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铸成先生在1983年10月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不知老之将至》。文中说:“一九七八年底,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我的《三十年前》,宣告我冰冻期——冬眠期的结束,直到今天,不停地写,已写了约二百万字,在海内外出版了八本书。”那年,徐先  相似文献   

2.
痛悼徐铸老     
新闻界的老前辈、上海和香港《文汇报》的创始人徐铸成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使我万分悲痛,痛失一位敬爱的师长。 1982年金秋,徐铸成先生第一次回故乡宜兴讲授《新闻烹调学》,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生动的  相似文献   

3.
徐铸成同志写的《报海旧闻》,是一本内容丰实而饶有兴味的“新闻野史”。它纪述了解放前新闻界不少的情况和事件,介绍了近代史若干有关材料。同时,这本书也向我们提出一项要求:大家来编写新闻史料。旧中国的新闻史和整个中国近代史一样,内容错综复杂,亟需要出版一些翔实而又客观的新闻史,来记载我国一百多年来新闻事业的史绩。《报海旧闻》虽然不是正史,却是一本  相似文献   

4.
曾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总主笔、社长暨总编辑的徐铸成先生,从192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到1957年反右斗争后搁笔的30年中,历经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和建立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沧桑巨变,有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的办报实践经验。我有幸在徐铸成先生复出的几年中,旁听他对复旦新闻系研究生的个别辅导课。并于当年将听课笔记和学习心得整理成的一篇篇短文在发表前由徐铸成先生亲阅校样。今将其中新闻业务部分重新汇集、整理为五个专题,以飨《新闻大学》读者。  相似文献   

5.
徐铸成先生的《报海旧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初版印数十万册,足觇深受欢迎之一斑。可惜书中颇留下一些错文,成为白璧微瑕。而且有一处显系作者本人失记,不干校对同志之事。书中247页《从“西安事变”到“八·一三”》一节里,有这么几段话: 有经验的新闻记者,总把一些有历史意义的日子牢记在脑子里……可是,在旧中国,内忧外患,“多事之秋”,这样的日子实在太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事,又称“双十二事变”。这是稍有中国现代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可是,徐铸成同志著的《报海旧闻》第247页《从“西安事变”到“八一三”》中却说:“蒋(介石)被捉是在那月(12月)的八  相似文献   

7.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史实考订吴廷俊徐铸成先生所著《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年12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之后,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作者“以一‘家’之言,就所知、所闻及长期的亲身感受,为季鸾先生写一篇小传”,①不仅对张季写的一生作了一个比较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徐铸成先生的办报思想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徐铸成先生的办报生涯,重点分析徐铸成先生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特别是主持《文汇报》时所体现出来的办报思想:爱国主义办报思想、独立办报思想、"新闻烹调学"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一)徐铸成先生撰述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对报人张季鸾先生的功过是非,重新做了比较公允的评价,是值得赞誉的。但其中关于张季鸾先生早期活动片断等史实,多有舛错,列举如下:1、张季鸾先生赴日留学的时间徐铸成先生写道:“我看过美国人编写的《中国近代名  相似文献   

10.
六月九日下午,福建省政协部分委员、省新闻界的同行们来到省政协礼堂,听徐铸成同志作学术报告。七十六岁的徐铸成,面色红润,满头乌发,完全不象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五十多年的报坛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他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香港两家《文汇报》的顾问、复旦大学教授。此次是应邀来闽讲学的。徐铸成同志讲的题目是:“新闻烹调学”。“‘新闻烹调学’这个提法,在中国新闻学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家徐铸成先生的《报海旧闻》是很值得再三咀嚼的。这部回忆录里读者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办报经验和技巧,而且是正直、进步的报人所经历的艰辛、抗争以及投影在这全过程中的历史风云。《报海旧闻》有一部分是写作者自己当年生活和工作的自传性文章,另一类是作者对早年一些报纸和报人的描述,以及他所耳闻目睹的各种事件和各色人物的印象。它们都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写自己,恪守着“既不妄加油彩,也不乱涂白粉”的信条,实实在在,和盘托出,毫无虚夸不实或是故作谦恭的成分夹杂其间。在这位新闻评论家的报坛生涯中,曾同各色人物打过交  相似文献   

