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今年10月23日,法新社将隆重纪念建社150周年。法新社的人对记者生活和新闻工作是怎么想的?我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该社4名高级编辑、记者。他们是:国际部主编让·布尔内、拉美部主任保罗·鲁特雷、国内政治部女记者约塞特·米西、音象部主任  相似文献   

2.
我们是记者     
牛海鸣 《中国广播》2006,(11):22-23
记者是做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人。记者的天职是亲历历史、忠实记录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变革。践行记者责任的最佳方式应该是,以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取得新闻事件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范长江、穆青、埃德加·斯诺,都是著名的记者。因为他们追求真理,勤奋和执著,他们是记者职业的楷模。同缘于新闻工作,在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时至今日,我也已经做了31年记者。在高原做广播人,欣逢一个伟大、全新的时代,亲身感受和  相似文献   

3.
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工作结束,20位获奖者从全国70多万新闻从业者中脱颖而出。虽然他们所在的传媒不同、经历有别,风采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发扬了长江韬奋精神,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他们为新闻同行树立了职业楷模。什么是新闻人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所谓新闻人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就是新闻人对自己所担负的神圣职业所赋予的社会历史责任的认识和心理体验。范长江在《战时新闻工作的真义》一文中说:“社会对记者以及记者之自持,都是以民族利益,抗战利益,民众生活为前提。”他还要求记者,“记住自己是向人民负责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5.
刊林漫步     
优秀记者的素质热忱心。优秀记者致力于他们的工作,对他们说来,一条好新闻的刺激性,以及报纸印刷机器的轰鸣声,是那样的振奋人心。主动性。优秀记者无需嘱咐他应该做些什么。他们自己寻觅获得日常新闻的新途径。进取心。优秀记者坚持觅新闻,挖掘新闻。他们对新闻事件锲而不舍,直至最后写出报道。具有人格。优秀记者为人和善,得到人们信任。  相似文献   

6.
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记者站记者是这些单位在全国各地的耳目,是中央新闻单位新闻触角的具体体现,他们虽然大多单兵作战,但中央新闻单位对地方的许多报道是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或采访完成的。对一个地区报道得多与少、好与坏也与他们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驻站记者中藏龙卧虎,写出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的好报道,许多新闻界的领导都是从驻站记者干起的。为探寻他们工作的奥秘,我们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请一些中央新闻单位驻站记者回答。我们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7.
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看,没有人读,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张报纸如何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一、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品质。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宣传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在眼睛上的话,那么,一个记者的采访能力则表现在新闻敏感上。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有一对"钻子眼",培养新闻敏感,首先就是要培养这种钻子般的眼睛。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清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8.
这次采访亚运会的香港、澳门、台湾和外国记者共2463人,分别代表着46个国家和地区的489家新闻机构。他们当中,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组织的记者有2298人,来自非亚奥理事会成员国的记者有165人;从事文字摄影报道的记者为1361人,进行广播电视报道的记者为1102人;女记者约200人。在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集中接待如此众多的外来记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对我们的接待能力和工作效率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广播传媒是广播新闻产品的生产工厂,采编人员是生产者,他们采写的新闻作品是保证广播新闻节目质量的基础,与广播新闻总体质量水平的关联度最为紧密,也就是说,编辑、记者不但是新闻稿件的采编者,更是新闻生产管理机制运行的核心对象。管理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然而在今天,能够调动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一批批大学毕业生纷纷跨进新闻单位工作,越来越多的青年记者正在接替中、老年记者,活跃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青年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新闻业务能力,帮助他们迅速健康成长?是当前新闻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依我看,当前不少新闻单位在培养、使用青年记者中存在着“两多两少”——即使用多、培养少,批评多,帮助少的现象。在新闻改革中普遍忽视、放松了对青年记者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单纯地叫他们自己去闯,让其自生自长或自生自灭。有的新闻单位的领导习惯于使用“成品人”,对新进来的大学生不注意培养教育,“传、帮、带”的好传统淡化  相似文献   

12.
领导与记者     
在我们国家,记者的领导一般都是从记者、编辑或从事宣传工作的优秀人员中选拔出来的,他们都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写作能力,通晓新闻业务知识,知道记者工作的甘苦,能热情地关心、爱护记者,积极主动地支持他们工作。凡是这样的新闻单位,它的内部是团结的,富于生气的。因而它不仅出人才,而且出好稿。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第14届山东省业余记者十佳暨优秀业余记者评选揭晓。经过专家和媒体资深记者认真评审,2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志分获党委宣传系统和政府企事业系统“十佳”。本刊特设专题,约请部分获奖者说说心里话。他们代表着全省乃至全国各行各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同仁,他们是离大地最近的人,他们是与民众最亲的人,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在新闻之路上不断跋涉,无怨无悔。在新闻面前,记者,其实并无“正式”与“业余”之分。他们应该赢得社会和媒体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采访是打开真相之门的金钥匙,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时,如何将事实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是完成新闻采访工作的关键。然而,生活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由于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社会角色定位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在面对生活时所体现出的心理活动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需要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确定不同的采访问题和模式。面对熟悉的身边人时,记者  相似文献   

17.
海湾战争吸引了大批新闻记者去进行战地采访,据说美国记者(包括电视记者)多达约干人。战争结束后,不少美国记者感叹地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打赢了,而新闻记者却战败了。这个讽刺性的评论,反映了美国以及英法等国记者普遍的不满情绪,因为他们认为美国国防部和海湾战地的美军司令部捆住了他们的手脚,无法忠实地完成报道任务。自从越南战争以后,在战事新闻的报道问题上,美国政府和新闻界的对立状态便逐渐形成,并越来越尖锐。美国军方一些领导人对于20多年前在越南的惨败一直耿耿于怀,认为美国新闻记者享受了太多的自由,造成了多次泄密和煽动了国内的反战运动,因此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新闻界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新闻工作者只能宣传别人,不能宣传自己.人们的头脑长期被它禁锢着,致使许多有才华、有贡献、有名望、有影响的记者和编辑,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他们的事业和成就,他们的性格和品质,很少为人知晓.对于社会、对于广大读者说来,新闻界的内部状况,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新闻事业是公开性的、开放性的工作,任何的隐秘性和封闭性,都是同它格格不入的.新闻报道的开放性同新闻机构的封闭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当前的新闻改革面临着一项重要任务,即打破新闻机构的封闭状态,提高新闻活动的透明度,加深读者对记者、编者的了解,密切记者、编者同读者的联系,使新闻工作发挥更大的舆论作用,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新闻界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新闻工作者只能宣传别人,不能宣传自己。人们的头脑长期被它禁锢着,致使许多有才华、有贡献、有名望、有影响的记者和编辑,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他们的事业和成就,他们的性格和品质,很少为人知晓.对于社会、对于广大读者说来,新闻界的内部状况,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新闻事业是公开性的、开放性的工作,任何的隐秘性和封闭性,都是同它格格不入的.新闻报道的开放性同新闻机构的封闭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当前的新闻改革面临着一项重要任务,即打破新闻机构的封闭状态,提高新闻活动的透明度,加深读者对记者、编者的了解,密切记者、编者同读者的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