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自幼喜读<左传>和孙武、吴起的兵书.后从军,屡破金军,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历任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年),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在今开封南45里),大河南北闻风响应.正要乘胜前进、收复北方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采用秦桧奸计,一日之内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至临安,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赐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  相似文献   

2.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死因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事情真相却一直扑朔迷离。通过考察岳飞与宋高宗、秦桧和张俊的关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岳飞之死,是由宋高宗在幕后导演,以配合宋高宗为主、并持有个人目的的秦桧和张俊亲自操刀上演的一出历史悲剧。对于历史中的重大政治事件,通过考察其中关键性人物的关系以得出相应的结论,虽然会有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隐忧,却往往能始终围绕研究对象的核心不至于偏离,最终得出较为贴切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揭开南宋初年的历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统治者,在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中,对金人的步步进逼一和再和——不仅败时求和,而且胜时亦求和。对于宋高宗屈膝求和的原因,史学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见仁见智,已有多种说法。无疑应该肯定,宋高宗之所以屈膝求和,政治、经济和军事原因是重要的,也是主要的,但这并不是说除此就不再有别的原因,如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心理原因。笔者以为,一定排齐内人的心理状态,人的性格、动机,对一定时空内人的言行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此。因此,从心理的角度对宋高宗对金屈膝求和原因进行分析定能有助于我们对宋高宗屈膝求和这一特殊历史事实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试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烨 《历史学习》2001,(4):15-16
我们中国历来的传统是“只骂奸臣,不骂昏君”,因此把杀害岳飞的罪责完全归于秦桧等人。当然,秦桧杀害岳飞卖国投降,是历史的罪人。那么,作为当时最高统治的宋高宗应该负什么罪责呢?明朝时已有人追究宋高宗的罪责。据《岳庙志略》记载,高启的诗句说:“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征明的《满江红》说得更明白:“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岳飞和于谦之死的相似性,特别讨论了宋高宗与岳飞被戮有很大关系。这个论点首先是由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提出的。  相似文献   

6.
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宋高宗屈杀大将岳飞,当今学者大都认为宋高宗违背了宋朝自太祖以来不杀大臣的传统,如台湾学者王德毅《宋高宗评》一文认为:“宋太祖有不杀大臣的誓约,宋朝士大夫颇津津乐道,岳飞位至枢密副使,是国之大臣,最后赐死于大理寺,乃高宗假秦桧之手而杀之,有背祖宗的圣训。”大陆学者王曾瑜、何忠礼等也持相同看法。但笔者认为岳飞被杀与否,与宋太祖“不杀大臣”之誓约实不相干,因从宋  相似文献   

7.
熊克是南宋高宗、孝宗时的大臣,《中兴小纪》是他撰写的记载宋高宗一朝史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高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中兴之主",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皇帝,历代对他褒贬不一。从《中兴小纪》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宗皇帝的驭臣之道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犯讳和避讳封建时代,“犯圣讳’属于大逆不道。宋仁宗“宽容”了胡翼之,还有“临文不讳”一说可作护持。宋人俞文豹《吹剑录》曾记宋高宗不因应进士考试者犯御名而妨人进取的事,不仅没有治罪而且不加黜陟,这在封建时代是极少见的。宋高宗尽管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二日,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其时距离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已十三年。辛氏家族世代仕宦,因父亲多病早逝,辛弃疾为祖父辛赞抚养,受他的爱国主义影响极深。  相似文献   

