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来的诗歌创作,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和读者的重视.但诗歌却是阿来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后来创作的重要开端.本文主要以他的诗集《梭磨河》为蓝本,探讨阿来诗歌创作的母题.阿来在诗歌中书写了藏地生活和文化,抒发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热爱,继而藏地书写成为阿来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母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歌同英语传统诗歌存在的差异一直是中英学及跨化交流中的鸿沟,本通过时两种诗歌内容、形式及传统流变的比较,展现两种诗歌的诸般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种种表象后隐藏的中英语化各自的特点及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白与佛教--印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考察李白诗歌中的多化特征,尤其是佛教一印度化因素的多种形态。论从诗歌词语和意象考察跨化形态在李白诗中的表现,以及李白对多化身份的态度和倾向,和溶入汉语言时代的中国化时面对的尴尬。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诗歌走向现代的开端期。黄遵宪继承龚自珍以来诗歌革新的传统,一方面吸取民间学养分,一方面引入西方化的精华,对中国诗歌的艺术形式作了一番较为全面的变革,使其诗歌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出现了许多可贵的新质,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刘琴  毕耕 《现代语文》2009,(6):112-113
以诗人身份走上文坛的西藏作家阿来,将诗歌的意象美融入小说,创造了一个梦幻、神秘的意象世界。灵魂、梦幻、预感等意象的营造,使读者感受到藏传佛教在阿来精神世界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诗歌艺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有关,诗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诗歌与艺术的其它门类一起构成了联系“人”“地”系统的纽带,是地理环境变迁的反映。化生态环境的变革和人地关系认识的差异决定或制约诗歌艺术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最具阳刚精神化倾向的有三个时期,即春秋战国,建安时代以及初唐与盛唐,造成这种化与诗歌现象的原因便是士人的普遍精神解放,这种精神解放的背后又是以人才制度的改良与优化为依托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士人的首次觉醒期,也是阳刚精神的母体。汉末建安继承了这种人精神,并使之学化,抒情化,建安学标志着中国士人生存智慧的再度激活,初盛唐则融合了春秋战国的尚力精神与建安时代的诗歌传统,建立了新型的阳刚化,所不同的是,这种化选择以完全的诗歌革命为形态,创立了古典诗歌的最高人典范。  相似文献   

8.
大西南诗人的活动,成为新时期中国大陆新诗流变的先兆,中国新时期诗歌运动最真实的缩影。这个史实显示大西南的区域化具有某种特别的影响本地区诗人的化动力。《大西南化与新时期诗歌》有关区域化性格理论视角的合理选择及其成功运用,对新时期中国新诗流变区域化动力的成功探索,成为这本专最让人珍视的学术收获。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更多地决定了人们倾向于选择“快餐化”:漫画、网络学、短信等,甚至认为不涉猎这些就是落伍的表现。这种现象也蔓延到校园,由此产生的中学生不爱读古诗、不爱背古诗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诗歌仅仅成为远方的海市蜃楼,那形成的诗歌的幻象将无法把她的博大精深一代一代地在中华大地乃至整个人类化进程中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如何把这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灿烂化的火炬传递给年轻一代,让高中生接受古代诗歌,进而喜爱诗歌,是语教师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阿来文集》的解读,阐释了文化兼容性是作者创作的文化动因和特质。  相似文献   

11.
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充满诗意和灵性,其诗性的气韵和优美、空灵、睿智、幽默、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是他小说的主要特色.本文从情趣、意趣、理趣三个方面对阿来诗化的语言特点进行论述,进而对这三个特点中蕴含的影响阿来文化心理的民族自我意识、西方文化的心理印痕和多文化碰撞的思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意象群是诗歌中内含多个意象的符号系统,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诗人在创作中对意象的组合,往往是对前人意象群组合的复制、重组、改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观的因素,如诗歌形式的要求,也有主观的因素,如“既成图式”、“化无意识”,它们既是个人的取向与选择,也是传统的、社会的、化的长期积淀。  相似文献   

13.
自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问世以来,人们对诗歌的探讨向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诗歌运用了一系列典雅柔美、极富传统化内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的珍视和告别。剖析这些意象在化传统中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深刻的层面来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神话源远流长,是中国学艺术最早的艺术源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与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与坛庙,久而愈进,物逐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章之渊源……是以神话虽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之也。”这段话对神话的起源、性质、特点及与章特别是诗歌的关系作了精妙的叙述。唐代是诗歌的国度,而中国神话对一代唐诗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中国神话的化精神养育了唐代诗人的气质禀赋和化性格,并丰富了唐诗的创作题材。唐诗中有大量直接或间接化用神话传说的诗歌。而“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这三位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歌则最能体现这种影响。他们的诗歌大量化用神话传说,想象可谓是天马行空,匪夷所思,或成仙或化鬼,或上天或入地,创造了一个个瑰丽奇幻迥异于人间的神奇世界。  相似文献   

15.
流沙河“归来”后的诗歌具有写实性倾向与口语化风格,以及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凸显诙谐、机智的幽默感特点。写实性审美倾向是巴蜀化“重实际,黜玄想”风格的典型表现;幽默感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诗人人格的全面成熟,另一方面又与巴蜀“摆龙门阵”的悠久地域传统息息相关。因此,流沙河“归来”后的诗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巴蜀化独特的区域化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毛泽东词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的比较分析,探索毛词的化内涵与个性意义,从思想层面来探究毛词的学史和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就中国当下诗歌的现状而言,诗歌标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标准本身,在于标准本身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文化中介和文化场域的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诗歌领域和诗歌标准具有一种“江湖化”的性质。因此,在诗歌的文化存在与文化生态方面,从“江湖化”走向“政治化”,才是诗歌标准问题解决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解读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的神话和传说,试图探讨族群文化对创作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对小说构思的影响,从而解释作家阿来企图实现写一部"寓言"式"普世意义"小说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一个介绍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到中国的诗人李金发,他的诗歌今昔评价差距颇大。世人大多认为他的诗怪诞、晦涩、难以索解。本从读审美接受水平的限制、化的跨地域影响、时代和尽情尽性抒写情绪的需要三方面来剖析李金发诗歌的创作成因及难以为当时人所接受的化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于各民族的化传统的不同影响,外国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把握外国诗歌的审美特点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前提,而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外国诗人诗作的了解也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