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 假新闻泛滥现在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1]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已经为中国新闻界蒙羞,这是事实.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新闻种类中,社会新闻出现假新闻的频率相对较高.追根究底,除了记者的功力、职业素养之外,报道"失衡",是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以平衡报道避免假新闻,这是从事社会新闻采编的必备技能,也是媒体远离假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在2013年记者节前夕,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两大假新闻,南方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虚假报道中联重科,而北方则以黑龙江省穆棱电视台韦洪基提供材料报道《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两则假新闻的泡制者全是真记者。真记者做假新闻,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讽刺,更是教训。一、假新闻事件折射出编辑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相似文献   

4.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   假新闻泛滥现在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1]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已经为中国新闻界蒙羞,这是事实.   ……  相似文献   

5.
遭遇假新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不容避讳的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报道也不时出现,并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传播这则假新闻的"话筒"--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7.
战时"假新闻"与日常报道中的"假新闻"截然不同,它是战时环境下交战双方实施战时舆论战的谋略之一.伊拉克战争期间,美方战时"假新闻"的生成、传播、致效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欺骗过程,其中蕴涵着美国政府、军方、媒体的很多策略作为.  相似文献   

8.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假新闻泛滥现住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报》发表曹林的评论《这个记者节,不写假新闻》说,不写假新闻,不仅是一种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是记者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记者的责任是报道事实和揭露真相,他们应该有拒绝说假话、拒绝写假新闻、拒绝传播虚假消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除了少数不讲新闻职业道德的害群之马外,我们绝大多数的编辑记者都是将维护新闻真实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的。如果自己手上出现了假新闻,那是无比心痛的事。我认为,编辑记者要杜绝假新闻只有一条路可走:调查调查再调查,核实核实再核实。 我就曾与几篇假新闻正面交锋。我发现,这些失实新闻并非是编辑记者有意造假,更多的是调查不够深入造成的。 如有一篇报道,说某旅游胜地有很多票贩子。稿子写得有根有据,有点有面,编辑看了觉得好,就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刊发了。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即派工作人员调查,发现该地  相似文献   

11.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3,(2):7
黄色标题党是新闻毒瘤曹林在《新闻记者》2013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黄色标题,是当下新闻界的一颗毒瘤——它既制造着假新闻,误导着公众,以饮鸩止渴的方式损害着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还破坏着网媒与纸媒、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体记者的合作关系,更以"唯恐新闻不刺激,唯恐冲突不激烈"的嗜血偏好加剧着社会的冲突。说这种黄色标题是新闻毒瘤,一点也不夸张:其一,它制造着假新闻。标题党喜欢诡辩称假标题不是假新闻。标题是新闻的一部分,标题捏造了并不存在的信息,当然也是假新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2013年假新闻之际,"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脑子里不断拥挤着问号和惊叹号。这年头,生活中经常面临真与假的纠结。作为与新闻打交道的专业研究者,"假新闻"成了我生活中赶不走的"苍蝇"。有很多假新闻一遍又一遍地循环出没,也有一些假新闻换一个"马甲"又粉墨登场,另外还有新的假新闻剧目不断刷新我的假新闻档案。2013年年终时,在脑际盘点我的假新闻记忆,产生了一个突出的印象:2013年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最近,我参与了《新闻记者》年度假新闻评选活动,有机会将2013年发  相似文献   

14.
最近获悉两则真实的荒唐故事:一是炮制“徐洪刚爱上了打工妹”的假新闻的作者在报上向读者公开道歉;一是黑龙江日报记者从西安《家庭之友》杂志刊登的通讯《45年前的恋人从死亡名单上走来》一文中受到启发,对文中的主人公进行追踪采访,结果“踏遍青山”,不见其人,原来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杜撰的假新闻.不久前,笔者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举办的第18期新闻宣传干部培训班上,与新华社高级编辑文有仁同志谈起此事,老教授道出了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对假新闻现象的痛心与忧虑:“我们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都要负起‘打假’的责任.”作为一名宣传干部,笔者也常以拙笔撰写新闻稿,是业余通讯员大军中的一员.假新闻事件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些假新闻之所以屡屡见报,报社编辑固然有责任,但许多假新闻来源于我们业余通讯员之手,不能不令人感慨.我想,我们每个业余通讯员都应有“新闻打假从我做起”的自觉性.在向新闻单位投稿时务必慎重,对那些道听途说的故事即使“新闻性很强”也不要轻易动笔,务必采访调查清楚;对自己拿不准的数据等材料也应逐一核实;更不要明知真相却肆意曲解,为我所用地添油加醋处理之后投递给报社.  相似文献   

15.
邵宁 《新闻记者》2008,(9):77-80
从"普京婚变"的假新闻说起 2008年4月11日,<莫斯科记者报>发表了一则惊世骇俗的报道,声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夫人柳德米拉的婚姻在两月前已经结束.他计划与有俄罗斯"头号性感运动员"之称的阿琳娜·卡巴耶娃结婚.<莫斯科记者报>在报道中引用一名宴会策划人的话说,普京与卡巴耶娃的婚礼定于6月15日在普京的家乡圣彼得堡举行.报道还称,普京与妻子在圣彼得堡婚姻登记处秘密办理了离婚手续.报道甚至援引一匿名人士的话说,他亲眼看到了两人离婚的文件.  相似文献   

16.
媒介运作常规对把关人的影响--误发假新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推出<2001年10大假新闻>,在新闻界以及社会公众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不幸也坠入假新闻"传播者"之列(笔者主持兰州大学主办的文摘性杂志<视野>的编务工作,2001年7月号上也刊登了被评为"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在认真反思对假新闻把关失败的同时,笔者考察了媒介运作常规(Routines)对把关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猎奇与失实     
翻阅近年来国内一些重大失实报道和假新闻事件,细细品味体察,就发现这些严重失实报道和假新闻,很大程度上和记者编辑(或通讯员)的猎奇心理有关,猎奇是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屡屡出现、久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读者对一些奇闻奇事特别感兴趣,新闻工作者报道生活中的奇人奇事,这本是无可非议的。好奇心在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北京电视台"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队伍再次开始深刻反思提高记者素质的问题。湖南出了治理新闻媒体"五大公害"的主张,这"五大公害"是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  相似文献   

20.
正《新闻记者》刚评选出2013年"年度十大假新闻",《新快报》记者陈永洲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等案例赫然在列,这为业界再度敲响了警钟。如何防范虚假新闻,捍卫舆论监督再度引发热议,这里,笔者也略作浅谈。虚假新闻的源头虚假新闻包括"新闻事实"没有真实依据,通过臆造、捏造的假新闻和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而成的新闻失实。虚假新闻产生的源头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