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都市的发展给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题材。探究当代都市油画创作的内容、构图方式、色彩表现形式等方面,可以了解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而对油画创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当代中国油画创作要贴近都市生活,表达画家真实的情感体验,不断探索适应时代潮流的视觉表现形式,反应当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2.
王森 《考试周刊》2011,(80):29-30
在油画发展过程中,色彩是艺术家用来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从油画创作的情感表现角度切入,分析了油画创作中不同的情感表达与色彩运用之间的关系,并表明了合理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技巧和重要性,以对当前我国油画创作的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多年以来,乡土人物题材成为中国油画的主要创作元素,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和温馨的家园意识凝聚了中国油画诸多的博爱思想和情感依附,并构成唯一一个以题材冠名的油画类别-乡土主义油画。在当代油画创作中,乡土人物题材已经成为不同油画风格的表现主题,诸多画家采用不同的创作观念、表现技法和绘画语言,从自我的艺术个性出发践履着这一题材在中国油画中的多元风格构成。本质上说,题材并不属于油画的本体范畴,但是从题材入手来研究中国油画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对于当代油画而言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开始,都市题材逐渐成为了中国油画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社会现实与当代文化生活中对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体验和人性情感的关注,表现人们在都市化进程中由于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导致的内心失落、幻想、躁动、彷徨等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无疑成为当代许多油画艺术家关注都市创作题材的必然选择.当代中国都市题材油画创作彰显了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自觉,人性表现是当代都市油画作品内在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张祖英是当代著名油画家.他对架上艺术的执着,对油画本体语言的坚守,特别是在肖像画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当代艺术潮流之下更凸显出非凡的意义和价值.作品从一开始就不是立足于表现中产阶级休闲优雅的审美感受,而是着意于广阔的具有人类普遍情感的抒发与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质精髓——“气韵生动”这一传统审美经验出发,解读油画教学和创作中溯古融西、创新构建,表现在传统审美精神基础之上的中国油画现代社会独特感受表达以及自身创造和发展的审美价值的当代构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具象油画历经了几百个年头,追溯其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曲折的中国油画,最终找到了能够代表自身特色的创作题材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艺发展的多样化和艺术发展空间的宽广,油画创作也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各种不同的表现风格和艺术派系同生共存,相辅相成。本文以建国后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下中国具象油画呈现出的特征,以期对当代中国具象油画的发展做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品对文化的历史性沉淀,是人文精神、艺术审美和科学理性的体现。中国风景油画结合了我国的山水画,通过人与自然的对话,直接将人的情感融入到油画创作过程中,寄情于自然风景,从大自然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风景油画的意象表现。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质精髓——“气韵生动”这一传统审美经验出发,解读油画教学和创作中溯古融西、创新构建,表现在传统审美精神基础之上的中国油画现代社会独特感受表达以及自身创造和发展的审美价值的当代构建.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信息高度发展变化的今天,绘画艺术的表达应当向视觉艺术的创造形式发展.关注当代艺术和花样繁多的时尚文化,更注重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美感,对作品的某些要素进行夸张或者削弱,强调作品的视觉语言,强调真实的自我表现,强调感知世界的方式和途径,强调个人体验与精神选择.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油画人物形象表现的新探索,进一步关注当代油画人物形象的创作发展方向,促进人物形象在新表现中更加自由,更加独具魅力.通过人物形象表现的新探索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促进并寻求绘画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所表现的新观念、趣味及方式.  相似文献   

11.
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在中国被逐渐接收,并出现了油画民族化.将表现主义绘画、新表现主义和中国写意绘画在形式和精神上找到了自我的契合点,使自己的作品既具备油画的厚重和色彩表现力,同时又具有中国写意精神的表达方式.从而创作出个人风格突出的绘画,客观上形成了油画民族化中一种新的形式.本文就重点探讨油画民族化的一种当代形式,表现主义绘画与中国写意绘画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2.
