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设计意图从魏晋南朝起,人们就有在立春日吃春饼以迎春、庆春的习俗,也称“咬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嫩芽。为了尝新,古人用面皮包着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寓意五谷丰登、迎春纳福。品味节气独特“味道”也是让幼儿感受立春习俗的一种方式。在家亲子联手制作一份立春时令美食,让迎接春天充满仪式感。  相似文献   

2.
<正>“应制”即“应诏”,应制诗是指应皇帝之命写作的诗歌,广义而言,还包括与王侯公卿的酬唱之作,标题中多含有“应制”“奉和”“奉制”等。应制诗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游宴诗,常常给人留下“怜风月,押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印象,被认为风骨不高。例如,擅长写作应制奉和诗的初唐诗人上官仪,其诗风就被评为“绮错婉媚”。事实上,也有风格比较健朗的应制诗,这些诗既能用“应制”的传统范式表达恩遇、歌功颂德,也能表达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3.
贾先奎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74-76,91
北宋诗人夏竦的应制诗,数量多,比例高,内容全面,其中像奉和御制读史、奉祀仪典、奉和御制斋醮崇道等应制之作,对于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风气、文化政策和统治者的生活等都具有独特意义。从应制诗本身的发展历史看,夏诗富艳、典奥、温雅的多样风格,最终使应制诗的基本风格趋向定型和规范,其律体、杂体、骚体并用的体裁形式,则又显示出一定的开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庾信在梁时,赋作内容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但是,他前期赋作从形式技巧上看,行文讲求对仗不拘泥形式,用典讲究灵活而不生搬硬套,色彩明丽,音韵和谐,显示出十分明显的趣味性,分别表现为古趣、雅趣、意趣及生趣。  相似文献   

5.
李东阳诗论得失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明史·文苑传》曾指出:“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李)东阳而已。”但是杨、李以宰臣之位领袖文坛相同,而二人于诗歌美学之追求却有异。杨士奇与杨荣、杨溥,人称“三杨”,皆为台阁重臣,是“台阁体”诗派的代表。自永乐到成化年间,大官僚们“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作。愈久愈弊,陈陈相因,遂至啴缓冗沓,千篇一律”(《四库全书总目》)。台阁体诗内容多属无病呻吟,不外乎歌功颂德、应制奉酬之  相似文献   

6.
程毅中 《文教资料》2001,(5):139-140
读了高洪钧先生《清代笔记小说二题》中关于《六合内外琐言》的校读,觉得有一些地方可以补充。 第一,《琐 杂记》的十二卷本原作“  杂记”。“ ” 字是“虫” 字旁。“  ” 与“  ” 实为一物,“ ” 字可能还是后起的《汉语大字典》收有此字),但十二卷本原书实作“ ”字。《贩书偶记》小说家类著录的十二卷本亦作《  杂记》不误。 第二,《  杂记》确有二十卷本,内容与《六合内外琐言》基本相同,收文一百六十二篇,但题目和次序则大不相同。 二十 卷本《杂记》署竹勿山石道人撰,前有钱塘姬殳父序,后有乾隆癸丑王雨…  相似文献   

7.
现存唐代人编选唐诗的资料共13种,《搜玉小集》是其中的一种。从所选诗人的生活年代看,大致可推定此集的编选年代最晚不晚于天宝末年。这个集子选编的主要是初唐诗,所选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奉和应制诗、边塞诗、闺怨诗、述怀诗、岁时应景诗等;其中近体诗36首,古体诗25首;伤感、愁苦、哀婉是主调,劲健、清新、欢快是辅调。《搜玉小集》选录了不少初唐诗坛的优秀诗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初唐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郭敬明有一本书,名字叫《夏至未至》。顾长卫有一部电影,名字叫《立春》。 同是理想和现实的纠结,爱与希望的磨砺,那部《立春》却更让人刻骨铭心,在这夏日将临的时候,也令人感到一丝料峭春寒。  相似文献   

9.
应制诗是奉天子或上司之命而作的诗,其格式庄重典雅,公式化特征显。应制诗兴起于齐粱时期,在唐前期盛行于高宗、武后至玄宗的开元之时。进入天宝之后,应制诗逐渐衰落,能作这类诗的只有王维一人。安史之乱以后,应制诗遭到了灭绝。  相似文献   

10.
东坡《中庸论》三篇,虽为应制之作,然于中庸大旨之发明,独辟新解,其释“诚”、“明”之论,立说异趣,殊堪深究。兹特举数端以明之: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邵燕君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刘庆邦的《红煤》(北京十月出版社)、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余华的《兄弟·下》(《收获》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当代》第2期,作家出版社)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题。本论坛(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①)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密切关注当下创…  相似文献   

