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内三合"说起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相似文献   

2.
拳谱云:“以心、意行气,气代力,必会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太极拳讲:“用意、气,不用力,”即突出强调意、气的作用。形体外的神态、外气活动是内意、内气的外在反应。意气君来骨肉臣。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只有心、意、气、神型的完美结合、才能内外兼修、并练,达到内三合、外三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军 《中华武术》2003,(11):24-24
太极拳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每一动作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即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意与气合是内三合中所强调的主要关于“意”与“气”的凋节配合。意与气合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而太极拳在意与气的要求或体验上特别突出和明显,它是太极拳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林泉宝 《精武》2004,(1):29-29
赵堡太极拳的特点较多,如重视不贪不欠,动作上既不能过大,又不能不到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无过不及”之语。要做到“无过不及”,首先要明三事,即先做到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随后逐步做到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不管是练拳还是推手,如果做不到外三合,必重心偏移,失去平衡,怎么练都是不准确,也容易挨打。赵堡太极拳经  相似文献   

5.
高德明 《健身科学》2006,(12):33-34
连贯圆活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练拳做到心静体松,只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否做到周身协调,圆满连贯,才是衡量太极拳功夫,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演练中所要求的“连贯”,其一是肢体的协调一致,即“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是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四肢与驱干的协调。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上肢动作则以腰带背,以背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  相似文献   

6.
毛明春 《武当》2007,(10):25-26
一、形意拳概述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相似文献   

7.
300年形意拳     
形意拳术自姬际可创史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技术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初创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承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拳之法则,“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思维意识为诱导作用于形体,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达到“内三合”与 “外三合”的高度统一,使意(大脑思维)、气(经络系统的活动)、力(形体运动)相配合,三者互为作  相似文献   

8.
张兴洲 《武当》2003,(5):19-20
道家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在道内被尊称为武当张祖太极拳,这套太极拳以意为主,内外兼修,故又称为意合太极拳。合而言之,乃名张祖意合太极拳。它有三部练法(脱胎、易筋、洗髓),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其练法相当科学,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训练相当艰苦,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多少年来,道家太极拳只在道内流传,传二不传三,民间所传极少;又因道家太极拳的密传保守,择徒极严,故历代太极之大成者少也。  相似文献   

9.
谢远基 《武当》2013,(9):40-42
调息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的太极拳,研究调息与太极拳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太极拳中使用意念,对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二、调息的本质调息是习练太极拳的核心概念。调息与调身和调心,是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调身是调节身体的基本动作使其符合太极拳术的规范,即调准太极拳的拳架。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人静人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那什么叫调  相似文献   

10.
李慎强 《武当》2004,(2):5-6
清虚自然太极拳乃武当紫霄玄真神剑门历代秘传证道神术,其源流详见《武当玄真神剑源流叙》一文。该拳以玄门心易大象数理为指导,以太极混圆、阴阳动静、五行生克、八卦周流等理论为基础,内意神行,外行内导,劲气合神;招势圆转,纵交横合,无迹无痕,无始元终;内修心意,外练筋骨。  相似文献   

11.
武林小辞典     
六合拳:是近代满族拳师佟忠义祖传,所谓“六合”是指东南西北上下,即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要照顾到,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及内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相似文献   

12.
心意六合拳在盘艺时必须做到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为身法,使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相合,上下贯为一气,取自然界中鸡、熊、鹰、龙、虎、蛇、马、燕、鹞、猴等十种动物的灵性及本能,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以心意指挥行动,行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太极拳“意”与“气”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太极拳"意"与"气"教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意"与"气"认识;强调"意"与"气"的配合和对太极拳内气和用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逯建国 《武当》2014,(3):27-28
习练形意拳,外形和内意必须高度统一,“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有鉴于此,亦可把形意拳称为“心意六合拳”。  相似文献   

15.
柔拳又称禅功柔拳,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所创。基础动作是八大圆、十二小圆,从不同的角度方向配合身法画圆,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来回一条线练习。其套路共分三路,动作朴实无华,简单易学。演练要求柔中有刚、圆滑连贯、力走螺旋、出手成圈、圈圈相连、滚进滚出、摇身晃膀、变化无数,三齐(手、足、眼)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舍、气与力合),神形化一,心动身嗵、内气通达,禅拳至融。  相似文献   

16.
近读《中华武术·太极世界》(2009年第4、第5期),在杂志中有关于"内三合"心、意、气、力的两篇文章,一篇《以心引气,收敛入骨》,作者王文贤;一篇《心、意、气、力》,作者王荣泽、李琪。觉其有独到性见解。两文虽各有侧重,但共同点是谈"心、意、气、力"之间的关系,涉及太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18.
王志远 《武当》2015,(2):26-27
(接上期)合者,六合也,顺合也,和合也,融合也,会合也,谐合也,劲之一也,刚柔统也,阴阳合也,周身关节合而为一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谓外之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是谓内之三合。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三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亦是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亦是内合。敌我争锋,以我之阴合彼之阳(避其实),以我之阳合彼之阴  相似文献   

19.
郎孝文 《武当》2007,(6):22-22
太极拳为武当门的内家拳术,主张以心为主,以气为用,故练法有重意不重形之说。外练筋骨皮,为有形之体,唾手可得;内炼精气神为无形  相似文献   

20.
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赛演出时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太极拳运动中有外三合、内三合的要求。肩、肘、腕与髋、膝、踝上下相合,谓之外三合。外三合体现在肢体上下相随,动作轻灵沉着,姿势正确,造型优美等方面。意、气、力相合,谓之内三合。内三合表现在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虚实分清,连贯园活,绵绵不断等方面。外三合内三合统称为“六合”。六合是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