具有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该研究为各国管理者进行跨国知识溢出决策并促进跨国知识交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选取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与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和荷兰两个欧洲国家,对两个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文化资助体制、管理措施以及文化立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介绍。同时借鉴欧洲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为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徐兆荣 《科教文汇》2014,(22):162-163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个数字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从中西方对数字“七”不同的解读中,探讨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产品和服务的商标在吸引异国的消费者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商标汉英翻译中,译者应注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译文适合目的语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产品促销的目的。通过分析中西方动物象征意义差异、颜色涵义差异、数字文化差异和词语内涵意义差异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这篇文章提出了商标汉英翻译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7.
吴加琪 《现代情报》2017,37(11):111
本文基于开源的Omeka平台技术,研究了文化资源收集平台的Omeka的核心插件。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文化资源收集方式的不足,将Omeka技术应用于文化资源收集工作中,对国外基于Omeka建立的专题数字文化资源小型收集网站进行研究,以期为信息时代我国文化资源在线收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杨勇 《科教文汇》2011,(10):104-105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强对世界的了解。"目前,多数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都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被誉为尤其重要的知识却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忽略,从而造成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匮乏,英语交际能力不容乐观的现状。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交际能力,本文从英语教学与中西社交礼节的关系入手,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中西方社交礼节。  相似文献   

19.
Festivals ar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so differentfestivals can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iming to promot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20.
朱燕 《科教文汇》2007,(9Z):182-182
Festivals ar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so differentfestivals can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This article discusse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iming to promote cross-culture c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