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及其理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代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过渡与衔接的轨迹和方向。他的涵盖了中外新旧传记的各类体的作品,尤其是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个性化特点的优秀代表作,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史学成就,由此为中国现代传记的确立提供了范式;而他的传记理论融合中外,以其学理上的正确性和知识形态上的系统性,有助于伟记理论作为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体系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分支学科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人物研究在视角和方法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传记的编纂、评价标准的转变、心理史学等方法的运用以及最近出现的社会史取向等方面。这些变化有力地推动了人物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史传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的特色决定了东方传记的公家性与短篇性。西方史学由于国家色彩弱,就诞生了偏重个人生活的传记,而到了近代自由社会,才终于产生了长篇传记。长篇传记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来的舶来品,在中国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种变化,从深层的社会背景来说,就是中国社会,从“大历史”到“小历史”的转型,从而丰富了书写历史的方式。传记有传记的市场,大历史有大历史的市场,这将是中国未来史学的两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书写的目的性和治史观念来看,当代中国史学存在着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史学形态。主流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化特征和系统完整的史学话语体系;精英史学重视思想独立,富有批判精神,有着与主流史学差别甚大的学术评判标准和话语系统;大众史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大众均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三种史学形态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年到1979年为第一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主宰史坛,从各个方面支配着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1980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面临考验,精英史学不断崛起,大众史学异军突出,并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种史学形态都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流史学要想继续保持主流地位,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上形成不同学派,张扬其理论的个性力量,与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互动;精英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学术流派渐趋形成,个性化研究日渐凸显,不断为认识历史提供新的解释框架,逐渐引领了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大众史学发展迅速,影响日大,但乱象不断,亟待进行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需要进入大众史学领域,参与大众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行状的文体观念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演变。六朝至隋唐五代时期,人们认为它属于哀祭文章,其主要用途是为其他文体提供原始材料,文体地位明显低于传记。宋人则发现行状具有传记的特性,将其从哀祭类划归到传记类,其文体地位得到了提升。文体观念的流变受到时代变革的影响,宋代出现史学化的传记观念、以行状修史被广泛接受、宋代史官群体多元化等方面的变化都影响到宋人对行状文体观念的变化。由于宋人将行状划归传记,导致宋代出现了将行状视为私修史书、私家传记,行状书写体例呈现传记化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轶事观是司马迁和普鲁塔克传记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鲁塔克将轶事作为刻画传主的性格和心理的主要手段,其趋向使轶事与宏大叙事对立起来;司马迁则在轶事作为揭示传主性格和心理手段的基础上,着意将轶事与宏大叙事在对立中又统一起来,表现出将传主的性格和心理同传主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历程、社会历史的进程相结合的趋向。对二者轶闻趣事观念的研究对于推动现代传记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翠红 《教育学报》2012,(2):113-123
在本国师范教育改革和欧美新教育史学的双重影响下,战后澳大利亚教育史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新教育史学兴起,阶级和性别成为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分析范畴,福柯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方法指导下的教育史研究盛行。另一方面,运用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教育传记的撰写一直盛行,传统传记和集体传记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教育史学的势力,和新教育史学家一起推动了澳大利亚教育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史学观念的检讨与史学普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我们固有的三种史学观念的调整和转换。我们不能再囿于传统的“史著二分法” ,应当建立起包含史著、传记和历史题材作品三大类型的史学作品新观念———史学作品三分法。三分法使史学社会功能具体化和多元化 ,使史学作品与文化市场实现互动。经此转变 ,史学普及的开端和前景才是真正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9,(1):24-27