12.
一件往事遇机触缘常在我脑中泛起。1947年夏天 ,我碰巧与已故徐铸成先生同车 ,由南京回上海。那时正好《文汇报》和《联合时报》、上海《新民报晚刊》等三家进步报纸被蒋政权封禁后不久。谈到时局 ,徐先生沉郁地道 :“《文汇报》是站在第一线的 ,现在第一线没人挡了 ,看别的报纸谁能承担……”接着是评估了几家别的报刊 ,那些话如今都不宜说。徐先生当时的感情是很沉重的 ,那份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在一般报人中并不常见 ,使我深深感服。1957年《文汇报》和徐铸成被点名批判时 ,我想起了这次谈话 ;五十年代后叶“莺歌燕舞”时期 ,报刊的…  相似文献   

13.
来函照登     
硕良兄:刚刚收到贵刊1998年第六期,看到拙作《编注例话(四)》:《〈读徐铸成回忆录〉》,就不能不向你写这封信了:错得太多、太厉害了。下面,我按照拙文中的序号提出来:三、徐先生原稿将“阎典史”写为“严典史”,我以为这是同音笔误,径直改了就是。我写了“可迳改”。整理异体字,现在“迳”都作“径”了。我随手写了个不规范的字,当然是我的过失,贵刊却没有改用“径”字,而印成“可迄改”,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14.
文人的骨气     
解放前的《大公报》是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过去我们评价它是“小骂大帮忙”,如今有人提出新的观点,值得商讨。总编辑张季鸾是《大公报》三位创始人之一,他的办报指导思想,他的新闻编排业务和社评写作技巧,他大胆起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经验等等,都是新闻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记者王芸生、徐铸成、萧乾、范长江等,几乎都与张季鸾的裁培和使用分不开。徐铸成晚年写过一本《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5.
萧乾著《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一九八五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被收在书中。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读了新闻界老前辈徐铸成的《旧闻余纪》、《报海旧闻》和范长江的《塞上行》等书,颇有感受,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锻炼新闻记者队伍,多培养出一些当代名记者的问题。名记者,本身应该具有正确的立场、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采访及文字表达能力等基本条件,这些自不待言。我想说的问题是在日常的采访活动中,领导和编辑部怎样使用和管理记者,才能更有利于记者本身的成长和进步。名记者,无论是国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六日,我国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徐铸成同志到浙江人民出版社讲学.他以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亲身体会,谈了编辑人员的自我修养问题,言简意赅,发人深思.现将《出版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刊载徐老的这次讲话转载于此,以飨读者.文题是原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则真正的旧闻.1930年春,蒋冯大战之后,冯玉祥下野,被阎锡山扣留在山西.大公报记者徐铸成第三次去太原采访,探访到冯阎联合、共同反蒋的信息. 这是一条重大新闻,涉及军事秘密,万一泄露,局势立变.如果不发,也是失职.当时,电讯实行审查,徐先生找到同乡帮忙发电报,向报社总经理胡政之通报信息.  相似文献   

19.
徐铸成获得龙云与国民党政权决裂的独家新闻1948年年底的一天,香港《文汇报》刊出了肩题为《冒险脱离虎口》,主题为《龙云昨晚安然抵港》的独家新闻.龙云逃离南京到达香港,标志着龙云与国民党政权彻底决裂了,也标志着反蒋民主运动更加活跃了,所以报纸一出来,人们争相购买,先睹为快.这一新闻轰动了香港,轰动了世界,报纸零售数比平日多出了一万多份.这篇独家新闻是《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采写的.  相似文献   

20.
任教五十年满腹洋墨水季羡林先生自谓“用血换来”、“和泪写成的”《牛棚杂忆》,最近已在北京出版发行了。这是他继《天竺心影》、《朗润集》、《人生絮语》、《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等13本散文集之后刊行的又一本散文新著。他的散文极其真实感人,朴素的文字中泛着幽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