10.
南宋建立之后的宋高宗时期,与金朝的外交往来较为频繁,在选派外交使节的政策方面,既继承了北宋的做法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本文就高宗时期赴金使节所出现的具体变化,分别在内容、原因、影响上做一简单的阐述,通过对"赴金使节"出现变化的研究,更进一步了解宋高宗以及南宋时期所实施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南宋外交和内政上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路很难走,稍有不慎就会跌下崖去,摔个粉身碎骨。“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我想到了汴京城头的李纲,保卫了汴京却被朝廷撤了职,病死归乡途中;我想到了宗泽,一心收复失地,却在病榻上三呼“渡河”,悲愤而死;我想到了自己,朝廷会怎样对待我呢?是下狱,还是绞杀?我拼死拼活,百战穿金甲,为的是谁?“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眠”的祖训,早被轻歌曼舞泡软了“腰骨”,这样的昏庸之君保他何用?退兵!退兵!我不由得愤懑起来。但是,赵家的精美画舫如何敌得过金贼的铁船利舰?肥得迈不开步子的千里马又如何充当胡虏铁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学生鉴赏例文】 (湖南浏阳龙伏中学 徐继发 )  我看过《说岳全传》,当时我最恨的人就是秦桧。如今一想,认为秦桧是第一号刽子手的原因,可能与他早就与金国人串通一气有关──这是实有其事,还是只是小说作者的虚构 ?我不知道。   我基本上倾向于认为宋高宗是头号刽子手的看法。只是有一个问题:宋高宗当时是皇帝,什么人拿他都没有办法。对他这样的罪魁祸首,我们难道只能像伍子胥对楚王那样,只能等他死后来掘墓鞭尸 ?  简评:这篇小评论涉及的两个问题都是很有意思的。一是小说的虚构问题,《说岳全传》自不必说,…  相似文献   

13.
对联退兵相传,明朝末年,北方边关有一外族番邦兴兵犯境,统帅叫做张斌。他自恃文武双全,先派一使者给明朝守关将领送了一个上联,并扬言,如果有人对得出下联,他将自动退兵。上联是:“弓长张,文武斌,张斌元帅,统帅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明朝守关文武官员,一个个都在搜肠刮肚寻思如何对下联。最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先秦诸子散文不仅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还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之作,本文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独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  相似文献   

15.
宋诗三首     
宋诗三首郁芳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①,树阴照水爱晴柔②。小荷才露尖尖角③,早有蜻蜓立上头。〔作者〕杨万里(1127年~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江西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太常丞、广东提点刑狱、秘书监。...  相似文献   

16.
八声甘州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宋高宗三年(1133),作者任江东安抚大使时曾登临淝水古战场八公山(今安徽寿县境内)写下此词。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系主战派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高中教材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下文献皆出自《左传》),记叙的事件是秦晋联盟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夜缒出城密见秦伯,以亡郑陪邻的利害关系说服秦伯,秦伯退兵而去,并留下三名大臣帮助郑国戍守,晋侯后来也相继撤军。一般教学参考书,通常只把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安排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对晋文公因何退兵却未予重视,这样教,恰恰舍弃了《左传》文本的精魂——作者宣扬的儒家之“礼”。  相似文献   

18.
宋高宗为了确保其帝位的稳固、皇权的崇高,不顾国格人格向金屈膝求和,其思想动机主要有四,即他害怕:金兵的气势、人民力量的壮大、钦宗的回归和武将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19.
胡寿海光绪丙申(1896)年间重修的《遂昌县志·山水》载:“含辉洞,初号章仙洞,相传宋高宗避敌之所。”《遂昌县志·古迹》“祝妃墓”载:“祝妃墓:在二都落(阝乌)。宋高宗避敌驻跸灵泉洞(疑为含辉洞之别名——笔者注),册妃祝氏,未几而卒,即葬落邬。世居二都祝村,御道至今犹在。”这是说,赵构在遂昌避敌期间,还取了县内二都祝村的一位祝姓姑娘为妃;“祝妃墓”和“御道”等古迹在重修县志的光绪年间还在,似是无可怀疑的。看来,宋高宗避敌遂昌之说在晚清之时还为当地人士所相信。  相似文献   

20.
家长智多星     
“智慧犹如水,藏在地中时是天性;开凿它,使它流露出来。这是学习;开凿出来的井水,涧水,其用处与江水河流一样”。 [明]冯梦龙一、"妖术"退兵文/皇甫公元九世纪的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