普鲁塔克与苏维托尼乌斯是古罗马几近同时代的传记史家,他们的作品《希腊罗马名人传》和《罗马十二帝王传》代表了古罗马传记史学的两种风格。在写作方式上,普鲁塔克按时间顺序夹叙夹议,采用平行对比法和心理分析法;苏维托尼乌斯则按照专题模式平铺直叙,不做评论。在写作目的上,普鲁塔克旨在道德垂训,而苏维托尼乌斯侧重搜闻猎奇。在史料处理上,普鲁塔克多依赖前人传说和记载;苏维托尼乌斯更多地运用了档案资料。两部传记反映出史家的主观性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末重臣张鹤鸣的传记文在传主选择上主要有三个指向,即为传奇人物立传、为女性立传、为颍人立传。就史学而言,张鹤鸣不仅保存了珍贵的人物资料,保存了难得的著述文献,而且体现出他对这些人物的评论。就文学而言,这些作品不仅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重视细节,语言朴素自然。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人物传记中的历史比较具有相同之处,即两者都紧紧围绕传记人物性格的同与异两方面展开,都具有比较发达的历史比较类型意识和明确而细致的比较观念;不同之处则在于,从比较史学的观点来看,普鲁塔克传记的重点是在比较认识的第一阶段———异中求同,侧重于表现传记人物性格的共性和道德理想性,因而其史学比较还局限于道德史学的范畴之中;司马迁则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同中求异,因而列传中历史人物一方面能够同真实的历史联系起来,以展现历史的个性,突出地体现了传记的史学比较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司马迁的比较史学思想突破了道德史学的桎梏,进入了探求历史规律———“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境界。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各自历史观念和世界观的不同。从现代传记史学观念来看,司马迁的比较史学观念更符合现代中西史学比较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瞿林东著《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一书探讨了一个事关历史学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史学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该书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中的相关认识,总结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道路,阐述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主流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体现中国当代史学的民族特征和世界特色等内容。它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当代史学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史学理论的自我认识,是对当代史学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标志着中国当代史学理论已经具备了鲜明的自觉意识和深沉的入世品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英国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迈进。从最初的传统教育史学内部反思到专业历史学家的批判,对英国教育史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大门被打开。而后,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英国社会教育史学和后现代教育史学对传统教育史学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取得突出成就。同时,英国教育史学在创建过去和现在的教育史观念连续性体系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克雷明是美国著名的温和修正派教育史学家,其代表作是<美国教育史>(3卷本).劳伦斯·克雷明在教育史史料的选择上,偏重于边缘史料,如布道词、诗、个人传记、档案甚至书信;在教育史编纂上,试图综合叙述史学和问题史学两种方法,发展起一种面向问题的叙述史学写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教育史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传记创作呈现繁荣局面。对这些作家传记进行深入研究,显然有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当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传记写作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传记作家对传主的态度、传记作家的对话意识、价值判断、文体意识等几个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传记作家的主体意识,树立当代传记观,才能推动中国传统传记向现代的转型,建设具有当代性的传记诗学。  相似文献   

16.
李则纲的《史学通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高潮中出版的一本史学理论研究著作,新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该作中都有所体现。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两种史学形态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李则纲“纂述群言”,在一定程度上为两种史学的学术谱系整合做出了贡献,也总结了不少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吕庙军 《邯郸师专学报》2010,(1):114-116,120
近年来《百家讲坛》节目的盛行蕴含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精英历史文化向大众历史文化的对接;精英史学开始走向大众,满足其心灵与精神需要,缓解了现代社会张力;这体现在史学功能的新变化上又表现在为史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1):114-116,120
近年来《百家讲坛》节目的盛行蕴含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精英历史文化向大众历史文化的对接;精英史学开始走向大众,满足其心灵与精神需要,缓解了现代社会张力;这体现在史学功能的新变化上又表现在为史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9.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0.
史学理论的理论价值并不只是表现在它对史学研究的实际指导上,而在深层意义上更主要地表现在它对历史研究的可能性的深入思考上。史学理论的存在只是要保障历史学的自由,而不是要取消历史学的权利。长期以来,史学理论研究存在许多弊端,鉴于此,新史学理论的建构不能掺入任何非史学的因素。史学理论之于史学,始终意味着自由,历史冰学在理论上不应有禁区。新史学理论的建构必须首先以解构清谈主义的史学理论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