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艺术家们忧郁感伤的心理机制尤为发达.其作品十分自然地在生存于忧患之中的人们心灵上激起共鸣,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审美效应.这种效应反过来又刺激了创作者对忧郁感的体验和表达.然而,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受着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支配的艺术家们所忧所患常有许多差别,与它相联系的忧郁感伤随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内涵,在作品中所具有的忧郁美也就体现出几种相互交融又相互区别的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2.
著名美学家洪毅然的处女作《艺术家修养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艺术家修养的著作。该书认为艺术是一种人类生活历程中的行为,是一种为了生活之维持及向上所必需的情感和思想之社会化的方法。其主张一切人都是艺术家,并要求艺术家进行三方面的修养,即人格修养、技术修养和理论修养,以达到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合体,成为理想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虽然是经过文学艺术家再创造的客观生活,但却保留了客观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真实动人性,甚至比客观生活本身还要真实动人.艺术真实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杨艳萍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2):26-27,36
从生活到艺术,又从艺术再“还原”到生活,这一系列创造与审美中,都离不开通感。艺术家在自己生活和艺术经验基础上创造形象,欣赏者需要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想象、运用通感来加以理解。艺术家利用通感来打通不同的艺术创作媒介,抒难表之情,诉难言之感。欣赏家通过通感调动感官,展开想象,打通视听,激活审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马克思对艺术生产的论述入手,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艺术生产理论,重点分析了在艺术创造中居于主体地位的艺术家在当代的历史境遇,对艺术家和艺术工人,艺术家作为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之存在的不同表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艺术家在当下的使命感.即:在艺术生产时代,艺术家何为?  相似文献   

6.
<正>美在课堂生活中,课堂是师生生活美育的重要阵地。如何通过教师的艺术修为和选择创编教材,深入备课、试教和磨课,研讨课堂教学的诸多疑难问题,完善教学的有效性,这便是美术教师的生活和少儿美育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学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美妙课堂。如何组成美术教研组名师团队?如何创编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校本基础及美术教师能把握的美术鉴赏教材,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如何高效备课,从而更好地引领广大少年儿童走近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和生活,通过选择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的人生体验与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要表现艺术家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映照;真切的生活及生命体验,是形成创作冲动及艺术生命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际中生命体验的差异,对不同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作用;艺术家人生体验的深切独到与浮泛从俗之别,在艺术创作中有差异分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高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创作者投入了高“成本”,那就是注入其真切的生活、生命体验,以及因此而生成对自然、人生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这应该成为目前出现的某些艺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的一种启迪或参照。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作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压抑着作家的灵魂使其处于难堪的局面.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阻挠才使得作家进一步思考生活、探索人生.从而激发作家进行创作的欲望.因此,不同类型的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作家,给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相似文献   

9.
女性艺术家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生活于当代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中,也生活于民族、文化、历史情境中,只是她们的自我的成长变异所含次第、比例与进程往往更自觉、更典型。传统文脉中相对封闭的自洽生成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式的观察与表现程式在当代艺术中悄然流逝,女性艺术家的当代化与之不同,生活中交流所产生的诱惑与机遇在艺术思维中潜移默化,呈现为生活客体存在与女艺术家、读者的内在精神的契合更是艺术的终极存在状态,在构成女艺术家的生存气场的诸多画面因素中,色彩的潜意识选择透露了这一系列信息,通过女性艺术而对当代性、性别及色彩做出的研究与阐释,对于女艺术家的生存环境的认知与改良具有实际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1.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以激发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随时引导学生努力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1.
艺术总是离不开生活的,犹如各种绚丽多姿的鲜花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一样,否则,花就根本不可能生长,这是常识,也是真理,由此,也足见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必要性。可是,这里又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块土壤,却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花呢?有的是雍容华贵的牡丹,有的却是质朴素雅的兰花呢?……为什么有的土壤却又是什么花都长不出来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艺术不仅需要生活,还需要心灵,它不仅是生活之花,而且更是生命之花。艺术家不是工匠,艺术创作也不是凭借自己的技艺对生活进行刻板的模仿。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在作品中,总是渗透着艺术家的血  相似文献   

12.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即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运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体汉赋,可看出汉赋是对汉朝大一统的太平盛世的再现(世界),作者(艺术家)是御用文人,读者是上层统治者,其创作是汉代社会生活对象化思维的反映(作品),由此对汉赋兴起和繁荣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把唤醒学生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初级中学体意识,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用什么去唤醒学生?"情"就是最好的武器.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美术作品乃作者感情之载体,艺术家运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来向我们传达他们对社会、对生活所持的态度或感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的思想核心是儒、道的对立统一,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民族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不同文化、不同艺术观的理解和认知上.如何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赋予其时代意义并不失民族性、本体性,使之成为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载体是当代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油画主题创作群用不同的视觉关注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语言与审美表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殊显现.青藏高原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浑厚、质朴的原始美,滋润和养育了这些创造不同品味艺术作品的艺术家,繁荣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艺术家们有的从青藏高原人民的外貌体表中产生创造的张力,并得到超越真实形象的有机生命感;有的通过表现对青藏高原大自然的崇敬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有的从藏袍、藏刀以及异域的外表"猎奇"中,寻找生活的慰藉,探求对青藏高原的印象;有的运用一种绘画"套路"来完成其商业运作的目的,煽动了一种浮躁风.无论艺术家运用哪一种手段和思路,他们都在探索自己的创作语言,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风格即人,风格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是艺术作品成熟的标志,风格是艺术家的生命,风格的探索与创造,是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艺术理想。风格是作者的世界观、审美意趣、对生活的理解、素养和个性在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独创性风格正因为它丰富了审美的新领域,才更具有审美价值。一个成熟的艺术家能够运用独特造型艺术语言使人感到其风格的感染力。不同的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艺术个性,正如罗丹所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一、美在独特风格艺术风格愈鲜明,影响就愈大,对欣赏者的吸引力就愈强,而且往往会对艺术界的创作道…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中国明朝的徐渭和19世纪荷兰的凡·高这两住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天才艺术家,因其相似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艺术风格而为后人所赞叹、所称奇,成为中西美术史上的传奇式的人物,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该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站在艺术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探讨这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给后人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结合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浅谈一下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四步曲".  相似文献   

19.
写生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创作源于社会生活,写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本文试从写生的特点,结合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写生论、写生方法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等方面论述了写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的“系风捕影”,是针对艺术表现而言的.它既不同于常说的“捕风捉影”,又并非真的要求人们去系住那看不见的风,捕捉那摸不着的影.它说的是:艺术家必须去敏捷地感受那比风和影更加难以捉摸的艺术对象,并准确而迅速的用语言和文字将它表现出来.他在《谷偃竹记》一文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热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这里说的成竹在胸,就是说艺术家已经敏捷而准确地捕捉到了形象,使之“了然于心”了.但是,仅仅将艺术形象“了然于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了然于口与手”.因此,必须“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这里的一“急”一“追”,体现了艺术家才思之敏捷,运笔之神速.如果不“急”不“追”,那只是显现于一瞬的“风”和“影”就会立刻消失.灵感状态一过去,艺术家就再也难以“振笔”了.一瞬只能是一瞬,而再也不可能成为“了然于口与手”的永恒.要想定一瞬而为永恒,就要求艺术家在关键时刻“系风捕影”,在敏捷的才思和神速的表现技巧的合力下,“急”得起来,“追”得上去,挥笔而就,变胸中之竹为手中之竹.这种对艺术形象敏锐的感受力和神速的表现技巧就是“系风捕影.”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