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怀彬 《垂钓》2001,(6):49-50
任何物体置于水中时都会产生两种力:一是水作用于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二是地心引力作用于物体产生向下(严格讲应是向心)的重力。当浮力大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就浮在水面;当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便沉入水底。在钩、漂、线、坠的组合系统中,漂的浮力远大于所受的重力,所以浮在水面;钩、坠、线所受的重力远大于浮力,故沉入水底。当用适当的线将漂、坠、钩合理地连接,  相似文献   

2.
漂石运动     
不少人小时候都玩过“漂石”,或者叫“打水漂”:在小河旁或池塘边,将一块薄石片贴着水面用力抛出,石片便在水面上不断跳跃着向远处冲去,直至最后沉入水中。虽然经常也有“比赛”场面,但毕竟是孩子们的嬉戏,大人多不屑一顾。其实,“打水漂”是一种很有趣的体育项目,其真实名称就是“漂石运动”。在美国密执安州麦基诺岛每年都举办一次漂石锦标赛,作为世界大事,它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中,成绩得到世界公认。目前漂石的世界记录是24次,(即漂石在水面上跳跃24下,)由三个竞争者共同保持。参加比赛的唯一限制  相似文献   

3.
管察 《钓鱼》2009,(13):16-17
“说一支浮标上有它的灵敏点,这是对钓友的不负责任。”敢于说这话的唯有化绍新。浮标是因为“台钓”才被我们认识的,此前都是系在钓线上的那个浮或漂在水面上,用于提示鱼咬钩的物件。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钓鱼》2004,(23):23-23
立漂的出现是因为星漂随浪涌起伏,模糊了鱼讯,但在底坠钓组使用没有标尖的筒式立漂时,我们对它露出水面与沉入水下部分的比例是满足视觉习惯为主,至于怎么调整,是让它躺着、站着、还是斜着,是没有严格要求的。只有在浮标出现:乏后,我们才有了钓灵与钓钝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柳树仁 《钓鱼》2004,(23):15-15
水的表面张力与我们钓鱼本来就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近几年在几种刊物上涉及表面张力的文章不少,有的用于解释“归零点”,有的用它来推论鱼漂有鱼讯放大作用等等,似乎水的表面张力对调漂和钓鱼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人提出表面张力是影响鱼吞饵的三大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些文章把表面张力的作用不仅是夸大了,而且是曲解了。为了纠正这些曲解,避免以讹传讹,有必要对表面张力进行讨论,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6.
调漂,是学习台钓中看似简单实则很有学问的环节。可以说,一支漂子调整得灵敏与否,直接影响着上鱼的速度。 一支漂子,到底怎样调整才算是灵敏和精确呢?它在调整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又该怎样去克服这些影响呢?我们还是听听高手们是怎么说的吧。 “大家都知道‘调四目钓二目’是台钓中最常用的调漂方法。但事实上,由于水质,鱼饵、渔线及浮漂本身质地等多种因素都对钓组的灵敏度有所影响,因此上,一味机械地运用‘调四目钓二目’,是不容易使浮漂正确且灵敏地反映吃鱼吃饵动态的,这势必将影响上鱼的速度。“广州的著名钓手吕宏一开口就把问题引向了  相似文献   

7.
当风小时.将浮漂调到露出水面一个红点:鲜红醒目的漂尖浮在水面上.只要浮漂出现一些变化,钓者就能看得清楚,当漂尖消失,或漂送上来即可提竿得鱼:  相似文献   

8.
“台钓”在钓鲫中,钓组的灵敏度倍受钓友的关注。选用钓组后的调试中,笔者对漂的本身进行了分析,发现先校出它本身的“灵敏点”后,再结合调目垂钓,其效果甚为理想。 校漂的“灵敏点”:将选用的孔雀翎漂,加上铅皮调至平水后,减下铅皮,使漂目全部露出水面。这时将减下的铅皮按同等重量分成与漂目数量相等的小块。先加上一小块时看漂在水中下降的只有一目,再加上一小块应该又下降一目,依次慢慢加上去就出现了同重量的一小块铅皮,使漂下降的不是一目,而是一目半至  相似文献   

9.
先来看钓组。钓组入水部分包括漂、线、连接环、铅坠、钩等,其中线、连接环、钩所产生的重力和排水产生的浮力忽略不计,漂是相对固定不动的,所调部分只有铅坠了,当铅坠重力大于全漂的浮力时,漂将全部沉入水面之  相似文献   

10.
读了《钓目多于调目并非笑话》(见《钓鱼》半月刊第10期,以下简称《钓》文)一文,有几点不同看法想商榷一下。关于调目的定义《钓》文对调目这样定义:“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平衡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我认为这样定义调目不正确。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是暂时的,只要水线的长度不确定,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就会因钓线长度的改变而被打破。就是说,在同样条件下,只要钓系在“半水”中的位置不同,标尖显示的目数就不同。这样的“调目”有什么用?在自然水域里垂钓时,钓友们用的主线常常较粗,只要漂尖稍细,水线长度对钓系平衡的影响是明…  相似文献   