符艺 《高教论坛》2012,(9):124-126
中国油画的百年史是一段学习与创新的历史,是数代艺术家们自觉地探索中国油画自己道路的历史。作为中国自觉探索油画民族化的著名艺术家和典型代表,吴冠中毕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绘画现代化的研究与探索,他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冲出了画种的藩篱,为当代艺术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审美方向,为中国油画和传统水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性地将中国艺术的精神与风貌推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线条不但以"写形"、"写意",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写心"、"写情",尽情展示丰富多彩的主观认识世界.文章通过解读中国画线条背后的隐性世界,探究了中国画线条与画家情感世界的内外化规律.认为: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中国画家笔墨与精神的结合体,是中国画画家的情感和生命留下的轨迹.画家的生活方式、人生经历、情感世界不同,所留下的线条轨迹亦不同.线条价值就在于线条能传递出各种不同的信息,并跨越无限的时空,不断映射出隐在画中的画家精邃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中国画发展的各种取向、趋势划分中,新具象水墨与都市生存体验倾向的作品,一直以来被视为当代中国画的代表性表述。在语言表现上,新具象水墨的取舍自由度要远远地强于其他水墨品种,这主要得力于这种水墨样式的折中性和包容性。新具象水墨最为感人的地方在于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现实关怀的价值。新具象水墨与都市生存体验的提法是一种新的分类,其目的在于强化新具象水墨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突显水墨的现代干预性,另外,就这一类画家的绘画体裁而言,也大多与都市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油画家一方面受西方油画的影响 ,在艺术语言上寻求与西方对位 ;另方面又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维的影响 ,主观自觉地力图摆脱艺术殖民地痕迹 ,在艺术语言上又呈现出与西方不对位的势态 ,构成了中国油画风景发展的复杂状况 ,从而表现出中西文化对中国油画风景发展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逸”是一种人生态度与艺术审美的自由创造,而“逸”在中国画的形式审美取向上则主要体现在于对程式化的画法之逸出或超越,脱略规矩方圆,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程式,进入一种审美创造上的自由天地。“逸”虽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画的至高品格和绘画美学的一种境界追求,但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变迁,“逸”的审美批评话语在各个时代中的美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或侧重,具有一种历史性衍化迁替的话语特征。同时,“逸”的表征形态不是惟一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重新梳理研究的,厘清这种审美思想衍化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规律,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理论审美意象创作的一种高度概括,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的想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化创造应对本国化有深入的了解,青年油画创作要不断地训练创造性的想象,为创造能够体现先进化发展方向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饱满的时代精神和真诚的个性创造的中国油画艺术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油画实践已呈现为多样化的创作趋势,但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关的多样化风格理论形态,严格地说,中国还没有系统化且明细界定的风格体系。中国油画一方面汲取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一方面又暗合着西方的风格理论,处在一个多元并蓄、各取所长的演进之中。在中国油画全面发展的今天,明细每一风格及风格下画家群体构成尤为重要,这既是当代油画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其理论、实践辩证发展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明清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到80、90年代中国大文化背景的发展,再到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元素的高度融合,中国具象油画不断呈现出昌盛繁荣的局面。而具象油画在中国的每一步发展,都深受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镶嵌着时代的烙印。本文试图从具象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及强烈的的地域特色方面阐述中国当代具象油画的表现形式,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当代中国美术的历史变革为大背景,记载评述近三十年以来发生在山西油画艺术各时期的大事要闻,涵盖生活工作在山西的当代美术家和在省外生活工作的山西籍美术家的生平事迹、艺术简历、艺术风格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将对他们在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和技法、创新观念等方向的尝试、探索和反思进行研究。正面反映当代社会改革开放艰难历程中,山西文化精神在美术领域的新的突破和学术成果。探讨这一时期的山西油画艺术如何用理性的思考与观念的拓展,走出困惑与彷徨期,渐向成熟。同时,以艺术本体为基点。对发生在这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思想偏差现象以及所得所失做出尽可能客观公允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