12.
《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否李清照作品,历来争论不断,难以定论。王学初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此首别作苏轼词,见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下又作无名氏词,见《花草粹编》卷一、《续草堂诗余》卷上、《古今词统》卷四、《古今诗余醉》卷十二、《花镜隽声》卷七、《诃汇》卷七、《同情集诃选》卷四。别有误作周邦彦词。按一九五九年出版之北京大学学生编写之《中国学史》第五编第四章,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歌,尤其是格律谨严的近体诗中常常出现一些较为特殊的名词词组。这类词组一般呈偏正式结构,如“风牖”(许敬宗《奉和过慈恩寺应制》:“风辅送花来”)、“软尘”(陆游《三月二十一日作》:“软尘骑马梦京华”)、“藤萝月”(杜甫《秋兴》:“请君试看藤萝月”)等。说它特殊,是因为与散文相比较,这类名词词组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显得复杂一些,如上面举的“藤萝月”、“藤萝”对“月”既非性状上的修饰,亦非范围上的限定,它们之间也不能简单地插入“之”字,其意义联系需要根据上下文去灵活地把握。这类名词词组在近体…  相似文献   

14.
应制诗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关系密切,《诗经》中记载的宴飨诗是应制诗的萌芽,应制诗创作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完善,至唐代达到顶峰。沈佺期是初唐后期典型的应制诗人,其应制诗创作与他的宫廷任职经历息息相关,是他跌宕起伏人生的缩影,对其现存37首应制诗题材类别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唐代宫廷生活及风俗人情。沈佺期应制诗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目的相对稳定性、“三部式”结构及尾联的程式化表达、诗中语词的重复以及数量词、叠词的运用三个方面,这些诗歌对盛唐气象具有开拓之功,也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老友羊春秋教授的高足萧延恕君寄示新著《唐诗风流佳话》,嘱作序。时值酣暑,不要说写作,就是伏案读书,也挥汗如雨。所以一般索序的、求字的,都婉言谢绝了。可是这一次却是例外,一则有羊先生的介绍信,二则被“风流”一词所吸引,拿起书稿,就一篇接一篇地读下去了。忘记了炎威逼人。唐人喜用“风流”一词,开元名相张九龄《经江宁览旧迹至去武湖》诗云:“雄图不足问,惟想事风流。”另一位开元名相张说《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亦云:“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至于其他诗人,用“风流”的频率就更高。李白《赠孟浩…  相似文献   

16.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关于他的籍贯,《中州集》卷三《党承旨怀英小传》(以下简称《小传》)云:“父纯睦自冯翊来,以从事郎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遂为奉符人.”《金史》卷125《党怀英传》(以下简称《本传》)同.据《金史》卷26《地理下》:“京兆府路同州,宋冯翊郡定国军节度,治冯翊.”冯诩为倚郭县,即今之陕西大荔县.党怀英《题张维中华山图》诗:“故珠散遗胄,我姓出冯翊.空闻华山名,未始见颜色.” 也肯定祖籍为冯翊的说法.《(雍正)山西通志)卷65《科目》“大定十年进士” 条有曰:“党怀英,马邑人,徙奉符.” 与  相似文献   

17.
许将 《增注》第一卷第308页《许将小传》结尾说:许将“……徽宗时,以资政殿学士知河南府。卒谥文定。”这样介绍不完整,给人以许将卒于知河南府的错觉。据《宋史·许将传》、《宋大臣年表》及《北宋经抚年表》等,许将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是因被御史攻击,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的,御史继续攻击,又降为资政殿学士知颖昌府,改调大名府。6年后,稍升奉国军节度使。正和元年(1111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可见他“知河南府”后,还任过多种职务,最后是死在“奉国军节度使”任上的。 时彦 第一卷第393页《时彦小传…  相似文献   

18.
《黄山学院学报》2007,9(5):90-90
宋代程大昌的《禹贡论》、《北边备对》和《雍录》都是比较著名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论》5卷,后论1卷,禹贡山川地理图2卷。前5卷论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详细辨证旧说的错误;后论1卷专论河水、汴水之患;禹贡山川图31幅,以宋以前诸家注释《禹贡》旧说绘图,并详加辨证,另定新图。该书是研究《禹贡》和宋以前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北边备对》1卷、《雍录》10卷,都是对西北地理的研究考证之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康熙间的诗歌选评之作《我侬说诗》高标唐诗,贬斥宋诗。此著在字句的删削、组诗的选录、题材的承袭等方面皆受到《诗归》的影响。而在对王勃《滕王阁》的去取、陶渊明诗学地位的认识、应制诗的评价等方面,又与《诗归》迥异。这些体现出《我侬说诗》对《诗归》的选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判。  相似文献   

20.
略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重点内容与特色刘明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同1975——1982年卷一起,集中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一、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