11.
半水空钩调四目单饵称重一钩饵压下1目半找底开始双钩上饵,鱼漂完全没入水中上推主线上固定鱼漂座的太空豆。方法:将三颗太空豆都推移到靠近水面的方向大约一漂深的位置。如果上推距离不够,漂尖仍然没有露出水面的话请将最底下的这粒太空豆推移到固定鱼漂的位置后,再将其余三粒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气候比较温暖,在严冬季节,水面也很少封冻,给冬钓创造了机会。冬季钓鱼应选择村庄中的沟渠池塘水面垂钓。在这些水域,鱼的食性受节气的影响相对要小。冬季还可以钓到在盛夏也很少上钩的大鲫鱼(500克以上),民间有“冬鲫夏鲤”之说。一、钓具的组合及匹配冬季钓鱼多以钓鲫鱼为主,对钓具的要求是:软竿、细线、小漂、轻坠、快钩、调灵敏。软竿:手竿要轻而软,可用6.3米长玻璃钢或碳素软调竿。细线:线径为0.12-0.14毫米强拉力线或陶瓷线,不用脑线。小漂:在自然水域施钓,宜用散漂。用鸭毛梗剪成1厘米长小段4粒。轻坠:…  相似文献   

13.
衣善新 《钓鱼》2007,(6S):24-25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 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4.
学“台钓”都是从调4钓2开始,但现在不同了,11目的标尖调5目或6目,钓3目或4目;15目的标尖调7目、8目,钓5目、6目。标尖长度变了调目也随之“长高”,然而调目和钓目相差两目的格式被延续下来,并成为浮标调整的入门手段。从调4钓2说起调4钓2是台湾钓手长期研究、探索总结的经验。其操作程序是:“将带浮标的鱼钩、铅片抛至理想中的目标点,让其自然下沉,用加、减铅片的方法,使其达到水面上保持4目状态”。此时“鱼钩悬浮在半水”,然后“在鱼钩上装一小片铅片”,再“抛钩、压水,使鱼钩沉入水底,并逐步将浮标往上移,使它逐步达到水面上有2目为止”…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钓鱼》2002年第十二期《试述“水表张力”对示标的放大作用》一文提到“浮漂标杆(示标)的外表面与水面接触时将受到水面收缩力的挤压。”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作为理论分析的基本观点错了,所说“‘水表张力’对示标的放大作用”也就失去可信性。其他有关涉及水表张力的某些文章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错误地认为水的表面张力对漂尾的作用是“挤压”。由此观点出发所作的一切分析都是不可靠的。下面就水表张力及其作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有不妥之处请钓友们指正。  相似文献   

16.
范宁 《钓鱼》2004,(19):37-37
购买鱼漂时,第一步就是目检。方法是将鱼漂拿在手中,漂颈位置架在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间,边转动边检查漂身左右是否对称、漂尖与漂脚是否构成一条直线等。如果出现漂肩高低、宽窄不对称,漂身左右明显不等以及漂尖插入漂身的位置不同心等,则证明这支鱼漂不是一支做工精细的高质量产品。另外,在目检时还需注意检查鱼漂漂尖色目环是否清晰,间距是否过大或过小。因为,鱼漂的漂尖部分是我们直接观察鱼讯的主要参照物,  相似文献   

17.
任敏 《中国钓鱼》2001,(7):34-34
寻找“归零点”的实验方法:是指双钩不加钓饵,在浮漂下面的渔线上加减铅皮,调整配比的重量,令漂尾的顶端与水面平齐;然后等量地依次减去相应的配重,浮漂就能等量地上升,浮出水面,其中必能找出一个点,漂尾上升的数量值比其他点的数量值都大,这个点就是该浮漂的“归零  相似文献   

18.
管察 《钓鱼》2009,(13)
说一支浮标上有它的灵敏点,这是对钓友的不负责任。敢于说这话的唯有化绍新。浮标是因为台钓才被我们认识的,此前都是系在钓线上的那个浮或漂在水面上,用于提示鱼咬钩的物件,所以什么形状都有。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三)黑漂:即浮漂先呈现晃动或点动之状,接着一直下沉直至整个漂体全部沉浸于水面之下的漂态称之为黑漂,也有称之为闷漂的。漂体与水面呈垂直角度向水下沉没的漂态称之为直沉黑漂;漂体与水面呈倾斜角度向水下沉没的漂态称之为斜沉黑漂。黑漂的形成主要是鲤鱼、鲶鱼或黑鱼吞饵之所为。  相似文献   

20.
张炎冰 《钓鱼》2005,(4):26-26
鱼漂的造型都是上圆下尖,表面光滑的流线型,取其在水中运动时阻力最小的特点。如果鱼漂的工作状态是漂身露出水面,或者浮着漂着躺倒在水面上,取何种造型与它运动中受到的阻力无关,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重视它了。然而,近几年来鱼漂造型有了新的变化,俗称“小瓜仔”和在涡流理论指导下的葫芦形鱼漂就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