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就这一意义而言,皮亚杰客体结构是主体建立的。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认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2.
“活动”和“构造”是《皮亚杰的理论》阐述的两个中心观念。皮亚杰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是认识发展的源泉;认识就是构造,即认识的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不断递进平衡的过程。这对物理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建构活动,才能不断发展、更新和丰富原有的物理图式;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更要备学生,恰到好处点拨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适宜开展活动的物理情景,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是以他所特有的储备──审美心理图式为中介,而且这个审美心理图式不仅仅指知觉(阿恩海姆)、情感(托尔斯泰)、直觉(克罗齐)或者无意识原型(荣格)等等,而是归之于审美主体的有机整体──人格模式。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主体,当他与环境发生联系并进行行为反应时,以人格作为自己最根本的反应模式。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R=F(P·S)[R表示个体反应(内显行为和外显行为),P表示人格,S表示环境。]简言之,一个人的行为是他的人格及其环境的函数。我…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总是强调:“我的核心思想是相互作用”。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相互作用,逐渐构造的结果。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正是主体的运算构成了他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智慧活动中所运用的结构元素”。这就表明了结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强调了主体活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双向建构论的核心论点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导致了个体的发展。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表明了认识过程中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即“同化于己”的内化过程。顺应是“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表明了在客体作用下主体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科学哲学和心理学,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的精神活动过程,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揭示人类认识的规律。人的认识是有结构性的。知识结构是人类意识的核心,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中介。知识结构概念比皮亚杰的“图式”概念更优越,它能够把主体和客体,社会知识系统和个人的知识系统统一起来。知识结构的生命力在于吸收外界信息和自我改造的状况。知识结构的保守性和革命性是矛盾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两者都可能产生创造性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6.
“图式”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只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从这些具体形态中却得到了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的应用。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呢?在这个知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图式”。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皮亚杰(J.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他认为:“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依赖于图式对信息的整理、归类、创造和改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行为,并非对环境刺激的完全被动的反应,而是受其内部过程的影响和制约的,其公式为“S→O→R”。其中“S”代表外部刺激,“R”代表人的行为反应,“O”代表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它包括人的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的经验、年龄等因素。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大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  相似文献   

9.
罗晖 《教师》2008,(12):37-38
一、中学生阅读心理机制分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获取外界的信息不是在空白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在已产生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后而获取的。人的大脑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S→AR。“S”是外界信息,“A”是已有的认知图式,“R”是人的大脑。“A”犹如一个神秘的过滤器对外界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和提纯,最后使外界信息转化成大脑可以获取的图式。  相似文献   

10.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皮亚杰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今天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我认为它对当代教育有诸多重要启示。 一、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其中图式是核心概念,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其基础是学习,正确地解决学习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迄今为止,在学习这个问题上仍然众说纷坛,这些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刺激反应学说”、“认知联结学说”、“认知结构学说”、“社会历史文化学说”等。现在对它们逐一加以分析和评论,最后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有关学习的理论刺激反应学说 刺激反应学说的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刺激反应联结形成的结果,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强化,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外部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 i ke1874——1949)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connection),以“S”、“R”作为情景和反应的符号,用“~”作为引起或导致的符号,联结公式为:S~R。联结是本能的结合,它不是个体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重新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能力刻不容缓。一、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们从懂事的那天起,就不断地在头脑中储存各种各样的图式和模式。正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的:“儿童每遇到新事物,在认识中试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并不断地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的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他还指出:“所谓图式就是索引卡,头脑中装满许多索引卡片,每一张代表一个具体的图式,图式之间可以互相协调形成一个有规则的一般的图式,它代表着主体某一时期的智力程度,认识水平。”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中,通过感知、理解、推理等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头脑中形成许多的模式和图式,若能帮助学生把这些模式和图式互相协调起来,也就是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常常过分强调练习,甚至认为课堂上练习越多越好。诚然,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技巧的形成,但大量的反复练习只有利于“解题”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长期沉于公式的套用以及“题海战术”,“想法”会越来越少,又怎能提高能力呢?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习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通过人的意识为中介的一系列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归纳等过程,简单地以练习“刺激”,并不能达到学习目的。那么,怎样练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呢?一、自主探究,内化体验教师要确立“…  相似文献   

15.
课外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事的主体活动,它以学生主体的和谐发展为旨归,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只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才能帮助他们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和“心理图式”,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6.
“AT”作为认识中介是主客二元的“过渡”与“融合”的“中间环节”和“中间阶段”,是主体参与“教”与“学”视界融合的中介机制。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中介“AT”参与,其运作范式在学生方面有接受性参与、体验性参与、思维建构性参与、元认知性参与;在教师方面有策略引导性参与、方法启悟性参与、情感激活性参与、人格平等性参与。以“AT”为中介环节教学双边互动的结构是一个纵横多棱的拓朴结构,以情境性、交互性、民主性、自由性等特征推动教学双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7.
皮亚杰理论指出:要认识客体,主体必然作用于它,并加以转换,必须进行移位、连接、组合、分离及组合——从而获得知识.在皮亚杰理论中,明确的阐述了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主体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幼儿作为活动区的主体,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指导活动区的活动时,应注重活动材料的投放技巧,充分调动每个幼儿的主动性,主动投入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相似文献   

18.
沈健 《电大教学》2002,(3):47-51
“AT”作为认识中介是主客二元的“过渡”与“融合”的“中间环节”和“中间阶段”,是主体参与“教”与“学”视界融合的中介机制。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中介“AT”参与,其运作范式在学生方面有接受性参与、体验性参与、思维建构性参与、元认知性参与;在教师方面有策略引导性参与、方法启悟性参与、情感激活性参与、人格平等性参与。以“AT”为中介环节教学双边互动的结构是一个纵横多棱的拓朴结构,以情境性、交互性、民主性、自由性等特征推动教学双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9.
道德内化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必须以主体先存心理结构即图式为基础,道德规范只有经过道德内化图式的整合(即刺激——体认——信奉)才能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形成主体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0.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大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