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现实世界是化学知识的丰富源泉,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多从生活中“找”教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化学、“想”化学、“用”化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处处用化学”,应当成为改革传统教学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不仅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还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总书记在“十六大”中的讲话。的确,世界在变化,在发展,为了给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改革,要创新,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首先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产生的好奇,来源于对“好奇”的“质疑”。学生的“质疑”需要教师的诱导、启发、鼓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应先“引导生疑,疑中求质”,然后“诱导质疑,质中求创。”  相似文献   

4.
粱静 《农村教育》2006,(7):95-95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大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们要让课堂“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市提出的语文教学“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方案,我们拟定出“内引外延、两促并进”的教改课题。所谓“内引”,就是把学生已经观察积累到的生活知识和体会,引导到阅读与写作中来,所谓“外延”,就是把在课堂学得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所谓“两促并进”,就是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使读写能力共同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读写训练为主线,突出一个“引”字 这里的“引”就是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方…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题海战、反复训练成为数学教学的法宝。由此带给学生的是身心俱损的伤害,引发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今天的教育是学生明天的生活,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学生“可能的生活”是创造性的生活,是运用有价值的数学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人生价值,使理想现实化的生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从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等诸方面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世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正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把学生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  相似文献   

9.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个性化写作灵感,抒写出戎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个性化章来,学会仔细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以“我手写我心”的态度去抒写有一定层次一定见地的真我作品来,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放射出个性化的异彩。  相似文献   

1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突出了“学生经验”在各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可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合理、充分地考量“学生经验”有着举足轻重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文静 《双语学习》2007,(9M):111-112,114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基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在教学中贯穿科学课程的新理念,方式之一是在科学教学中不再停留于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与传播,而是更加关注新生知识,关注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精选其中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也就是科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15.
一、“生活事件后症”的提出。当今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越来越显,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主要通过生活事件及各种中介因素来实现。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会不可避免地经历各种生活事件,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社会地位具有特殊性,他们对生活事件的处理与应对方式不同于成人,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作文教学应改“封闭式”为“开放式”山西霍州市教研室杨凤玲小学作文教学要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核心,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一、向学生开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首先要向生活开放,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在这个大世...  相似文献   

17.
课型:综合课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几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对音乐在生活、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为场景配制背景音乐。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教学设想:针对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听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力求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教学目的:1.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分清哪些乐曲是“实用音乐”,哪些乐曲为“背景音乐”,初步能为生活中不同场景配…  相似文献   

18.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  相似文献   

19.
“开放式教育”一词。根据莫利生(G.S.MORRISON)认为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简言之,是一种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的教育方式。它决非许多人误解的“随便”、“放纵”。运用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中.就是以特殊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学校教育看作是一个与内外诸系统相互开放协调的开放性系统,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使学校教育内各系统相互开放协调,形成一个有利于残疾学生和谐发展的开放、丰富的校园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成为社会大家庭中自食其力、有所贡献和自尊、自信的成员。  相似文献   

20.
任兴民 《甘肃教育》2008,(23):51-51
化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下的化学非常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教科书中也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化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化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