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三立山水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三立的山水诗可以分成山水游历诗、西山扫墓诗两大类。经历戊戌政变之后,陈三立寄情山水,诗中有强烈的生命寄托。他山水诗中荒寒孤峭之境、雄奇苍坚之境、深微超逸之境等多元诗境交相辉映,意境深厚而富有变化,在其精深广博的诗歌创作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诗歌《江雪》《渔翁》开启了寒江独钓、江天暮雪等荒寒画境。其诗歌的荒寒意境与文人画的荒寒意境有相通处,都表达了孤绝荒寒的生命意识,体现古代知识分子的孤独心态。柳宗元对荒寒画境影响是中晚唐诗歌意境与文人心态对文人画影响之一例。  相似文献   

3.
意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意境”乃“意中之境”;境生象外、境缘于情、境赖于思为其主要的审美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4.
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山水诗是谢灵运仕途徘徊的产物.他努力营造的荒寒幽寂之境、卷舒流动之境、绮丽华滋之境,为其内心不可遏制的愤懑获得暂时的安顿,在他生命处于困顿、沮丧时具有乐天知命的抚慰价值.  相似文献   

5.
[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以自然简约的笔法创造出丰富深邃的意境,各种景物曲尽其妙,而且将身世遭遇、思想情感倾注于自然景物之中,耐人寻味.本课教学设计为"活动"和"探究"两个互相联系的过程,通过阅读、思考和互动,欣赏作者细腻入微、生动逼真的手法和以此展现的自然景物的审美特征,体悟探究"有我之境"中"我"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6.
孟子所创立的孟学,既导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也是对前代及当时儒家学说和其他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还渊源于他的家世、家教、身世。正是这诸多方面的有机汇合,才使孟子的思想得以从中发端。其中,孟子的家世、家教、身世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特质,对孟子学说特质的影响,是极为重要但是历来学者又几乎没有论及的;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孟子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新闻意境之美可遇不可求,新闻意境与艺术作品的意境既存在着共通性,又具有新闻所独有的个性特征。作为新闻作品的高级审美形态,新闻意境创造需要遵循意境创作的共通性原则,即境由意生、境由美生的创作原则。也要遵循新闻作品意境创作的个性原则,即境由新生、境由简生的创作原则。只有将两者的创作原则综合运用才有可能营造出一种基于事实又超乎象外的新闻意象空间,产生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无我之境—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孙景阳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充分地体现了艺术美。特别是在诗歌艺术的创作、欣赏和批评中,人们更是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因为从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民族特质来看,与西方古典美学...  相似文献   

10.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极品,也是作者人生审美情趣的结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就了他强颜为欢,聊以自慰,乐而复悲的心理。他把悲情的宣泄渗透于作品中,形成了他山水游记“凄神寒骨”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山水诗中融入了他自己感受到的禅趣与参悟,以清净空灵、自然脱俗的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一种审美意境。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统一,达到了意境中的"有我"与"无我"之美。他的山水诗同样又体现了动态的诗情与静态的画意的统一,呈现了"诗中有画"的意境之美。虚实相生这一创作特点的使用,使得王维的山水诗又将意境美融合于象内之境与象外之境的统一之中。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对意境类型进行分析阐述有助于对这一范畴的理解与认识.本文认为:依据主观色彩的特点,意境可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依据景物描写的特点,意境可分为有景之境无景之境;依据表现技巧的特点,意境可分为有隐之境无隐之境.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首好诗"意与境二字而已".何为"意境"?"意"是人主观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由意所触发的客观事物艺术画面的再现.由"意"生"境","境"又成为"意"的载体,二者相互交融.中华文化瑰宝古诗词具有独特的生命活力,蕴涵着意境之美,是意境之珍品.  相似文献   

15.
辛词雄潭沉郁,达到词之胜境,辛词意境的创造,是多角度、多类型的,有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始境、又境、终境;诗人之境.常人之境等等,从而构成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审美范畴之一。“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  相似文献   

18.
《史记》除了自身的史学特征之外,还呈现出浓郁的诗学特质。司马迁在取法《诗》《骚》传统和熔铸身世之悲的过程中,形成《史记》抒情言志的诗学内质,连类美刺的诗性思维,参差摇曳的诗化语言,悲凉慷慨的诗歌意境,这些都是《史记》诗学特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倪瓒是元代晚期的画家,他的作品借枯索之物寄情寓意,画风以疏远萧散、荒寒静寂为主,表现出一种极其萧疏空灵、天真淡雅的意境,形成了独有的"美"。倪瓒清逸和向往自然的美学思想,把简疏空灵的意境发展到了极致,拓展了文人画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是晚唐一代最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